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遗憾中享受数学的“营养价值”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e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某次参加特级教师的观摩课,《乘法运算定律》中的交换律。在巩固环节,有如下一题:先让学生计算72×204,再进行验算。学生计算、交流汇报后,有一生的计算结果是13686,教师补充了一个问题:还有谁的结果是13686,这样的结果对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思索后,生甲:我从因数的尾数看,2×4=8,积的尾数应该是8,而不是6,所以这个结果不对。生乙:我从估算角度看,把两个数都估小,72估成70,204估成200,70×200=14000,而13686都要比它小,很明显这肯定算错了……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运用交换律来解答的,但教师也适当延伸了估算时间,并做以肯定。当时听课时,有不少老师质疑:第一学生不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相乘,看两个积是否相等,没有引导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第二花一定的时间,讨论涉及估算知识,教师没有强调用运算定律知识解决,冲淡课时目标,与目标偏离较大。
  
  [案例二]
  
  教学认识人民币,教师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元、角、分之后,并创造数学购物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深对人民币的理解,最后设计开放性问题:“关于人民币,你还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这时,课堂成了满堂言,完全脱离了教材1角=()分,l元=()分,有了许多可说的话题,有的说不同纸币、硬币上印有不同的图案,有山水、有人物、有建筑,有的说人民币上有盲文,点和反L表示不同的币值,更加热闹的是讨论起了如何鉴别人民币的真假,人民币上有哪些防伪,应该保护人民币等,甚至有学生提出人民币与美元的转换,说起汇率问题。一堂课下来,课尾的讨论好像是本节课的重点之所在,似有本末倒置之感。
  
  [案例三]
  
  在学习比的意义之后,设计如下练习题:甲数比乙数少1/5,那么甲、乙两数的比是(
  ),有许多学生很快就得出甲、乙两数的比是4:5,师问:如何得来?生甲:若乙数是5,那么甲就是比5少1/5,甲、乙两数的比是4:5。生乙:若乙数是单位“1”,甲数就是4/5,甲比乙就是4:5,至此,基本告一段落,学生基本掌握“运用分数乘法意义”、“找单位1”,而且能灵活应用,由此生成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几乎没有多大的悬念。但节外生枝,生丙站起来说应该填无法确定,完全出乎上课教师的意料。师问:为什么呢?生丙:假设乙数是2/5,那么甲数就是1/5,甲与乙的比就是1:2,再假设乙数是3/5,那么甲数就是2/5,甲与乙的比就是2:3……如此下去,答案就有很多,无法确定。此时,教师可点明1/5是分率,在环节中可以小结补充完成。但教师反而小“误”大作,让学生讨论哪里也出现此类情况,为什么会这样?直到下课。多样的巩固练习变成了一题求解的大讨论。
  
  [案例四]
  
  教学比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学生汇报体育比赛中的比,人的身高比,有的学生还通过上网或查阅课外书籍,知道了东方明珠塔、古埃及金字塔、维纳斯、雅典女神像等建筑物和艺术品中都蕴藏着“黄金分割点”的比,完全没有涉及解答比的题目,还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蕴藏“黄金分割点”的作品,并相互进行了交流展示,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让人觉得俨然是一堂实足的美术欣赏和绘画课。
  此番案例,在教研中鲜见,但常散见于我们的家常课中,追究原因,其一因为怕人家说你教研课中目标单一,内容单调,缺少数学营养价值成分;其二是没有紧扣目标,没有很好完成课时目标内容,脱离轨道,偏离方向,说你没有吃透教材。但是现在我们思考的是:这些案例中的教学遗憾是否没有数学营养价值?是否为我们有所取舍?或摒弃呢?案例一中教师估算点拨,有机渗透估算意识培养,足见检查乘积的正确性,也非见得要用交换律来解决,这样的旁枝反而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认识人民币教学中的延伸虽有轻重之嫌,但比较接近学生的认知面,极易引起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求知欲望。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探究能力。尽管数学中用不到,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成长看绝不亚于学会算几加几。案例三此练习题是一道常见的老题。但是通过生丙的回答,直接深入问题的重点,突破疑点,明确分数表示分率和量的大小的区别,虽在分数乘法中教师肯定有强调,但如何区分会有怎样的效果,理解也不会很深刻,此效刚好一举两得。案例四不像纯数学课堂,但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探索能力,是一种持久的内驱动力,可以说此曲只应天上有。
  总之,笔者认为,数学教学需要有营养的成分,如果迎合了学生的需求,那么将会发挥营养的价值作用,反之,也将会造成营养过剩的现象,得不偿失。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班级管理。班主任的管理方法及平常的言行举止等对班集体建设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呢?我觉得作为班主任需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与提高,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和具有敬业爱生的职业精神外。还需要有爱心、耐心、平等的心。  一、爱心感染学生,真情感动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是爱,对学生的关心热爱是发自内心无私的真
期刊
[案例回顾]  在教学了百分数的应用这个知识点之后,为了让学生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进行百分数知识的运用,我出示了这样一组对比题:  题一:学校植树280棵,成活率在70%-80%之间,至少成活了多少棵?  题二:学校要想栽活280棵树,成活率在70%-80%之间,至少要植树多少棵?  (学生在解答第一道题时,很顺利地完成了解答过程。大家一致认为:因为要求“至少成活了多少棵?”,应该按最低的成
期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也就意味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要以建立学习型校园为首,学校首先要立足自身优势,将学习真正地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每个环节,只有全员共同学习,学校才能凝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志丹县高级中学位于延安刘志丹将军的故里志丹县,是县委、县政府按照初高中剥离办学的要求,历时两年,投资一亿多元,于
期刊
宁强县地处陕西省西南角,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毗邻川甘两省,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继“两基”迎验后,我县充分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积极争取重建资金,投入6.2亿多元,用于灾后学校校舍重建;通过多年的积累巩固,目前全县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处全市一流水平。软件方面,我县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队伍的补充、管理、教育、培养、使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壮大了教师队伍,确保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随着教师的
期刊
数学的文本因为理性特质很难让儿童亲近,它的面孔似乎天生就是板着的。怎样让它露出笑脸,让儿童感到亲近呢?这就涉及到教材文本解读的立场问题。时下的数学教学存在着文本解读的两种既有立场:一是基于知识的立场,即围绕知识的体系、逻辑和要点来解读文本;二是基于教者的立场,即传统教学论的立场(“教学论”一词最初源自希腊文,意思是“我教的”),是以教师的视角来解读文本,考虑的则必然是“我怎么教”。然而上述两种既有
期刊
案例一(16岁,15楼坠下):    2011年9月1日,是西安市中小学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小婉所在的学校当天上午接到了小婉妈妈的电话,说孩子今后不能来上学了,因为就在开学前一天的早上,小婉从家里的阳臺(15楼)跳下。16岁,花一样的年纪就这样凋零了。据了解,父母离异后小婉在上高一的时候曾患有轻度抑郁症,并休学一年。8月31号上午6点多,西安市某小区的门卫赵师傅正在值班,这时急匆匆过来一个人对他说
期刊
2011年中秋佳节,阴雨绵绵,人在异乡(走进陕西师范大学参加“国培计划”——“陕西省农村中学骨干教师高级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初中数学”的培训),但我却异常兴奋:因为我收到了我最欣赏的学生,2011年中考旬阳县状元,被西安高新一中、铁路一中、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等三所名校争抢,最终花落西工大附中的杨宏华同学的一个“红包”,“红包”中装着160元人民币和一封信——钱足上届九二班学生结余的班费,并请我转
期刊
做好预习是上好英语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预习走过场、无实效的情况严重。学生往往因为缺少必要的预习指导和监督,使预习环节少有成效,而白白错过了这一发展能力的机会。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课前进行有效性预习呢?    一、侧重引导。提升学生的预习意识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刚开始不会预
期刊
每年,教师都会带着全班同学在校园参观、解说一番—一从校门口到操场,再到教学楼,最后到教室;要么让学生去选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学生仔细地观察、记录。然后,教师让学生以《校园一角》《我爱校园》习作。虽然老师对景物都一一介绍了,但是学生写出的作文却令人不满意。他们不是记流水账,就是孤立地写一处景物:一是流水账似的,从校门口写到自己的教室,没有一处具体,文章重点不突出。二是指代模糊(不具体),令人费解。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组织教学,是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展开有效教学的保证,笔者就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  一、探寻学习活动的“源头”,实现知识结构的质变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