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片断的反思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siqyd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
  走进教室,本以为这又是一堂波澜不惊的语文课,却没有想到一“问”激起千层浪。
  上《愚公移山》课时,当学生齐读完课文后,我请学生说说是否赞成愚公的做法?理由是什么。我预计学生多会说“赞成”,会围绕愚公持之以恒的毅力来谈,却没有想到会有以下的情景:
  生:不赞成!
  生:赞成!
  (当我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反应,有“不赞成”的声音有“赞成”的声音。我一愣!怎么会这样呢?)
  师:不管赞不赞成,请说说理由。
  生:愚公当然很笨,费那么大劲去做别人看起来不能实现的东西。
  生:我反对,我很佩服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我觉得凡事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成功,有俗话,事在人为,但这样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朝正确的方向走。
  生:愚公不应该移山,因为他完全可以在山中挖一个隧道,直通过去,那样多简便啊!他那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实在是太蠢了。时间长了,他的子孙可以干点儿别的事啊!我不赞成他的做法。
  生:勇气值得钦佩,但最好再多点变通的方法!
  生:愚公,他具有不断进取,敢于追求的精神,倘若移山成功,便可造福后代,如此长远的目光和毅力都是值得赞美和学习的。
  生:我觉得这种移山做法不太好.人总得换一种思维去以待身边的事务.前面有块石头我们完全可以绕过去,继续前进。
  ……
  [反思]
  这群学生太令我惊喜了!以为学生会按照标准答案来回答,却没有想到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回答得异彩纷呈。更可贵的是我从他们身上看到“责任”两个字。这原来只是一个看似很普遍的问题呀,为什么平常三缄其口的学生会顿时活跃异常。
  我心目中的好课该具有勃勃生机,所以我苦口婆心地讲了课堂上踊跃发言的种种益处;我也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赏识,并以加分“相诱”。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总是“金口难开”、“冷眼旁观”。这个学期就是活跃分子也有几个变得甘于寂寞,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水波不兴”,为此我大伤脑筋,然而今天为什么出现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了!
  课后我特地向学生问缘由,学生说这个话题他们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能引起争议,而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也有学生说这个话题没有死扣住课文,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能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说;又有学生说看到同学纷纷发言,受这热烈气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
  看来要改变语文课堂这种沉闷的氛围,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哪位语文教师,只要你所教的大多数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被你激发起来了,并且较长时间地保持住了,那就意味着你的语文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备课、上课,首先考虑的是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兴趣,参与各种语文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需要教师有新意、有专题、有弹性、有发展的设计“问题”。 教学目标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设计不出好的问题,就设计不出好课。要能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前提是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处理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我们平时认真备课。要能够抓住基本的知识点,理清基本的教学线索。只有脉络清晰、问题集中,课堂教学才能层次清楚、过程流畅。
其他文献
新课改要求教师走智慧型、研究型发展的道路,教师必须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目的的实践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创造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就应当实实在在的成为学校教师实现这一目标,实施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促进者、先行者。因此,为教师搭建一个可以导演生动活泼教育教学成功案例的宽阔、稳定舞台,以有效的全面的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使命。以科研为先导,科研兴
期刊
时光荏苒,昨日那个时常趴在妈妈肩头撒娇的小男孩,转眼间已升入初中了。蓦然回首,不经意间已经陪孩子度过了12个春秋,回想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岁月,感慨万千。  说实话,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有时候感觉这母亲当的很不称职。每当闲暇之余,脑海中总会呈现出刚上小学时,孩子跟我提出的并不过分的要求:下午放学后按时到学校接他。在别人看来很容易就能实现的愿望,而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生活中有部分人的工作是“朝
期刊
提到人文,不由想起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的:“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 在语文教学上,恐怕要理解为对人的培养应视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新课标也对语文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一要求,意味着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培养人文精神呢?人文精
期刊
屈指算来,课改已经推行十多年了。这期间潮起潮落,笔者作为滔滔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起起落落中甘苦自知,有些零零碎碎的思考,却也想一吐为快。且问一句:  而今谁向涛头立  囿于个人所知的局限,感觉似乎教育改革的浪潮在新贵学校格外流行,而在那些传统名校则波澜不兴。  变革者,自然没有那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普通的学生,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学校,跟传统名校比无异于“龟兔赛跑”,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别指望靠“兔子”来侥
期刊
“实践出真知”,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执教15年,当了15年的班主任,我一直思索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影响之中和他们融为一体,怎样才能在教育事业中成为一个成功者呢?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树立起良好的班风呢?从我的实践来看,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班主任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句话足见阅读对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其实推广开来,一个人真正的学习也正是从阅读开始的。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阅读即阅世”,这些名言形象的告诉我们: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础途径。因为只有善于阅读的学生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吸取各种信息和精神养料,才能拓展视野,全面的
期刊
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当然,“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课堂”,这个问题是个见仁见智,为了追求这样的有效课堂,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执著而认真地修炼自己。  一、你是语文教师,你就要修炼成为一名艺术家。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是不可不注意科学艺术的。将艺术引进语文课堂,就能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师在讲台上讲得费劲,学生却
期刊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一般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一口一口地去喂,学生一笔一笔地去记。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学得了一些书本知识,对应付考试可能也有一定的帮助,但学生往往学得很“死”,他们的知识不能转化成与之相等的能力。他们在理论上知道怎样去做,但面对实际操作却往往又一筹莫展。而实际上,这种传统教学法,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索然无味,这种状况不能不让人深思。  经过与几位学生的促膝交
期刊
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随笔写作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怎样培养学生写随笔的兴趣和习惯呢?以下是我近几年的探索尝试。  培养兴趣:写好“我的一本书”  开学第一课,与学生交流我的想法,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写随笔是一件有意思有价值的事情。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告诉学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写随笔就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再介绍魏书生老师让学生写日记坚持“道德长跑”;最后以巴金先生的话作权威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时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及学习方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正因如此,语文教学的散文化已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都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无序的封闭状态之中,“满堂灌”教学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教师包讲,学生包听,教师讲完,学生听完。教与学两面的活动都围绕着一本课本在教室里进行,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