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厚重博大的中原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之水千年浩荡,激荡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向上精神与民族豪情。
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就是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民族工业明珠。在短短几年的创业历程中,中铁装备以先进的理念、创新的勇气、专业的精神积极进取,取得了一系列让行业为之仰望、让世人为之瞩目的成绩。
在盾构方面,中铁装备积极投入自主研发,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突破,不仅一举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其与浙江大学,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装备联合开展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课题更是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中铁装备,以精诚铸就国之重器,承民族之正气,启未来之希望,不断书写着辉煌篇章。
知耻而后勇 誓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
中铁装备在盾构上的成绩,起步于一段颇让国人羞惭的历史,而也是这段过去,是中铁装备不断奋勇进步的原动力。
2001年,河南,新乡。一场原本和国外厂商的普通采购谈判,却变得异常艰难。作为供货商的外方态度十分强硬,坚持要把一台旧盾构按照新盾构出售,并且对配件进行加价100%卖给我方,谈判一下子陷入僵局。在他们提出再次商谈时,外方代表已不告而别。
外商的强硬态度是有原因的,长期以来,我国使用的盾构机一直被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所垄断,不仅价格高昂、制造周期长,而且在关键技术上也往往受制于人。这深深刺痛了中铁人的民族自尊心,在2001年这场令人不快的谈判之后,中铁人暗下决心,一定要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
决心下了,然而,起步又是何其的不易。在中铁装备最初研发盾构的日子里,倾注了中铁人全部的心力与汗水,也充满了史诗般的艰辛与悲壮。
从最初的刀盘、刀具等一个个技术关键点入手,到研制出第一台插刀盾构,是以李建斌董事长为代表的中铁装备人为了实现“打破洋盾构垄断,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的夙愿,用责任、用智慧、用汗水,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矢志不渝地大胆创新,把最实用最清晰的研发目标作为方向,把盾构机施工现场作为课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设计制造。
他们将工程现场作为科研试验场,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武汉长江水下60米,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带压进舱”,以往最多只敢带压3公斤进仓,他们硬是挑战极限,不顾生命危险带压4.7公斤进仓,进入了盾构施工的生命禁区;在海拔3700多米的引大济湟盾构施工现场,由于设计缺陷,洋盾构几度被卡,他们冒着随时塌方的危险,数十次沿着狭窄的猫耳洞爬行50多米到达掌子面,查看地质情况,研究制定脱困方案。有时为了监测更多实验数据,他们紧跟盾构掘进的步伐,从雪域高原到深海隧道,从冰封北疆到酷暑南国,从国内到国外,哪里有盾构施工,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五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国内外大大小小100多个盾构施工项目,监测的实验数据资料铺满了整整一间会议室。团队的心血没有白费,2004年,首台自主研发的刀盘、刀具成功应用于上海地铁。2007年,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直径最大、控制点数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盾构控制系统模拟检测试验平台,突破了盾构关键技术瓶颈,从而结束了中国盾构整机进口的历史。
载誉而行 以创新为驱动力
回复中铁装备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持续不断的进步,一路辉煌缘于以创新为驱动力的企业文化。中铁装备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注入了以创新研发为使命的基因。
2007年,是中铁装备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2007年1月,国家“863”计划“隧道掘进机实验室”在中国中铁新乡盾构基地揭牌,就在国外盾构厂家不断抢占我国市场份额之时,中铁公司披荆斩棘,自主研发,终于在同年年底成功研制出国内直径最大、控制点数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盾构控制系统模拟检测试验平台并投入使用。2008年,公司率先成功地研制出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被命名为“中国中铁1号”,并成功运用到天津地铁的施工,其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更是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盾构机产业化取得了重大突破。中铁装备盾构机的研发,结束了“洋盾构”在中国“一统天下”的历史,以此为起点,中铁装备便一路载誉而行。
此时,在我国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国外盾构企业,“洋盾构”的市场占有率达95%之高。面对不利局面,中铁装备勇担重任,肩负起振兴我国盾构制造业的责任,大力进行产品研发,凭借多年的施工经验,以及对各家盾构机优缺点的认识,在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财政支持下,中铁盾构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成绩。
2007年1月,国家“863”计划“隧道掘进机实验室”在中国中铁新乡盾构基地揭牌;
2007年年底,863课题组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直径最大、控制点数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盾构控制系统模拟检测试验平台并投入使用;
2008年4月,863课题组成功制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台复合式平衡盾构机;
2009年7月,复合式平衡盾构机通过“863”计划科技成果专家组鉴定,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9年12月,中国中铁对内部盾构研发制造资源进行整合,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成立;
2010年,中铁装备公司全年制造组装盾构机23台,产品布局全国11个省市,装备17个工程项目,年销售额占国内三分之一,创世界第一,迈出了“中铁装备,装备中国”的关键一步;
2011年,用于重庆地铁的硬岩盾构机实现日掘进33米,月掘进598米的最高纪录。
2013年1月18日,中铁装备参与完成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年1月3日,马来西亚吉隆坡订购的2台盾构机在郑州正式下线,成为了首台出口的“中铁盾构”,“让中铁盾构漂洋过海”的梦想从此变成了现实。
……
“过去人们把创新看作是冒风险,现在不创新才是最大的风险。公司就是要通过创新、创造,让中国中铁盾构成为民族工业的骄傲!”中国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李建斌感概地说。
目前,中铁装备研制的“中国中铁号”系列盾构已成为国产制造领域里的知名品牌。截至目前,中铁装备有限公司共申请国家专利125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91项,PCT专利4项,已获授权68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66项,发明专利2项,2项PCT专利通过国际验证,获准进入欧美等先进国家申报。
精诚铸器 织民族制造中国梦
十年里,中铁装备完成了从引进盾构机、研发盾构机,到制造盾构机的三级跳,实现了令人骄傲的中国盾构的“中国速度”。这十年,也是我国盾构产业从无到有,跃居世界前列的十年,巨大的成绩里,熔铸的是以中铁装备为代表的中国盾构人的精诚、汗水和智慧,以及流淌在血液中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作为盾构产业的龙头企业,中铁装备负有为国铸重器的重要使命。中铁装备在国家“863”计划盾构国产化研发中,承担了5项科研课题。尤其是在2010年,承担的“硬岩盾构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项目,创造了当年立项、当年研制成功、当年投入使用的奇迹。截至目前公司共承担科研项目32项,其中承担中国中铁股份公司重点科研项目4项、重大科研项目3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4项,发明专利5项,荣获省部级等各类荣誉10项以上。
201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铁装备与浙江大学,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课题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这是以中铁装备为代表的中国盾构人赢得的荣誉。
身负振兴民族工业、打造中国盾构知名品牌的重托, 秉承着“追求卓越、勇于跨越”的企业精神,“盾构人”以他们的胆识、执着与诚信,逐步实现着更大“盾构梦”。
目前,中铁装备生产的盾构已广泛应用于北京、天津、沈阳、大连、西安、杭州、郑州、重庆、无锡、宁波、武汉、广州等城市的地铁和市政项目,在地质适应性、安全可靠性和掘进进度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同时,中铁装备通过提供专业咨询和优质服务为施工保驾护航,已经成为国内隧道装备的中坚力量之一,并先后承担了甘肃引洮供水工程TBM单护盾盾构改造、北京地下铁路直径线11m泥水盾构刀盘改造等国外设备的改造任务,优化了设备性能,解决了国外设备因刀盘对地质的不适应造成的施工困境等难题,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目前,中铁装备拥有盾构及后配套研发制造的自主知识产权,采用“自主设计、自主研发、全球采购”的国际化运作模式,形成了集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组装调试、技术服务、施工反馈、修造翻新、营销租赁一体化的盾构产业链。在坚持以盾构产业化为主线的同时,中铁装备积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已开发有系列隧道专用设备。其中,该公司生产的直交变频机车、管片车、砂浆车、出碴矿车已销往新加坡。另外, 65T内燃机车正在进行研发试制;首台混凝土湿喷机研制成功,并投入工业性试验;新型衬砌模板台车顺利通过铁道部工业性试验验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在云贵铁路云南段站前工程1标富宁隧道施工中投入使用。
中铁装备“十二五”发展思路是“以隧道装备产业一体化发展为中心,突出盾构产业化这一核心板块,在做强做大盾构制造业务的同时,不断完善盾构产业链条,促进盾构产业‘上中下游’共同发展,并坚持隧道和地下空间施工装备产业横向一体化发展,形成相关多元化的企业产品门类,成为世界一流的隧道装备综合服务商”。
引领盾构时代,打造中国中铁品牌。秉承“专业制造,专业服务”企业方针的中铁装备,将继续以精诚为国铸就盾构重器,以全球视野开拓国际市场,织就自己的民族制造中国梦,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就是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民族工业明珠。在短短几年的创业历程中,中铁装备以先进的理念、创新的勇气、专业的精神积极进取,取得了一系列让行业为之仰望、让世人为之瞩目的成绩。
在盾构方面,中铁装备积极投入自主研发,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突破,不仅一举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其与浙江大学,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装备联合开展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课题更是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中铁装备,以精诚铸就国之重器,承民族之正气,启未来之希望,不断书写着辉煌篇章。
知耻而后勇 誓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
中铁装备在盾构上的成绩,起步于一段颇让国人羞惭的历史,而也是这段过去,是中铁装备不断奋勇进步的原动力。
2001年,河南,新乡。一场原本和国外厂商的普通采购谈判,却变得异常艰难。作为供货商的外方态度十分强硬,坚持要把一台旧盾构按照新盾构出售,并且对配件进行加价100%卖给我方,谈判一下子陷入僵局。在他们提出再次商谈时,外方代表已不告而别。
外商的强硬态度是有原因的,长期以来,我国使用的盾构机一直被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所垄断,不仅价格高昂、制造周期长,而且在关键技术上也往往受制于人。这深深刺痛了中铁人的民族自尊心,在2001年这场令人不快的谈判之后,中铁人暗下决心,一定要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
决心下了,然而,起步又是何其的不易。在中铁装备最初研发盾构的日子里,倾注了中铁人全部的心力与汗水,也充满了史诗般的艰辛与悲壮。
从最初的刀盘、刀具等一个个技术关键点入手,到研制出第一台插刀盾构,是以李建斌董事长为代表的中铁装备人为了实现“打破洋盾构垄断,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的夙愿,用责任、用智慧、用汗水,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矢志不渝地大胆创新,把最实用最清晰的研发目标作为方向,把盾构机施工现场作为课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设计制造。
他们将工程现场作为科研试验场,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武汉长江水下60米,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带压进舱”,以往最多只敢带压3公斤进仓,他们硬是挑战极限,不顾生命危险带压4.7公斤进仓,进入了盾构施工的生命禁区;在海拔3700多米的引大济湟盾构施工现场,由于设计缺陷,洋盾构几度被卡,他们冒着随时塌方的危险,数十次沿着狭窄的猫耳洞爬行50多米到达掌子面,查看地质情况,研究制定脱困方案。有时为了监测更多实验数据,他们紧跟盾构掘进的步伐,从雪域高原到深海隧道,从冰封北疆到酷暑南国,从国内到国外,哪里有盾构施工,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五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国内外大大小小100多个盾构施工项目,监测的实验数据资料铺满了整整一间会议室。团队的心血没有白费,2004年,首台自主研发的刀盘、刀具成功应用于上海地铁。2007年,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直径最大、控制点数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盾构控制系统模拟检测试验平台,突破了盾构关键技术瓶颈,从而结束了中国盾构整机进口的历史。
载誉而行 以创新为驱动力
回复中铁装备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持续不断的进步,一路辉煌缘于以创新为驱动力的企业文化。中铁装备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注入了以创新研发为使命的基因。
2007年,是中铁装备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2007年1月,国家“863”计划“隧道掘进机实验室”在中国中铁新乡盾构基地揭牌,就在国外盾构厂家不断抢占我国市场份额之时,中铁公司披荆斩棘,自主研发,终于在同年年底成功研制出国内直径最大、控制点数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盾构控制系统模拟检测试验平台并投入使用。2008年,公司率先成功地研制出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被命名为“中国中铁1号”,并成功运用到天津地铁的施工,其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更是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盾构机产业化取得了重大突破。中铁装备盾构机的研发,结束了“洋盾构”在中国“一统天下”的历史,以此为起点,中铁装备便一路载誉而行。
此时,在我国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国外盾构企业,“洋盾构”的市场占有率达95%之高。面对不利局面,中铁装备勇担重任,肩负起振兴我国盾构制造业的责任,大力进行产品研发,凭借多年的施工经验,以及对各家盾构机优缺点的认识,在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财政支持下,中铁盾构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成绩。
2007年1月,国家“863”计划“隧道掘进机实验室”在中国中铁新乡盾构基地揭牌;
2007年年底,863课题组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直径最大、控制点数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盾构控制系统模拟检测试验平台并投入使用;
2008年4月,863课题组成功制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台复合式平衡盾构机;
2009年7月,复合式平衡盾构机通过“863”计划科技成果专家组鉴定,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9年12月,中国中铁对内部盾构研发制造资源进行整合,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成立;
2010年,中铁装备公司全年制造组装盾构机23台,产品布局全国11个省市,装备17个工程项目,年销售额占国内三分之一,创世界第一,迈出了“中铁装备,装备中国”的关键一步;
2011年,用于重庆地铁的硬岩盾构机实现日掘进33米,月掘进598米的最高纪录。
2013年1月18日,中铁装备参与完成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年1月3日,马来西亚吉隆坡订购的2台盾构机在郑州正式下线,成为了首台出口的“中铁盾构”,“让中铁盾构漂洋过海”的梦想从此变成了现实。
……
“过去人们把创新看作是冒风险,现在不创新才是最大的风险。公司就是要通过创新、创造,让中国中铁盾构成为民族工业的骄傲!”中国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李建斌感概地说。
目前,中铁装备研制的“中国中铁号”系列盾构已成为国产制造领域里的知名品牌。截至目前,中铁装备有限公司共申请国家专利125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91项,PCT专利4项,已获授权68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66项,发明专利2项,2项PCT专利通过国际验证,获准进入欧美等先进国家申报。
精诚铸器 织民族制造中国梦
十年里,中铁装备完成了从引进盾构机、研发盾构机,到制造盾构机的三级跳,实现了令人骄傲的中国盾构的“中国速度”。这十年,也是我国盾构产业从无到有,跃居世界前列的十年,巨大的成绩里,熔铸的是以中铁装备为代表的中国盾构人的精诚、汗水和智慧,以及流淌在血液中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作为盾构产业的龙头企业,中铁装备负有为国铸重器的重要使命。中铁装备在国家“863”计划盾构国产化研发中,承担了5项科研课题。尤其是在2010年,承担的“硬岩盾构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项目,创造了当年立项、当年研制成功、当年投入使用的奇迹。截至目前公司共承担科研项目32项,其中承担中国中铁股份公司重点科研项目4项、重大科研项目3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4项,发明专利5项,荣获省部级等各类荣誉10项以上。
201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铁装备与浙江大学,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课题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这是以中铁装备为代表的中国盾构人赢得的荣誉。
身负振兴民族工业、打造中国盾构知名品牌的重托, 秉承着“追求卓越、勇于跨越”的企业精神,“盾构人”以他们的胆识、执着与诚信,逐步实现着更大“盾构梦”。
目前,中铁装备生产的盾构已广泛应用于北京、天津、沈阳、大连、西安、杭州、郑州、重庆、无锡、宁波、武汉、广州等城市的地铁和市政项目,在地质适应性、安全可靠性和掘进进度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同时,中铁装备通过提供专业咨询和优质服务为施工保驾护航,已经成为国内隧道装备的中坚力量之一,并先后承担了甘肃引洮供水工程TBM单护盾盾构改造、北京地下铁路直径线11m泥水盾构刀盘改造等国外设备的改造任务,优化了设备性能,解决了国外设备因刀盘对地质的不适应造成的施工困境等难题,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目前,中铁装备拥有盾构及后配套研发制造的自主知识产权,采用“自主设计、自主研发、全球采购”的国际化运作模式,形成了集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组装调试、技术服务、施工反馈、修造翻新、营销租赁一体化的盾构产业链。在坚持以盾构产业化为主线的同时,中铁装备积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已开发有系列隧道专用设备。其中,该公司生产的直交变频机车、管片车、砂浆车、出碴矿车已销往新加坡。另外, 65T内燃机车正在进行研发试制;首台混凝土湿喷机研制成功,并投入工业性试验;新型衬砌模板台车顺利通过铁道部工业性试验验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在云贵铁路云南段站前工程1标富宁隧道施工中投入使用。
中铁装备“十二五”发展思路是“以隧道装备产业一体化发展为中心,突出盾构产业化这一核心板块,在做强做大盾构制造业务的同时,不断完善盾构产业链条,促进盾构产业‘上中下游’共同发展,并坚持隧道和地下空间施工装备产业横向一体化发展,形成相关多元化的企业产品门类,成为世界一流的隧道装备综合服务商”。
引领盾构时代,打造中国中铁品牌。秉承“专业制造,专业服务”企业方针的中铁装备,将继续以精诚为国铸就盾构重器,以全球视野开拓国际市场,织就自己的民族制造中国梦,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