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稳态与环境”为例探讨疾病实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anxiy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点理解与记忆的角度,提供了“稳态与环境”学习中常用疾病实例,并对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疾病实例增强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稳态与环境 疾病实例
  实例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并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疾病,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学生对此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是高中生物课堂中良好的实例。在“稳态与环境”这一部分内容中,涉及大量理论模型,尤其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内容多且易混淆,是高中生物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将与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疾病实例加入教学内容,既有利于知识点的学习又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其健康意识。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内容的教学为例,探讨疾病实例在其中的应用。
  1.教学过程中疾病实例的应用
  1.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疾病实例的应用
  突触小体的结构与神经元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机制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释放其中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出后膜的膜电位变化,引起新的神经冲动或者效应器动作。之后神经递质被前膜重新吸收或者被分解,神经传导结束。
  针对此过程,可以启发性对学生提问,神经递质过多或者过少会有什么结果,引发什么症状?如何解决这种由于神经递质释放过多或过少引发的症状?将学生讨论的内容总结后,便可讲解杀虫剂中毒的实例。
  有机磷杀虫剂是杀虫剂中重要的一类,其中的“敌敌畏”更是家喻户晓。这一类杀虫剂的作用原理为抑制神经递质的分解酶,组织神经递质的分解,从而使神经长期处于冲动状态,导致包括呼吸肌在内的肌肉保持紧张抽搐,最终导致死亡。人误服了有机磷杀虫剂后,解救方式之一就是复活被有机磷杀虫剂抑制的神经递质分解酶,减少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
  通过这两个实例,就可以形象解释突触的作用过程及其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点。
  1.2“通过激素的调节”中疾病实例的应用
  相对于“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本节的内容涉及的方面较多,仅课本中介绍的内分泌腺就有八个,提及的具体激素种类有九种。课本详细介绍了其中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通过学习,可以知道激素种类多,不同激素的化学成分也相差很大;量极微,但在体内起到的作用很大。
  要深入理解激素的上述特点,仅书中的内容并不能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此时介绍由于激素分泌失调而引起的疾病,配以疾病的图片会达到良好的效果,能够加深学生对激素的认识并帮助其掌握此知识点。
  课本中介绍了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及二者协同调节血糖的机制。在学习完机制后即可提问如果这两种激素分泌出现问题则可能出现的结果。大多数同学便会联想到低血糖和高血糖及由此引发的糖尿病。糖尿病作为目前最常见的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疾病,其发病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对高中生普及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对于其良好生活饮食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糖尿病分为I型和II型两种,都会出现餐后血糖的快速升高,并导致尿中出现葡萄糖,这也是糖尿病名称的由来。首先应当启发性的提问血糖升高的可能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一是糖的摄取过多,比如饮食习惯等;二是糖的消耗较少,比如运动过少等;三是糖原合成减少,补充知识为肝脏损伤等。在此基础上总结糖尿病的诱因:饮食中糖的摄取过多,运动太少,以及肝病等,由教师再补充遗传背景等糖尿病的发病诱因。
  在分析发病诱因之后,介绍糖尿病的分类。I型糖尿病病人没有胰岛素的分泌,而II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介绍完不同类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情况,从体内糖平衡和激素调节的角度,提问学生可能的治疗措施。总结学生的回答内容,由教师补充为I型糖尿病必须进行胰岛素的注射治疗,而II型糖尿病除了使用胰岛素外,也可以从减少糖摄取,调节糖代谢等方面进行治疗,比如使用糖苷酶抑制剂,糖代谢调节剂二甲双胍等。
  甲状腺激素是课本重点介绍的第二类激素,如果说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紊乱能让学生认识到激素调节在体内稳态中的重要作用的话,那么甲状腺激素的知识会让学生对激素在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直观认识。在学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基本内容后,就可以介绍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缺少导致的呆小症和分泌过多导致的甲亢。
  结合三种激素和三种疾病的介绍,会让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制和重要作用有深刻印象,并对激素的特点牢固记忆。
  2.疾病实例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要点
  通过“稳态与环境”这一册教材的学习,对使用疾病实例达到增强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践。通过这样的实践,简单总结疾病实例法的应用要点。
  2.1疾病实例的选取
  疾病实例的选取是其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重中之重,一个好的疾病实例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中的几点乃至所有特征。一是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疾病的机理与知识点紧紧相扣。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通过思考和引导大体推断出疾病的机理,这样对知识点有了牢固把握。通过疾病的具体介绍能对知识点有更深刻、更形象的认识。二是疾病耳熟能详,学生对疾病较为熟悉,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疾病的科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高中教育不仅是课本知识的简单灌输,更要借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四是同一知识点下,不同疾病实例各有侧重,共同完成知识的全面阐述,这既是单一实例无法完全涵盖知识的缺点,又是强调不同重点的优势。
  2.2疾病实例在教学中出现的方式
  在教材学习中,疾病实例如果出现得生硬,那么既令教学内容形似缺乏重点,又让学生感觉突兀,无法吸引其注意力。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引申而引出疾病实例就显得自然又能让学生感到此知识点的重要性。启发性提问是该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式。高中学生囿于自己的知识面,不能对疾病的机理有深刻认识,更无法将知识点自觉地与疾病联系起来。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提出基于知识点的问题,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回答,就可以有效引出疾病实例。通过提问,更能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疾病实例的后续引申
  在介绍完疾病实例从而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如果直接进入下一内容的学习,那么一方面在热烈的讨论后,课堂气氛无法很快回归平静,学生情绪不能很快回到学习状态,对于下一知识点的学习不利。另一方面,无法完全发挥所选疾病实例的作用,达不到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目的。在完成知识学习后,纯粹从科普角度,简单介绍预防疾病的注意事项,既有利于下一知识点的学习,又能起到深远的教育意义。
  总之,疾病实例与高中生物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教学和育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中生物.人教版.
  [2]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生物学科凸显的特性是侧重观察、注重动手实验。高中生物之中,含有设定好的多样实验;设定实验的目的,是培养更高水准的探析能力。新课改指引之下,应能变更偏旧的思路,指引接纳更优的探究思路。经由设定实验,培育自主探析的新颖生物思维,鼓励主动学习。  关键词: 高中生物实验 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途径  高中时段内的生物授课拟定了探究的根本思路。在正确指引下,师生彼此协同,密切彼此交流。生物实验营造了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初中教师和学生进行关于“绿色化学”相关知识的调查,根据初中化学学生实验中STSE教育现状,对初中化学五大类(气体制备类、探究类、验证类、溶液配制类、物质的提纯类)学生实验提出建议。  关键词: STSE教育 学生实验 环保  一、初中化学学生实验中STSE教育现状  STSE教育就是将传统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更多地关心技术、科学、社会与环境发展,开阔学生视野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转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错误观念,要结合现代化的初中化学教学要求和实验课程教学标准开展新时期的教学。本文分析了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中化学 实验课程 教学现状  1.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我国教育教学的系标准为主进行设计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初中化学课程的目标变化和教学要求需要根据实际基础为主展开分析,贯彻
摘 要: 教学中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本文就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生物课堂 探究能力 创新意识  一、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创新能力,但若想把它引导出来,就要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实施创新意识的培养。  1.营造民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形式的一种,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科学技术水平不断飙升,社会各行各业对中职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在此种社会发展形势下,中职化学教学应当不断改变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教学观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究意识。本文主要阐述探究学习的基本情况,分析探究学习实施的基本准则及探究学习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探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