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的文化精神与当代意义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强调了《大学》文化精神的精髓,论述了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具有的独特功能,并论述了其与当代社会的密切关系,指出了《大学》的文化精神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文化精神 《大学》 继承和创新
  
  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又往往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广大民众、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儒家经典《大学》源于夏、商的原始宗教精神,至周代逐步蜕化、发展、建立成为以人的道德理性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集中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而“三纲领”与“八条目”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这是《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理解《大学》的关键所在。《大学》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核心,建构了一套关于民众主体应该如何修养好自身品行的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实质上就是凸显了孔子长期倡导的人内在于生命之中的“仁”,“仁”成为人生命本质的性。从作为生命本质的性,孟子又进一步传承了孔子提出的人生命之内的“仁”,阐释为每一个人应该可以把握的“心”。这些观点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所倡导的思想价值、人格理念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之一,如今这些观点是我国文化建设和重点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一、《大学》集中体现了一种人格理念,强调了高尚的人生观,强调了真善美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本质。
  
  《大学》中“明明德”倡导人们以自觉地显发自己的明德为本,不被心理或生理的冲动或欲望所遮蔽牵引。人人天生即有光明澄澈的心灵,都可自作主宰;又因个人在气质上有所差异而有殊别,所以,立人之道,并非去宰制他人、为他人安排一切,而是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文章指出,礼乐教化,可以启迪他人自觉,使他人自作主宰,去除物欲,不断提升民众主体的德行,显发天赋的光明的心灵,这就是“亲民”。从“明明德”到亲民,了无间断,使心灵所具的天理,普遍地、具体地呈现于人伦日用之间,令万事万物无一不恰如其理,而皆臻至于极,这就是“止于至善”。由道德来教化人心,以正风俗民情,使民众“有耻且格”地安分守己正是《大学》弘扬儒家博施济众的思想成就,亦是在事功上的崇高人格理念的集中体现,成为人们立身、处事的准则,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相吻合。它尤其强调了在我们这个思想大活跃、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应该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去引领社会风尚,从而形成凝聚全民的民族文化理念。《大学》中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及“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等用了物事对举的阐释方法,其中“物”是指心、身、家、国、天下而言;“格物”即是感通于心、身、家、国、天下,对心、身、家、国、天下发生作用,亦即发生修、齐、治、平之“事”的效果。所以,“格物”内可明体、外使人与物及事上的感应,能通内外,冀望人与人的互相影响的互动过程通向“至善”的境界。正是《大学》中这些被升华了的文化精神不断打造着中华民族文明的纽带,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流精神。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大学》依然以它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言形式来传扬文化精神,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新思想新视点的思考,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透视世界各类跨文化现象,并促进世界优秀文化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融会发展。
  
  二、《大学》中简明清晰地论述了构成个人修身自我完善的各个向善要素的基本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大学》中明确地论述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以“明明德于天下”为“至善”,把最高的价值追求落实在天下每个人的“明德”之中,使其内在化、精神化;文中还强调“正心”,以“正心”为修身的主要手段,而“正心”又包括“诚意”与“致知”两个方面,“诚意”由内而外,“诚于中,形于外”,表现为内在自觉活动;而“致知”,主要是针对“礼”的“知”,它由外而内,以外在的“知”(礼)使心得到充实、安顿。总之,文章反复论述与提升修身的意义在于自我完善与道德自律,并且是治理国家的关键所在,是齐家治国的根本途径,对中华民族的品格、个性、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文化精神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塑造作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完善后客观上已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基石。因为《大学》中倡导的人生观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实践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势,中国文化精神的许多内容意义都是在《大学》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三、《大学》倡导了一种振兴民族与国家的责任感、义务感、奉献精神,也成为儒家精神的核心之一。
  
  几千年来《大学》一直从某个角度塑造并影响着中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积淀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底蕴。中国有一条古训,即“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正是对《大学》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升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忍辱负重,继往开来,正是《大学》文化精神最为生动和传神的写照。它使得中华民族在思想、信念及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区别于其他民族,强化了民族主体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并且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前仆后继、奉献一切、无怨无悔就是最真实的证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还有助于强化民族精神文化,强化民族忧患意识,中国现代的文化精英更需要在《大学》文化精神的激励下,为实现宏伟理想、为发展繁荣中国而努力。纵观中国历史,《大学》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德治资源之一,在今天人们借鉴世界进步文化,融会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并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学》发挥着不容忽略的重要作用。
  经典论著《大学》内容严谨、体例完整,最能体现儒家的精神价值,尤其是“三纲领”中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已经成为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终极目标。尽管全文不长,仅有短短两千余字,然而它却富有永久生命力,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也正源于此,《大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自宋代列入“四书”以后,其影响力更为巨大。最近出土的郭店竹简中许多观念范畴都与《大学》相近,为今天重新理解、探讨《大学》内容及思想地位提供了重要材料。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中国文化精神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更需要的是充分重视其在现代文化背景下选择、融合、批判的过程中对精髓予以积极的弘扬。《大学》思想的深刻精辟,不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在我国当代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上应当具有重要的功能、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瑞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J].新华文摘,2006.11.6.
  [2]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杜,1987.
  [3]韩卫东.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J].理论前沿,2007.7.
其他文献
八十年代初,英国东德里方丹金矿决定着手研究用于井下支护的充填系统。其理由是:目前该矿已采至2800米深处,最终回采深度将超过4000米。在此深度处遇到了多条石英矿脉,必须
幼儿园的户外活动,能够满足幼儿成长中的多种需求.在户外环境中,幼儿可以进行身体的运动,满足身体锻炼的需求;在游戏与运动中,幼儿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满足社交需求.从总体上
目前,初中物理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逐渐融入生活化实践教学模式,这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与理解物理知识,也能够带动学生多加留意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同时此教学模式也正符
为有效地利用我国玉米的种质资源,对选自我国西南地区的27个玉米地方品种和3个美国玉米群体(BSSS、Lancaster和品种综合种)进行了配合力分析。方差分析表明,12个性状在组合间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绘本,就是一种画出来的书,是以绘画为主,附少量文字的书籍,多以低幼儿童阅读为主,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对幼儿语言发展、阅读习惯以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
小组合作模式作为应用广泛,且优势明显的课堂教学方法,得到了教师的青睐及关注.尤其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而且还能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校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十分重视,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广泛运用.各类学习都接受了多媒体教学对老师教学,学生学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为冠状病毒属一员,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减毒苗常用于预防该病,但效果不理想且存在毒力返强的危险
当前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纵观古今和中外世界,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中化学教学
在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小学年级的音乐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音乐老师需要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赏析音乐节奏感以及韵律感的能力,刺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