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一型杂交粳稻恢复基因的分子鉴定研究

来源 :分子植物育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482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位于水稻第10染色体的微卫星标记OSR33、RM228对285份滇型材料进行恢复基因的分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①OSR33、RM228标记的基因型依材料的不同而出现分子量不同的带型,且带型与材料有关;②OSR33和RM228鉴定材料的准确率分别为96%和90%;OSR33、RM228标记的基因型值与黑染花粉率极显著正相关,可用于鉴别恢复系;③用Mapmaker/QTL软件分析供试材料的表现型,在OSR33、RM228之间,探测到1个与育性恢复有关的主效QTL,可解释83.2%的表型变异,与OSR33和R
其他文献
若使互联网技术能最大化发挥其优势,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政治教学效果,教育工作者们可将“互联网+”与思政教学方式进一步融合,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本文通过对“互联
Roberto Tuberosa教授,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农业环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毕业于博洛尼亚大学生物学方向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明尼苏达州大学修学植物育种专业,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针对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缺乏抗性种质资源的现状,本文开展了冬瓜抗枯萎病种质资源创新研究。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高抗枯萎病的黑籽南瓜DNA导入优质冬瓜材料,以外源D
采用CTAB法提取中国红豆杉基因组DNA,利用PCR技术克隆得到紫杉烷14β-羟基化酶(简称140H)基因前半段,测序结果表明DNA片段序列为915bp,与报道的140H基因同源性为98.3%。然后将获得的
病原物与寄主间长期的相互选择与适应,使得植物的抗病性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根据基因对基因模式,植物中存在的抗病基因和病原物中具备的无毒基因的互作进化可视为连续的步步
新媒体伴随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分别从思想政治教学理念、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思
采用棕色棉新彩棉5号为Tester,其白色近等基因系NIL-C5为Driver,通过抑制差减杂交法(suppressive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构建了一个棕色棉纤维色素差异表达基因差减文库
在早稻IRAT109干旱胁迫下cDNA芯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通过RT-PCR,5'-RACE及Y-RACE方法,从IRAT109总RNA中扩增得到了干旱胁迫下芯片表达谱中上升表达强度第二的基因全长序列,命名为O
最近,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们在野生小麦中发现了一个新的霉菌病耐性基因,这可能挽回每年数百万公顷的小麦的损失。“对于小麦来说这是第一步,以后将找到更多更具耐性的基因来对
通过对天然白桦群体583株个体纤维长度测定,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100株个体,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ndom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DNA,RAPD)技术对其基因组差异分析,通过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