从卖爆米花的“孩子头”到通讯业大亨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j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人在11岁的年纪通常在做什么呢?
  120多年前,有一位11岁的美国少年,他可没有天真烂漫的时光可以享受,因为他要创业。
  此人名叫保罗·高尔文(Paul Galvin),后来享誉世界的摩托罗拉,就诞生于他之手。
  爆米花与铁路
  作为一个出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人,高尔文既非树大根深的东海岸精英政治家族之子孙,也非财大气粗的西海岸新兴商界豪门之后代,他来自于美国中部伊利诺斯州哈佛镇。父母都是农民。
  此地处于美国大平原,气候干燥炎热,草原覆盖面积广,每年都会有龙卷风呼啸而过,自然环境颇为恶劣;经济形态以务农放牧为主,除了芝加哥一类的大都会以外,几乎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千人左右的小镇。
  哈佛就是其中之一。
  它与哈佛大学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是一个美国中部典型的乡村小镇,贫穷却又恬淡。虽然早在19世纪中期就有多条铁路经过此地,但到了高尔文出世之时,它还是保留着那股古老的本色,小镇上的人,也基本上保持着“生于斯、逝于斯”的人生观。
  高尔文却不做此念。
  身为四个子女中的老大,他自幼便有一种“长兄为父”的责任感,家庭生计也迫使他要早早出去做工。最初的工作是为烟厂撕烟叶,从事的时间是11岁和12岁的夏天,一周做六天,每天从早干到晚,每周报酬两美元——当时1美元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美元,对于一个童工来说,似乎报酬“不低”,但问题是工作时间只限在夏天的几周,属于季节性的临时工作。
  高尔文不发愁,因为除了工作,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那就是卖爆米花。
  来来往往的火车会在哈佛停靠几分钟,此时许多小孩就会用篮子装着自制的爆米花,上车贩卖,随着火车班次的增多,这种生意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小规模的地区产业。
  高尔文并非第一个上火车卖爆米花的孩子,但他是第一个意识到应该“整合产业”的孩子。
  对于不大不小的孩子来说,爆米花行业的竞争,很容易就演变成以大欺小,如高尔文的生意就不止一次的遭到大孩子破坏,主要形式则是在踢翻爆米花篮子后,再打上一架。这种竞争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还衍生出了专门雇佣四肢发达的大孩子充当“职业打手”的二级产业。
  高尔文晚年对此曾有如下看法:“我想这是我第一次体验企业的自由竞争。最早的那一批人坚决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任何别的人都有权进入他们的领域,从而发生了‘战争’。”
  高尔文倒并非这种竞争中的失败者,他身边不乏帮手,他的小伙伴可不少,他自己的“战斗力”也颇为了得。故而,他是自保有余的。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在他看来,这样搞下去,最终结果就是市场越来越小,乃至大家都没有生意做。
  于是他就出来提议各方和谈,制定行业规则,公平竞争,杜绝暴力手段。
  有种人就是能让大家听他的。
  然后这个行业就进入了一个稳定增长期,爆米花总体销量持续上升,其中上升得最快的自然是高尔文家了。
  早已经把兄弟姐妹、小伙伴都发动起来的高尔文,光是在火车上,一天就能卖出去二十多袋爆米花。之所以要强调“光是在火车上”,就在于他已经把爆米花生意发展到了集市上,派自己的弟弟前去当“分店店主”。
  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高尔文又有新产品的上马,那就是蛋筒冰淇淋。蛋筒好说,但冰淇淋怎么保存就是个大问题了。关于这一点,高尔文自己也未曾在回忆中加以详说,只是提到当年他设计了一种特制的箱子,中间装冰淇淋,四周装蛋筒。这算是其少年时代的商业秘密。
  新产品卖得很好,但只能在夏天销售,冬天谁吃这玩意?于是高爾文又回过头去改良四季畅销的爆米花,除了在奶油和盐的添加上耗费心思外,他还率先在当地推出了常热型爆米花。在寒冬腊月,人家卖的爆米花都是冷冰冰的,但高尔文家的却是热乎乎的,其中窍门也很简单,那就是在火车即将到站时,用站上工作间中的炉子加热。但获得这个炉子使用权却不简单,那需要火车站工人的许可。
  高尔文的外祖父就是那个工人。
  这段创业经历一直持续到高尔文十五、六岁时,此后他就埋首书本,准备考大学去了。从金钱上来评估的话,这种创业并不怎么成功,至多算是成功的少儿商业实践活动,高尔文也只是多了一些零花钱而已。但从金钱之外来评估的话,高尔文得到的就太多太多了。他从中结识了许多的铁哥们,其中很多人将成为他后来创立摩托罗拉的支持者;他从中磨炼了自己的品性,不惧辛劳,大胆进取,同时注重公道……
  最重要的,则是他从中领悟到了几分商业的奥秘。
  用他多年之后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一定要对行业发展始终有清晰认识,一旦你觉得情况不妙,那就要毫不犹豫地收场退出,去搞其他行业。”
  无线电与汽车
  18岁那一年,高尔文踏入了大学之门。
  少年创业的经历,并未让他在这里“增色三分”。与那些来自于大都会的花花公子和富家小姐相比,高尔文脱离不出乡下穷小子的形象。别人都在忙着开舞会、谈恋爱,他则要忙着打零工,赚生活费。发广告单、球馆打杂、抄写、餐厅服务员等等,当时能干的零工他几乎都干过,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品尝,比如在不慎打碎一个餐盘之后,他就被餐厅老板一顿臭骂,然后赶走了。
  至于生活上的俭朴,那是必然的,但这样依然不够他上大学的花销。正值此时,父母赖以为生的酒馆在当地禁酒令下被迫关闭,家庭财务状况立刻恶化。
  诸事烦扰之下,高尔文在20岁时,选择了辍学。
  这是无奈之举,但也有些许自愿成分,对于一个11岁就开始了打拼的人来说,教室中的一张书桌,显然太小,也太安静了。高尔文在校期间的成绩,也并不怎么理想。   但高尔文的人生并未因为辍学而发生革命性变化,相反,他一度只能靠给人当低薪抄写员为生。改变的节点,在他23岁时到来。这一年,他参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员士兵。高尔文去过法国前线,蹲过战壕,打过冲锋,以上尉军衔退役。当兵是一种特殊而难得的人生经历,何况高尔文还参加过世界大战。待他于25岁脱下军装时,已是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
  更重要的改变,在于他突破了从哈佛小镇带来的保守目光,开始关注一些时代的变化,特别是科技的进步。与后来IBM第二代老总小沃森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开始力主发展电子计算机一样,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高尔文,对于汽车、飞机这些新兴事物兴趣浓厚。当时的他自然是无钱去消费它们,但他想着能不能进入这些行业,发点顺风财。
  最初的试探,是通过频繁更换工作来完成的,在25岁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换到了一家生产汽车蓄电池的公司,并很快就干到了经理。
  26岁那一年,有一个当年卖过爆米花的同伴斯图尔特来找他,提议一起搞无线电。原来此时美国兴起了无线电热潮,已经有了第一批靠广告赚钱的电台。但此时无线电接收机,也就是俗称的收音机,体型庞大而笨重,需要大功率的电力驱动。军方一般用发电机,而民间,则多用蓄电池。
  锁定了无线电与汽车,高尔文创业路的第二高峰已经露出了曙光。
  然而从曙光到旭日东升毕竟还有一段路程,高尔文在这段路程上经历了再一次的失败。他和同伴合伙成立的蓄电池公司,挺不过两年,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整体经济衰退中倒闭了。
  此后他没有再敢立刻创业,也没有资金,而是老老实实呆在一家亲戚开的公司中当助理。这一干就是三年,在三年时间中,高尔文学到了很多做生意的经验,也目睹了经济从衰退再到繁荣,标志之一就是汽车和收音机销量的迅速增长。
  斯图尔特又来找他。
  那一年,全美收音机市场销售额在一百万台以上,总体保有量超过五百万台。很显然,此时生产收音机用蓄电池,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这一次,他们的公司设在了芝加哥市区里的一栋六层大楼中。包括他们两人在内,只有五名成员,其中一个还是高尔文的弟弟。这个初创的微型企业成长迅速。高尔文依据他的少年创业心得,早早便感知到生产蓄电池没有前途,毅然转产收音机,从拼装货起家,换句话说,也就是从不同厂商那里批发零件回来自己组装,然后高价卖出去。
  技术上没什么难度,主要的阻碍在于空间上。他们只是这栋大楼无数入驻企业中的一家,租用面积很小,偏偏又急需大片场地。“机智”的高尔文便“想出了一招“免费租地法”,那就是趁其他公司下班后,去占用那些可用空间,加班一夜之后,在天亮前急忙撤出。
  靠着这种干劲,这一次的创业很快走上正轨,此后公司的发展趋势就是正大光明地租用更多场地,直到占据整栋大楼。
  但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再次让高尔文面临巨大危机。
  传统的收音机市场,因为经济危机而大幅度萎缩,偏偏高尔文的公司存货甚多,不将它们尽快销售出去,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局。
  高尔文想到了把收音机装到汽车上去的点子。
  如同当年他并非第一个上火车卖爆米花一样,他也不是第一个想到这个点子的人,但他对这个点子的重视程度,在当时却远超他人。当他开着自己装着收音机的汽车,摇摇晃晃地开到1930年全美收音机厂商协会会议上去时,收获的目光是不屑和蔑视。他费尽唇舌,也没招来一个客户。
  但他并未放弃,在其坚持下,资金已经十分困难的公司,继续在汽车收音机上投入,不断改进。在这个过程中,名为“摩托罗拉”的商标也正式出现了。
  结果是两年之后,公司就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汽车收音機开始销往全国,成为时尚之物。
  此时出来拦路的,换作了各路政客。这些人鼓动各地政府,出台禁止安装汽车收音机的法案,理由多是“行驶时听收音机易分心,引发交通事故”一类,甚至有法医在查验车祸时,要将收音机是否处于工作状态作为必查一项。
  这都是螳臂挡车。
  1932年,全美汽车收音机的销量不到15万台,四年之后,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50万台。高尔文的公司,此时已简称为摩托罗拉,年销售额开始向千万美元级迈进。但从1937年末开始,美国经济又出现下滑苗头,不到一年时间,工业产值下降超过三成,失业率再度飙升,后世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开始。
  摩托罗拉随之遭殃。
  1938年,公司销售额降到四百余万美元,利润缩水更大。为了生存下去,高尔文不得不解雇三分之二的员工,包括他自己的秘书。
  危机迫使他冷静思考收音机这个行业还有多少前途,少年时期领悟到的商业奥秘开始闪耀出智慧之光,那就是摩托罗拉已到另辟新战场的时候了。
  在哪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
  从对讲机到手机
  1936年,高尔文曾带着家人去欧洲游历数周,在那里,他感受到了强烈的战争信号。故而,归国之后,高尔文开始抽调一些公司人员,投入到军用设备的研发中。当公司因为经济衰退而陷入困境时,高尔文则认为摩托罗拉将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依靠大量军方的订单走出低谷。
  最初,高尔文下令搞的军用设备是收音机,这显然没什么前途,后来一个媒体圈的朋友告诉他,美国军队因为缺少无线电通讯设备而发愁,高尔文眼前一亮。在未得到军方合同的情况下,高尔文拼尽全力,咬牙开发出了一种便携式无线电对讲机,不料军方人士看过之后,兴趣不大。谁知罗斯福总统看过之后,却是兴趣盎然,并亲自写信来“助销”。
  借助罗斯福总统的巨大号召力,摩托罗拉很快就接到了许多军方大单,大批量生产起来。
  这种型号“SCR-536”的对讲机是美军二战的标配装备,许多关于二战的电影中,都有它的身影。美国大兵对其赞誉有加,军方则是屡次予以褒奖。但摩托罗拉在无线电对讲机领域的大放异彩,其实早在二战前就已经开始了。
  在警察与匪徒的对抗中。
  话说高尔文的故乡伊利诺斯州,其中最繁华的大都会芝加哥,也是全美黑势力最猖獗之地。为了对付那些匪徒,芝加哥警方绞尽脑汁,曾发明一种利用电台来报警的方法。但匪徒在吃了几次亏之后,也发明出监听警方电台的方法。随后,警方又发明出反监听的方法。随后又被匪徒发现并监听,警匪战进入死循环……
  在警方的科技智慧不够用时,摩托罗拉这样的专业公司就被引入了这场“无线电大战”。高尔文则是将警用无线电的开发,与军用型号结合起来,研发一套卖给警方,稍加改进又出售给军方,很是精明。而自从摩托罗拉到来后,芝加哥的匪徒就再无监听之能,毕竟他们只是擅长暴力犯罪,玩科技,怎么玩得过摩托罗拉。
  仅仅从外形上看,就可感觉到摩托罗拉造的这种对讲机,很有点手机鼻祖的感觉,事实上,它也确可以算作手机的前身。那台“SCR-536”对讲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算是全球第一部手机。在二战结束后不久,摩托罗拉就与贝尔电话公司合作,制造出了全球第一款车载无线电话。但移动通讯在当时,属于前沿得都要掉下悬崖的事物,就连高尔文自己,也没有多少信心来搞这个。
  这时的他想制造什么呢?
  电视。
  这是早在1883年就出现了的东西,但发展十分缓慢,差不多五十年后才到达实用化程度。1941年,美国才出现第一家电视台。高尔文在盟军登陆诺曼底时,就开始有了搞这个的念头。以他的预判力,已经看到大战即将结束,随着军方订单的剧降,靠军品为生的摩托罗拉必须转型。电视,就是他看中的转型之物。
  不得不佩服高尔文让企业转型的能力,他说造电视机,就能很快搞起来,战争结束后不到十年,摩托罗拉的黑白电视机和彩色电视机就风靡全美,公司年销售额突破两亿美元。
  就在此时,当年的老主顾、芝加哥警方,再次登门求援。
  原来芝加哥这一座繁华大城市,在二战结束后,进入了郊区化的阶段,也就是中上层阶级都去郊区住大房子,市中心成为了贫民和非法移民聚居区,由此带来的就是黑势力再度猖獗。治安压力迫使芝加哥警方不得不让警员开着警车在城中四处转悠。如此一来,警方对于移动通讯就有很大的需求量,原有的无线电通讯设备难以满足。于是,芝加哥警方就去找卖电视机卖得正欢的摩托罗拉,看能不能开发点什么升级设备出来。
  此時高尔文已经步入生命倒计时阶段,诸病缠身之下,他失去了工作的精力。但他并未因此而抱憾,因为他培养出了一个杰出的儿子鲍勃·高尔文。这个儿子自幼就被他当作未来的企业接班人培养,小学五年级开始就被父亲安排撰写了企业报告作为家庭作业,高中时便加入了公司,时年不过17岁。父子二人关系和睦,合作愉快,在逐渐让儿子接手公司大权之后,高尔文又承担起了教导孙子的任务。
  高尔文于1959年离世,享年64岁。14年之后,有一个中年男子,带着一种胜利的笑容,行走在繁华的纽约市曼哈顿第六大道上,他手中拿着一个长方形白色物体,上面还有一根细长的天线状东西。而他得意的笑容之来源,就在于他刚刚用这个白色物体,给竞争对手打了一个电话。
  电话?
  没错,就是电话。此人名为库柏,是摩托罗拉公司通讯部总经理,也是高尔文之子鲍勃麾下一员大将,这个白色物体,就是其耗费十年心血之作。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手机。
  中国人对其有一个更加形象的称谓:大哥大。
  高尔文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大哥大”,也未能体验到网络通信给世界带来的巨变,但他让摩托罗拉成为了一个能孕育出新事物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从他少年时期就结识的小伙伴,始终支持着他的事业,如这位“手机之父”库柏,就是高尔文的老乡、鲍勃的好友。更值得注意的是,高尔文创立的是一家技术性企业,他却并非技术方面的专家,但他一定是一位商业大师,这一点,从他当年卖爆米花时,就已得到彰显……
其他文献
英国皇家学院于1935年至1936年,在伦敦举办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有240家机构向展览出借展品,其中不仅有美国博物馆的藏品,还有中国首次允许借给外国展出的一大批“国宝”。  为运输93箱中的800多件中国宫廷珍宝,英国海军部提供了一艘名为萨福克号的军舰。此次博览会据称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展览,轰动一时。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不乏批评之声。  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举办的背景是
期刊
为庆祝美国建国100周年,费城于1876年举办了世博会。在此之前的1874年,费城世博会的各类展馆先后开始建造,直至1876年4月,大部分展馆准备就绪。开幕日那天,尽管下着雨,但仍有20万参观者出席了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有:美国国会全体成员、37个参展国的官员及随行人员、巴西国王佩德罗二世,还有特别以5000美元的出场费邀请到的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  1876年5月13日,李圭带着一名华人翻
期刊
民国时期银行职员的状貌是怎样的,他们的生活水准又如何?人们一般只能从别人的回忆录里去了解,缺少直观的影像资料。幸运的是一本银行职员的私人相册可以展示那个年代的生活风貌。相册的主人公叫阎俊山,早年就职于民国上海金城银行,属于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步入职场,为资本家效力;经历新中国的公私合营,成为新中国的一名普通员工;再到改革开放,光荣退休颐养天年。这本相册跨度五十多年,完整地
期刊
作为工业化时代最大规模的一次全球性冲突,二战实际上也就是机器的战争。坦克、飞机、大炮、机枪、炸弹……要么本身就是一具复杂的机器,要么就是由复杂机器制造而来。其中就有这样一种机器,虽然本身并无战斗的功能,却发挥了可能最为重要的战略作用,离开了它,那些专为战斗而生的机器,便会形同废铁。  它是一种轮船,名为自由轮。  狼群  自由轮的出现,与英国有极大关系。  作为一个海洋文明国家,英国在近代历史上的
期刊
钱钟书先生作于1943年的七律《题新刊聆风簃诗集》中,隐藏着一起“间谍门”事件。原诗如下:“良家十郡鬼犹雄,颈血难偿竟试锋。失足真遗千古恨,低头应愧九原逢。能高踪迹常嫌近,性毒文章不掩工。细与论诗一樽酒,荒阡何处酹无从。”钱钟书以为“失足真遗千古恨”的这个人叫黄浚(亦作黄濬),曾任民国国务院参议,1932年任南京行政院机要秘书,1937年以汉奸通敌罪伏诛。  泄露机密  黄浚生于福州一书香世家,其
期刊
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有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旅馆叫做马迭尔旅馆,它的建造者是一位名叫约瑟夫·卡斯普的俄国犹太人。1933年发生的哈尔滨绑架案,改变了卡斯普的命运,也成为马迭尔旅馆的一个转折点。  两大政治势力的眼中钉  军人出身的卡斯普曾参加过日俄战争,战争结束后,怀着对战争的无比厌恶之情,卡斯普没有选择回国,而是在有着“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定居了下来,靠给他人修理钟表作为营生。  由于卡斯普为
期刊
纵览晚清抵御列强入侵的战事,大多是一击即溃,甚至是未击已溃,能拿得上台面来讲的重大战例、重要战将实在没有几个。而出生草莽的“非正统将领”刘永福却是一个例外,他如同一颗闪亮的星,誓死抵抗外国侵略者,接连取得辉煌战果,照亮了晚清黑暗、屈辱的军事史,赢得了人们的由衷敬佩。  逃遁越南 站稳脚跟  刘永福,原名刘建业,1837年出生于廣东钦州(现属广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的父亲一度以杀猪卖肉为生,直到
期刊
去年12月1日原本是南美杯决赛首回合,但是巴西沙佩科恩斯的球员们却再也无法站上赛场。两天前,沙佩科恩斯的航班在飞往麦德林国际机场途中坠毁。这架载有72名乘客与9名机组人员的玻利维亚LAMIA航空的RJ85F飞机,最终成为了足球历史上又一个悲恸的记忆。  人们最熟悉的航空灾难已被搬上银幕,2011年,BBC将上世纪50年代曼联的慕尼黑空难拍成了《曼联重生》(United)。  这一切可以避免吗?  
期刊
璆琳、陆离、璧流离、玻璃、琉璃、料器……如此多纷繁美丽的称呼,都属于古代一种特殊的工艺:琉璃(指单色或复色,透明或半透明的古代人造珠玉,非宋以后的低温彩釉)。  它清澈透亮、五光十色的梦幻光泽,能打动古人,也能打动今人。汉代时已有不少琉璃的记载:“罽宾国……出珠玑、珊瑚、虎魄、壁琉璃”(《汉书·西域传》)、“……而璧玉、珊瑚、瑠璃咸为国之宝”(西汉·桓宽《盐铁论》),到了魏晋南北朝,琉璃屏风、琉璃
期刊
紫禁城是清王朝的统治中心、皇室之居所。以武力夺取天下,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一向非常重视紫禁城的护卫。紫禁城有严格的禁卫制度、星罗棋布的护卫,别说普通百姓,就连王公贵族、文武官员要想进入紫禁城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登记和检查。  早在清朝最强盛时期,即康雍乾三朝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两三次闯宫事件,只是没有一人能成功闯入,无一例外都是在宫门外被当场拿下。可是,从嘉庆朝开始,平民闯宫的成功率开始大大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