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呢?通过实践与摸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终身受用不尽,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才能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可以为学生的终生学习、继续学习提供有力的拐杖。比如词语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词语本身的意思。有位老师在教《徐悲鸿励志学画》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时,学生们提出“潜心”等不太懂的词。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位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另辟蹊径:“动动脑筋,联系上下文理解,也许能找出答案。”学生们半信半疑地学起了猎人寻找目标,过了一会居然有人试探性地举起手。有人说:“可能是用心的意思。”另一学生说:“大概说的是徐悲鸿很专心,看‘他画啊,画啊,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老师立即板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道:“理解词意最好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只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目标。”
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时段可以指导不同的学习方法。比如预习阶段:低年级学会查字典:中高年级学会自读课文,勾画重点,记录疑点,寻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叙事性的文章,要求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从而了解作者的情感脉络;描绘性的文章,指导学生寻找体现事物特征的词语,体会蕴含其中的内涵。长期坚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要求“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知道怎样读书。语文课上不能吝啬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须让学生入字入句入情地读,最高的境界当是陶醉于其中。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通读懂,读熟读精,大部分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一个过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的读法:对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比赛读、引读、范读等,让学生读进去,悟出来。
读书的方法很重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具体的文章,选择合理的读法:尝试性地读、思考性地读、展示式地读、表演式地读、配乐式地读、想象性地读、探究性地读、欣赏性地读、创造性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展示自己的个性,释放心灵的情感。
我教《三亚落日》一课时,自始自终整个课堂在读中教,在读中学:通过范读,感知三亚落日的画面;在默读中圈点勾画,寻找景物的特征;指名读,个别读,了解课文的结构脉络;再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三亚落日的意境;最后是有重点地读,把握知识的积累迁移,拓展延伸。读书,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读懂了三亚落日的奇丽美妙,读出了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
对于文质兼美的篇章我都要求学生把它背下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堂上反复诵读优美的诗句、精彩的语段,从中品味语言,体会语感,陶冶情操,启迪思想,获得审美的乐趣。文章记得多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学生在语文课中得法于一时,受用于一生。如果每堂课都能读到位,做到边读边想,把这样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学生积累的语言就会很丰富了,也就夯实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重视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要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多写多练,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见缝插针,寻找机遇,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
1.意犹未尽的地方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文章中经典、精彩的语段,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后,根据其中的结构、方法、写作特点进行仿写,经过多次练习从而形成自己的能力。我在教学了《爱如茉莉》一课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仿写《难忘的一幕》,练习的效果令人很是满意。这样让学生在读中练写,写后再读,多读多写,循环往复,既训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又训练了表达能力。
2.情感交融的时候
选进课本中的文章一般都是典范性的文章,从字词句的文采,到中心意思、思想感情无不凝聚了作者的匠心所在。学生通过诵读,遨游于作者的情感世界,被其中的情境所感染时,情发而辞动,教师这时可因势利导,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想。教学《荷花》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出荷花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在美妙柔和的乐声中,学生神游其中,似乎置身于千亩荷塘之上。此时我问学生:“你能描绘出荷花仙子摇曳多姿的样子么,假如你是一只小鸟,面对如此美丽的荷花,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快速起笔,写出了一篇篇美丽的文字。
3.情节空白之处
中国的国画总是讲究空白艺术的,让读者去想象画外之音。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好多的课文,似尽非尽,让读者去想象,这是给学生最好的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未说之话,未尽之意。
教学《爱之链》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乔治醒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由此,学生编写了很多有趣的爱心故事《爱之店》、《善有善报》等,学生们在这样的练习中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拓了想象,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虽然是短短的几十分钟,对学生的一生有时却是莫大的收获。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终身受用不尽,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才能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可以为学生的终生学习、继续学习提供有力的拐杖。比如词语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词语本身的意思。有位老师在教《徐悲鸿励志学画》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时,学生们提出“潜心”等不太懂的词。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位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另辟蹊径:“动动脑筋,联系上下文理解,也许能找出答案。”学生们半信半疑地学起了猎人寻找目标,过了一会居然有人试探性地举起手。有人说:“可能是用心的意思。”另一学生说:“大概说的是徐悲鸿很专心,看‘他画啊,画啊,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老师立即板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道:“理解词意最好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只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目标。”
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时段可以指导不同的学习方法。比如预习阶段:低年级学会查字典:中高年级学会自读课文,勾画重点,记录疑点,寻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叙事性的文章,要求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从而了解作者的情感脉络;描绘性的文章,指导学生寻找体现事物特征的词语,体会蕴含其中的内涵。长期坚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要求“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知道怎样读书。语文课上不能吝啬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须让学生入字入句入情地读,最高的境界当是陶醉于其中。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通读懂,读熟读精,大部分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一个过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的读法:对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比赛读、引读、范读等,让学生读进去,悟出来。
读书的方法很重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具体的文章,选择合理的读法:尝试性地读、思考性地读、展示式地读、表演式地读、配乐式地读、想象性地读、探究性地读、欣赏性地读、创造性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展示自己的个性,释放心灵的情感。
我教《三亚落日》一课时,自始自终整个课堂在读中教,在读中学:通过范读,感知三亚落日的画面;在默读中圈点勾画,寻找景物的特征;指名读,个别读,了解课文的结构脉络;再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三亚落日的意境;最后是有重点地读,把握知识的积累迁移,拓展延伸。读书,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读懂了三亚落日的奇丽美妙,读出了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
对于文质兼美的篇章我都要求学生把它背下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堂上反复诵读优美的诗句、精彩的语段,从中品味语言,体会语感,陶冶情操,启迪思想,获得审美的乐趣。文章记得多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学生在语文课中得法于一时,受用于一生。如果每堂课都能读到位,做到边读边想,把这样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学生积累的语言就会很丰富了,也就夯实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重视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要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多写多练,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见缝插针,寻找机遇,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
1.意犹未尽的地方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文章中经典、精彩的语段,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后,根据其中的结构、方法、写作特点进行仿写,经过多次练习从而形成自己的能力。我在教学了《爱如茉莉》一课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仿写《难忘的一幕》,练习的效果令人很是满意。这样让学生在读中练写,写后再读,多读多写,循环往复,既训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又训练了表达能力。
2.情感交融的时候
选进课本中的文章一般都是典范性的文章,从字词句的文采,到中心意思、思想感情无不凝聚了作者的匠心所在。学生通过诵读,遨游于作者的情感世界,被其中的情境所感染时,情发而辞动,教师这时可因势利导,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想。教学《荷花》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出荷花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在美妙柔和的乐声中,学生神游其中,似乎置身于千亩荷塘之上。此时我问学生:“你能描绘出荷花仙子摇曳多姿的样子么,假如你是一只小鸟,面对如此美丽的荷花,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快速起笔,写出了一篇篇美丽的文字。
3.情节空白之处
中国的国画总是讲究空白艺术的,让读者去想象画外之音。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好多的课文,似尽非尽,让读者去想象,这是给学生最好的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未说之话,未尽之意。
教学《爱之链》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乔治醒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由此,学生编写了很多有趣的爱心故事《爱之店》、《善有善报》等,学生们在这样的练习中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拓了想象,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虽然是短短的几十分钟,对学生的一生有时却是莫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