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6V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一般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一口一口地去喂,学生一笔一笔地去记。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学得了一些书本知识,对应付考试可能也有一定的帮助,但学生往往学得很“死”,他们的知识不能转化成与之相等的能力。他们在理论上知道怎样去做,但面对实际操作却往往又一筹莫展。而实际上,这种传统教学法,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索然无味,这种状况不能不让人深思。
  经过与几位学生的促膝交谈,洞察到了他们的普遍心理:他们既渴望能学到真才实学,又希望能学得轻松愉快。他们渴望知识的传授,但更渴望能力的培养。他们厌倦了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模式,他们渴望在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鉴于此,在教学中进行了大改革,重新调整了教学计划,改变了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对于课本中的讲读课文,老师要精讲细授,对重点、难点则更要讲深讲透。而对某些略读课文,则不妨放宽政策,采取师生同台授课的方式。先引导学生如何备课,指出重点与难点,再鼓励学生模仿老师登台为同学们授课。授完之后,老师及时查漏补缺,纠正错误。此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去钻研课文,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实践证明,只要师生配合得好,此法必佳。
  中学生毕业后,如果考不上大学将提前步入社会,因此,他们希望学到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有实际价值的东西,比如,口才与演讲、公关与礼仪等。所以,老师必须在这些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与训练。不是利用课外时间,而是要安排在正常的教学时数内。要让每个学生面对众人都能够流利地进行交谈,能够自如地进行演讲,具备一定的公关社交能力。
  中学生的课程一般都安排得很紧,课外时间往往要被作业占去大半,因而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必然有限。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将得不到拓展。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然,这种阅读并不是盲目地乱读一气,而是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去进行。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作好札记,记下优美的语句或动人的细节。读完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范围要广泛,可以复述故事情节,可以突出某个感人的细节,可以对人物进行评论,也可以谈论自己的体会,等等。不仅可进行读后感交流,还可以交流各自的札记,以便互相学习,将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积累,必有收获。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始终是令师生头痛的苦事。在往常情况下,都是老师在上完一单元之后,根据教学要求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布置作文时,一般只讲要求而很少进行指导。老师说起来很轻松,学生听起来可就不轻松,愁眉苦脸的居多,欢欣雀跃者甚少。而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也不是美事,或立意不新,或材料不准,或文句不通,或错别字多。一本一本地改,真难为老师了。作文发下去,老师也只是简单地讲评一番,学生看看便丢进了抽屉,不再管它。如此作文,实为应付。老师应付学校,学生应付老师。如此,学生作文怎能提高?
  作文教学的失败,关键不在学生,而在老师。因为老师未能将作文的乐趣带给学生。那么,老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呢?不妨借鉴一下“三趣法”:首先,让学生“趣读”。多读一些洋溢着青春气息、评点精美的文章。师生同读,并设置几个有创造性的问题。其次,让学生“趣储”。准备一个札记本,每读完一篇文章,记一点心得或知识点。长此以往,便积沙成丘,积腋成裘,学生写作文时,便胸有成竹了。再次,带学生“趣练”。上作文课时,要注重构思训练。老师可以给自己出几道文题,然后当场进行口头构思演示,通过示范启发学生如何立意、选材、开头、过渡、结尾。这样练的多了,学生也就不知不觉学会了构思。
  另外,还可以创造一些有趣的作文活动,并引入竞争机制,让所有学生都跻身其中。例如,可以进行“一条龙”作文训练:先准备一段情境材料,再分步骤完成:①编演小品;②组织记者采访;③学生多方立意;④自选材料构思;⑤当堂交流。此项全能训练,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涵盖面广,可让会演者、能说者及会写者都得到训练。
其他文献
朱自清,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以其朴素、平常、深沉和饱蘸真情的独特风格,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坛的地位。蔡清富在《〈朱自清散文选集〉序言》中指出:“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最为光辉绚丽的篇章,应属他的抒情小品。作家的名字已经跟他的抒情名篇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荷塘月色》正是这样的美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饱蘸着感情浆液的彩笔,情景交融地抒写了他特定时期的心情。”景移情转,融情入景,达到了情与景完
期刊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新的文明形态呼唤新的文明理念,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特别是从娃娃抓起,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如今一场生态文明教育运动已在全球范围兴起。美国联邦教育局专门设立了“环境教育科”;英国制订了以8-18岁学生为对象的《环境计划》;俄罗斯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也把“生态学”和“生命活动安全基础”列为单独开设的课程。此外,国际组织也相继召开了一系列会议,
期刊
【设计背景】  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重点陶醉在物质追求中,对传统民俗的探究少之又少。学生们对传统民俗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所了解的也仅仅是停留在表层;我国常见的几个传统节日,清明扫墓、中秋赏月、端午包粽子,仅此而已。  另外,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很少去接触或自觉探究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更严重的是会因为了解的中断而使民族文化日趋颓败。  本次活动就是让学生观察民俗,了解民俗,
期刊
新课改要求教师走智慧型、研究型发展的道路,教师必须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目的的实践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创造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就应当实实在在的成为学校教师实现这一目标,实施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促进者、先行者。因此,为教师搭建一个可以导演生动活泼教育教学成功案例的宽阔、稳定舞台,以有效的全面的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使命。以科研为先导,科研兴
期刊
时光荏苒,昨日那个时常趴在妈妈肩头撒娇的小男孩,转眼间已升入初中了。蓦然回首,不经意间已经陪孩子度过了12个春秋,回想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岁月,感慨万千。  说实话,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有时候感觉这母亲当的很不称职。每当闲暇之余,脑海中总会呈现出刚上小学时,孩子跟我提出的并不过分的要求:下午放学后按时到学校接他。在别人看来很容易就能实现的愿望,而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生活中有部分人的工作是“朝
期刊
提到人文,不由想起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的:“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 在语文教学上,恐怕要理解为对人的培养应视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新课标也对语文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一要求,意味着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培养人文精神呢?人文精
期刊
屈指算来,课改已经推行十多年了。这期间潮起潮落,笔者作为滔滔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起起落落中甘苦自知,有些零零碎碎的思考,却也想一吐为快。且问一句:  而今谁向涛头立  囿于个人所知的局限,感觉似乎教育改革的浪潮在新贵学校格外流行,而在那些传统名校则波澜不兴。  变革者,自然没有那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普通的学生,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学校,跟传统名校比无异于“龟兔赛跑”,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别指望靠“兔子”来侥
期刊
“实践出真知”,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执教15年,当了15年的班主任,我一直思索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影响之中和他们融为一体,怎样才能在教育事业中成为一个成功者呢?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树立起良好的班风呢?从我的实践来看,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班主任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句话足见阅读对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其实推广开来,一个人真正的学习也正是从阅读开始的。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阅读即阅世”,这些名言形象的告诉我们: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础途径。因为只有善于阅读的学生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吸取各种信息和精神养料,才能拓展视野,全面的
期刊
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当然,“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课堂”,这个问题是个见仁见智,为了追求这样的有效课堂,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执著而认真地修炼自己。  一、你是语文教师,你就要修炼成为一名艺术家。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是不可不注意科学艺术的。将艺术引进语文课堂,就能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师在讲台上讲得费劲,学生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