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虫》:新娘之心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草虫》 经学 文学 歧说
  在一年四季的循环中,应时而来的自然的声音,每每给人以警觉,如春天的黄莺、深夏的蜩蝉、寒冬的雄雉,特别是秋日的草虫,因为它意味着一年美好时光将要结束,接下来将会是寒冬的煎熬。人生易老的悲叹也会因秋虫的鸣声而引发。所以王维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韦应物也说:“零落逢故老,寂寥悲草虫。”《诗经》中的《草虫》篇,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第一篇咏及草虫的诗,不过它悲叹的并不是流失的时光,而是象征缭乱不安的心怀。它与后来闻草虫而感时移的诗作完全不同,因此人们对它的理解便出现了很大的误差。原诗云: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关于诗旨的歧说
  本篇的内容本很简单,但争论却很激烈。《毛诗序》说:“《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这是关于《草虫》篇主旨的最早解释。然而何谓“以礼自防”,从诗中却一点也看不出来。所以朱熹《诗序辨说》说:“此恐亦是夫人之诗,而未见以礼自防之意。”正因为《诗序》与诗文之间的巨大隔阂,导致了后世说诗的大分歧。说此诗者不下数百千家,分歧之多自不待言。但就其大要言之,主要有三種意见。
  第一种是“大夫妻初嫁说”。最早点破此题的是战国时的毛亨。《毛诗故训传》说:“卿大夫之妻待礼而行,随从君子。”所谓“以礼自防”,是因“妇人虽适人有归宗之义”,一旦不当于礼,就会见弃而被遣回娘家。郑玄《毛诗笺》对这一意思做了进一步明确的说明。他说:“草虫鸣,阜螽跃而从之,异种同类,犹男女嘉时,以礼相求呼。未见君子者,谓在涂时也。在涂而忧,忧不当君子,无以宁父母,故心冲冲然,是其不自绝于其族之情。既见,谓已同牢而食也;既觏,谓已昏也。始者忧于不当,今君子待已以礼,庶自此可以宁父母,故心下也。”此后,这便成为一种主导性的观点。尽管宋儒起而疑之,但历代从之者仍不在少数。
  第二种是“闺妇思夫说”。这是宋儒开始提出的。欧阳修《诗本义》首发其端。他说:“大夫妻实已嫁之妇,而毛、郑以为在涂之女,其于大义既乖,是以终篇而失也。”他的意思是:“召南之大夫出而行役,妻留在家。当纣之末世,淫风大行,强暴之男侵陵贞女,淫泆之女犯礼求男。此大夫之妻能以礼义自防,不为淫风所化。见彼草虫,喓喓然而鸣呼,趯趯然而从之。有如男女非其匹偶而相呼诱以淫奔者,故指以为戒。而守礼以自防闲,以待君子之归。故未见君子时,常忧不能自守;既见君子,然后心降也。”这一新解,虽不离“以礼自防”一说,但实质性的内容却发生了变化。而且就诗之文本而言,甚合情理,故发挥者甚众。如李樗《毛诗详解》说:“召南大夫出行役,而其妻能以礼自防。盖其大夫在家,而能以礼自防,未足为贤;惟其大夫不在家,而能以礼自守,此其所以可尚也。”王质《诗总闻》说:“陟南山,望其夫也;陟北山,亦望其夫也。采蕨、采薇,以自饱而有所待也。郑氏以为妇人适人,‘未见’谓在途时,‘既见’谓同牢时,‘既觏’已昏也。‘觏’为昏,不若为‘遇’意正而情深。未适人之妇人,不当有此念。”朱熹《诗经集传》则对此种观点做了精练概括,他说:“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亦若《周南》之《卷耳》也。”此后,这一观点便开始在经学界占据了上风。而且还有《小雅·出车》作为佐证。如李樗说:《出车》之诗亦曰:‘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是诗亦是行役之诗,则知此诗皆是其夫不在,故其忧如此。妇人以夫不在,则不为容。如《伯兮》之诗曰:‘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夫既归,则其心必降下矣。”
  这是在《草虫》诠释中影响最大的两种观点,也是学术上相抗衡的两大派系。到明朝,丰坊的伪《诗传》《诗说》出现后,又产生了第三种有影响的观点,即“南人见召公说”。伪《诗传》说:“南国之大夫聘于京师,睹召公而归心焉,赋《草虫》。”清胡文英《诗疑义释》说:“《草虫》章,乃南人喜见召公之诗。其曰‘喓喓草虫’,喻小民之呻吟不息;‘趯趯阜螽’,喻小民之跳跃无归。故未见君子而忧,既见君子而释然也。”清赵容《诵诗小识》说:“《序》云:‘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今反复诗辞,并未见此意,而《集传》云:‘大夫行役,其妻感时物而致思。’此说颇合事情,然采蕨、采薇,非大夫妻之事。‘既见’‘既觏’,非独居之情,则此说亦未为得矣。申培曰:‘南国大夫受聘于周,次于终南,睹王室之多贤相,率以归心焉。’庶几哉《草虫》之义矣。愚按此盖南国之民喜得召公之至,因自言我等食息行动,不过草虫、阜螽比耳。未见君子,心则忧;既见君子,斯可喜也。登山而采薇、蕨,不过供口腹之资。既见君子,为足喜也。诗旨豁然贯通矣。”日本伊藤善韶《诗解》说:“此诗召人慕召公之德也。秋与春各就其境起感,欲见不得,忧心深矣;既得见之,而亦得相遇之厚。故初而心降,中而悦,终而平也。”
  此后新说滋多,有以为好贤者,如清徐璈《诗经广诂》据刘向《说苑·君道篇》引《草虫》与《左传》子展赋《草赋》,以为“此篇与《杕杜》《隰桑》同指,其陟山采薇,既有仰高之慕,而草虫鸣而阜螽从,是亦鹤鸣子和之象也”。有以为大夫妻戒出嫁之女者,如清许伯政《诗深》说:“此大夫妻戒女之诗,盖女许嫁而母命之也。”有以为王者劳归卒的,如钱澄之《田间诗学》说:“王者代为室人思征夫之辞,曲体其情以劳之耳。”有以为大夫妻防夫之淫与贪者,如罗典《凝园读诗管见》说:“《草虫》一篇,本言大夫妻能以礼防大夫也。然能以礼防大夫者,必先能以礼自防。《序》故推本言之曰:‘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或以为喜赋婚礼初成者,清牟应震《诗问》说:“《草虫》,君子宜家人也。盖婚礼初成,喜而赋之。”或以托言君臣者,如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草虫》,思君念切也。盖诗人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耳。夫臣子思君,未可显言,故每假思妇情以寓其忠君爱国意。”20 世纪一批受西方性开放文化思想的学者,又提出了“野合说”,认为诗是写女子与男子幽会交合的性感受。这种观点很新,也很合于时代潮流,乍看与诗之文本也无不合,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问题。因为“君子”是尊称,代表统治者身份。在男女之间,只限于妻子称丈夫,是进行了婚礼之后的身份确认。女子不会称野合的男子为君子的。它与今天未婚而同居的男女之间相互称老公、老婆还不一样。   两种主流观点的论争
  尽管歧说甚多,但先后占据主流地位的还是毛、郑与朱熹两派。汉唐以前,毛、郑是主导;宋元以降,朱熹是主导。尽管朱熹说取代毛、郑而成为主导,但问题的讨论却还在进行。从毛、郑一派者,重在从诗中寻找“以礼自防”的根据。如明郝敬《毛诗原解》说:“《古序》曰:‘《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朱子改为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思夫而作,非也;《毛傳》谓大夫妻初嫁来,能以礼自防,是矣。称妻者自嫁后,既觏君子而言。……草虫跃,蕨、薇生,仲春之会也。蕨之言别也,女子远父母之喻;薇之言微也,女子寡小自谦之喻。知为大夫妻者,据编《诗》,首《鹊巢》,君夫人初嫁也:次《采蘩》,即君夫人之职;此章,大夫妻初嫁也;次《采苹》,即大夫妻之职。女子之嫁,父母命之曰:‘往之汝家,必敬必戒。’新妇入门,良人未习,私情忧虑,不以新昏为喜,一则曰‘忧心忡忡’,再则曰‘忧心惙惙’,三则曰‘我心伤悲’。未见君子,忧不释;既见不觏,忧犹不释;必其既见既觏,忧心始平,如此自防,可不谓知礼者乎!然亦非必其新女自作,盖诗人咏王化所从来,见文王所以教南国,莫非以礼齐家之事也。愚按是《诗》,谓初嫁之女自防,则为守礼;谓独居之妻思夫,则为钟情。《小雅》以劳归士,体其情也。《召南》以咏贤妻,贵其礼也。是故《序》确而正。”明朱朝瑛《读诗略记》也曾说:“《序》曰:‘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余读此《序》,而知读《诗》之难也。向读此诗,以为《集注》之说确不可易矣。及再四思之,凡人离别之久,念之而忧,忧之而伤,苟得一见,则忧伤之情,即快然冰释矣。《出车》之诗曰‘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是也。此诗则曰‘既见’矣,又曰‘既觏’,一似沉吟反复,徐然后解者,何其舒缓而不切于情也?以此详究之,其为咏初嫁者无疑。泛见曰‘见’,接见曰‘觏’。初嫁之时,惟恐不得当于君子,而贻罹于父母,故忧之而至于伤悲。是其所忧者不在难见,而在难于相接,故忧之释,必于‘既见’而又‘既觏’也。其谦畏自持之况,于二语想见之。以是知《序》之首语,信非后人所能揣摹也。此诗全用《出车》,而意旨自别。古人作诗抒写性情,文辞之间,不嫌蹈袭如此。”
  从朱说者,则从人情出发分析、发挥。如明冯时可《诗臆》说:“《草虫序》云:‘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言卿大夫之妻待礼而行,随从君子。始者忧于不当君子,故心忡忡然;今君子待己以礼,庶自此可以宁父母,故心下也。虽然,女子之适人,当以远父母为忧,而顾以未见君子为忧,其义悖矣。朱子以为大夫之妻感其夫之行役者是也。”崔述《读风偶识》也说:“女待人而行者也,女子之嫁,亦有不得已焉,故曰‘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又曰‘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今以未得同牢为忧,已得同牢为喜,无耻甚矣!安在其能以礼自防乎!且既问名、纳采,聘之为妻矣,宁有不与同牢之理而烦女子之过虑乎!《朱传》以为‘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说为近是。”但在基本赞同朱说的基础上,经师们又各有发挥,如冯时可就以为君子指文王言,崔述又以为“未见其当为大夫之妻”,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将思夫之人具体在了南仲之妻上,说:“《草虫》,思南仲也。南仲以王命城朔方,遂伐西戎,其室家思念之,而作此诗。”
  我们敢肯定地说,在诸多解释中,除了《毛诗序》可能有一定的传说根据外,其余全是根据诗本文阅读所得心得,是根据逻辑和一般情理推导出来的。但历史是靠传说师承传下来的,而不是靠逻辑推导的。如果从经学或文学的角度来理解,只要不违背文本,都是允许的,因为这可以丰富诗的内涵。但从历史实证的角度来思考——用时髦的话说,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就需要首先考虑《毛诗序》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尊重《诗序》的作者,相信他不会是无根之谈,但今天我们又无法从诗中看出“以礼自防”的内容。这就说明一点,“以礼自防”不是诗之本义,而是诗的乐用意义或编诗者的意思,是带有导读性质的思想指导。但就“以礼自防”的“发酵”基础看,无论是宋儒的“闺妇思夫说”,还是明儒的“南人见召公说”,以及明清以来的种种新说,都不具备。只有毛、郑“大夫妻初嫁说”,具备这个条件。因而这种最古老的读法,也是最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
  “以礼自防”当产生于古代婚礼过程对新妇的要求。在周代,士的婚礼当夕即成,大夫以上的婚礼则比较复杂。《白虎通·嫁娶》篇说:“婚礼请期,不敢必也。妇入三月,然后祭行。舅姑既没,亦妇入三月奠采于庙。三月一时,物有成者,人之善恶可得知也,然后可得事宗庙之礼。”《公羊传·成公九年》“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注也说:“古者妇人三月而后庙见,称妇,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父母使大夫操礼而致之。必三月者,取一时足以别贞信。贞信著,然后成妇礼。书者,与上纳币同义。所以彰其洁,且为父母安荣之。言女者,谦不敢自成礼。妇人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这就是说,大夫以上娶妻,妻子过门后,还有三个月的考察期。经过三个月考察,觉得她的言行合于礼的规定,便到期举行庙见礼,以告祖宗,这才算成婚,此后新妇才算这个家庭的正式一员。在举行庙见礼前,还不算成婚,女子随时都有可能因违礼被遣回。如果女子在此期间意外死亡,她的尸体也要送回娘家,因为她还不算这个家庭的人。之所以定三个月为期,是因为一时难以看出她的真正品行。如陈立《白虎通疏证》引江永《礼记训义》说:“古人之意,盖欲迟之一时,观其妇之性行,和于夫,宜于家室人,克成妇道,然后可见。”这样,女子自然要小心翼翼,“以礼自防”了。汉班昭《女诫》言:“战战兢兢,常惧绌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战国策·赵策》记赵太后嫁女于燕,开始“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说明古代从母亲到女子,都有女被遣归的担忧。当然诗只是表达出嫁新妇的恐惧和不安,并没有要“以礼自防”的意思。《诗序》出于诗教的目的,便做了“以礼自防”的意义取向,由此也便有了毛、郑的解说。尽管毛、郑的解释因过于强调礼而失之牵强,但就其所言诗之本事,应基本是对的。陈奂对毛氏的意思曾做过很好的解释,他说:“《传》云‘妇人虽适人,有归宗之义’,以释经‘未见’‘忧心’。‘未见君子’,谓未成妇也。古者妇人三月庙见,然后成妇。礼未成,妇有归宗义。故大夫妻于初至时,心忧之恸恸然也。《春秋·宣五年》:‘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叔姬,冬齐高固及子叔姬来。’《左传》:‘冬来,反马也。’杜注云:‘礼:送女适于夫氏,留其所送之马,谦不敢自安于夫。若被出弃,则将乘之以归,故留之也。至三月庙见,夫妇之情既固,则夫家遣使反其所留之马,以示与之偕老,不复归也。’(此孔氏《正义》语,陈氏误记)案:古者诸侯以上不取国中之女,反马告宁,乃遣大夫行之。大夫无外交,不得取他国中之女。女岁归宁,大夫不得亲自反马,故齐高固既取鲁女,而来反马,示讥尔。然大夫礼,亦三月庙见,亦留马。留马之礼,即有归宗之义。诸侯以上体尊无出。士卑,当夕成昏,皆不归宗。故此《传》亦谓大夫妻而言也。《礼记·曾子问篇》:孔子曰:‘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曾子问曰:‘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孔子曰:‘不迁于祖,不袝于皇姑,壻不杖、不菲、不次。归葬于母氏之党,示未成妇也。’此亦大夫礼也。嫁不三月,不成妇,死则归党,出则归宗,全女节,遂女志。”顾广誉《学诗详说》也说:“《传》《笺》以为在涂之女,欧阳氏非之,至朱子而其说益善,然蒙以《传》义尤古。姜氏《广义》曰:觏者,遇以礼也。三代之时,女子十余年之内,无日不有姆教。凡四德三从及七去之条,习闻于耳。及将嫁三月,教于公宫,又重言之。故女子有所警惕,而常恐违礼也。迨嫁,女氏以车马送,三月无违言,然后反之。不然,其女当以此车马驾之而归也。《春秋传》屡言郯伯姬、杞伯姬来归,左氏曰‘出也’,可知女在母家时,以礼自防,安得有情欲之感哉!后世女子一归,夫氏总不言出,于是闺中少礼义之训矣。毛谓防其归宗,大有关于世道人心。”   至于宋以来学者,根据《出车》篇做出的夫行役在外、妻室思之的判断,并且对此二诗谁先谁后的怀疑,其实都是猜测,并不能成为问题。《出车》一诗是《诗经》中最特殊的一篇,篇中的许多诗句、套式见于他篇。如“忧心悄悄”,见于《邶风·柏舟》;“薄言还归”,见于《召南·采蘩》;“岂不怀归”,见于《小雅·四牡》;“执讯获丑”,见于《小雅·采芑》;“卉木萋萋,仓庚喈喈”,袭用《周南·葛覃》“维叶萋萋”“其鸣喈喈”;“昔我往矣,黍稷方华”四句,袭用《采微》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四句;“王事多难,不遑启居”,仿《四牡》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袭用《七月》篇句。不难看出《出车》是一位有文化的军官写的,他读了不少诗,故套用了诸多诗篇的成句。而“喓喓草虫”六句取自《草虫》,自不待言。只是在裁取时,文字上略做了改动,删去了“亦既觏止”一句。之所以要删,是因为他要断章取义,要把“婚礼诗”改为“思夫情”,而“觏”字有碍于他表达的意思。像这样的活用诗意,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习见的。
  草虫和阜螽
  主旨明白之后,我们再来看诗中的名物“草虫”和“阜螽”。草虫叫“虫”,阜螽的“螽”下面是两个“虫”,显然所指的都是昆虫,但具体是什么虫,似乎还不容易说清楚。
  关于“草虫”,《毛传》说:“草虫,常羊也。”常羊是什么?今已不详。《陆疏》云:“大小长短如蝗也,奇音,青色,好在茅草中。”《尔雅》没有“草虫”,而有“草螽”,郭璞引诗“喓喓草虫”来注释,郝懿行《尔雅义疏》以为虫、螽古字通,因此草螽即草虫,济南人谓之聒聒,也即今人所谓的蝈蝈。焦循则以为《尔雅》原本当作草虫,因此郭注才引《诗》作注的。罗愿《尔雅翼》又疑为蚯蚓,说蚯蚓“一名土蟺,又名曲蟺,夏夜好鸣于草底,故江东谓为歌女,或曰鸣砌。《周南》诗曰:‘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说草虫固多端,按张衡云:‘土蟺鸣,则阜螽跳。’是以蚯蚓为草虫也。赞宁《物类相感志》亦云:阜螽如蝗,江东人呼名蚱蜢,与蚯蚓异类而为雌雄。盖合诗人之说。故郭璞赞曰:‘蚯蚓土精,无心之虫。交不以分,淫于阜螽。触而感物。乃无常雄。’”在现在看来,这样的解释实在难以接受。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汉唐以后的学者,大多都是由书本到书本来研究名物的,《诗经》中草木虫鱼他们未必真的见过,这就多了几分想象,甚至根据诗内容或经学解释的要求,来做逻辑推导。这样,他们所谓研究的可信度就受到了怀疑。清儒邹汉勋《读书偶识》曾有一段更妙的描写,说:“此虫俗名小绩姑,大小如蚱蜢,羽纯青,不如蚱蜢,翅末有灰黄色,秋前鸣若啧声,不连续,一音一断。陆云奇音者,盖是奇偶之奇。常与蚱蜢交。《笺》言‘草虫鸣,阜螽跃而从之’,亦是事实,余目击之。诗人称此,盖恶之之辞,故《序》曰‘以礼自防’。《出车》言此,谓猃狁动而西戎作也。”所谓“目击之”,也只能是偶有所见而已。邹汉勋所描写的情形像是指蝈蝈。蝈蝈和阜螽,都是草木中跳跃而进的昆虫,自然有可能在同一草丛中活动。如果说它们相交配,这恐怕有点不靠谱了。蝈蝈自有公母,公的背有长翅,善鸣;母的则羽短,不善鸣。
  其实这里的“草虫”,未必是指具体的虫子,研究者大约是觉得“阜螽”是具体的虫名,“草虫”也应该指具体的虫,因此就一定要琢磨出它究竟是什么虫子来。但要知道,“趯趯”是两眼亲见的,自然知道它是何物;而虫鸣是耳朵听来的,并没有见到真身,而且三秋之日,草中鸣叫的虫很多,如蟋蟀、蝈蝈等,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虫类。因声音发自于草中,而不见为何物所发,故泛言之曰“草虫”,这本是情理中的事。故戴震《诗经考》就以为是“草中虫”,本无定指。“闻其声,泛曰草虫而已;见其物,乃曰阜螽。”像鲍照“乳燕逐草虫,巢蜂拴花萼”,刘禹锡“树满荒台叶满池,箫声一绝草虫悲”等,都是泛指。像王籍“草虫促促机下啼”,鲍溶“草虫夜侵我,唧唧床下语”,这显然指的又是蟋蟀了。
  关于“阜螽”,问题就要简单些了。《毛传》《尔雅》都说“阜螽”又叫“蠜”,陆德明引李巡说,螽是蝗子,引《草木疏》说:“今人谓蝗子为螽。”戴震以为阜有大义,阜螽即大螽。也有人认为,“阜”对“草”言,“草虫”在草丛中,“阜螽”则在丘阜上,这恐怕就不见得了。李时珍是一位有实践经验的医学家,他对鸟兽草木的研究,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应该说可靠度要强。他认为阜螽属于蚱蜢一类的昆虫,蚱蜢有数种,“?螽,总名也。江东呼为蚱蜢,谓其瘦长善跳,窄而猛也”。这应该是对的。焦循《毛诗草木鸟兽虫鱼释》引《本草拾遗》也云:“阜螽如蝗虫,东人呼为舴艋。舴艋者,一作蛨虴。郭氏读蛨为竹白反,虴为孟。段成式《酉阳杂俎》言:蝗腹下有梵字,蛨虴则青而无梵字也,今验之良然。张华《博物志》云:蜾蠃亦取阜螽子祝之成已子。今验蜾蠃所取,正小青蛨虴。青色蛨虴,今呼为抹札,抹札乃蛨虴之倒。方语相传,有古今颠倒相承者,此其例也。青蛨虴似蝗而大,故曰阜;又善跳,故云趯趯,非蝗也。”这种东西,今晋南叫蛨蛨(bai),其种非一,有灰色的,有绿色的,有两头尖的,有类似蝈蝈的,统谓之蛨蛨。跳跃着前进,正与所谓之“趯趯”者同。这应该就是诗之阜螽了。
  诗中的叠字
  叠字状物,可以说是《诗经》的一绝。故《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以此篇中出现了四组叠字,即“喓喓”“趯趯”“忡忡”“惙惙”,前二者状物,后二者状心,各尽其妙。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这是中国文学中描写秋虫最经典的语言,“喓喓”从口,表示其特点在鸣声;“趯趯”从走,表示其特点在跳跃。《毛传》说:“喓喓,声也。”《广雅·释训》说:“喓喓,鸣也。”《广韵》说:“喓喓,虫声。”吴夌云《吴氏遗着》“喓喓”条曰:“喓喓即呦呦,声之小也。”这个解释很妙。因为喓喓、呦呦是声转字,是敛口音,只能是小鸣,而不会是大叫,用之形容虫鸣,再恰当不过了。刘勰就极称《诗经》“喓喓学草虫之韵”的绝妙。梁简文帝《秋夜》诗也说:“萤飞夜的的,虫思夕喓喓。”孟郊《秋怀》诗云:“岁暮景气干,秋风兵甲声。织织勞无衣,喓喓徒自鸣。”白居易《秋虫》诗云:“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张耒《莎鸡诗》云:“金风肇残伏,玉树正秋凉。喓喓草间虫,感时振衣裳。”   至于“趯趯”,《毛传》云:“趯趯,跃也。”小徐本《说文》云:“趯,跃也。”《汉书·李寻传》“涌趯邪阴”颜师古注:“趯字与跃同。”《巧言》“跃跃毚兔”,《史记·春申君列传》引作“趯趯毚兔”。裴骃引韩婴《章句》曰:“趯趯,往来貌。”指往来跳跃之状。可知“趯趯”即“跃跃”。又:跃古在定母宵部,跳在定母药部,跃、跳双声,故《说文》曰:“跳,跃也。”古言跃跃,即今之所谓跳跳。此处形容阜螽跳跃之貌。
  “忡忡”“惙惙”从心,描写的是心理状态。《说文》说:“忡,忧貌。”徐锴《系传》云:“忧而心动也。”《毛传》:“忡忡,犹冲冲也。”郑笺直作“冲冲”。《方言》:“冲,动也。”字或作“ ”,《广雅·释诂一》:“ ,动也。” “忡”或体作“ ”。《楚辞·九歌》“极劳心兮”,王逸注:“ ,忧心貌。”洪兴祖本有旧注云:“ 一作忡。” 考上古无舌上音,“忡”读如“童”,音义与“憧”同。《说文》:“憧,意不定也。”《一切经音义》卷二十:“憧憧,意不定也。”《盐铁论·刺复》“心憧憧若涉大川”,左芬《离思赋》“魂憧憧而至曙”。今人言心中害怕,每说“心嗵嗵地跳”,即忡忡、憧憧之意。声又转为俶、戚,《孟子·梁惠王上》“于我心有戚戚焉”,赵歧注:“戚戚然必有动也。” 唐汝谔《毛诗蒙引》释为“悬而不下”,杨廷麟《诗经听月》释为“心中不宁之貌”,牟庭《诗切》释为“忧思心动,冲冲不宁”,皆是发挥毛、郑之意的。
  与“忡忡”之描写心之跳动不同,“惙惙”则重描写忧思不绝。《毛传》《尔雅》皆说:“惙惙,忧也。”但不细言为何种忧。黄道周《诗经琅玕》说:“惙惙者,缀而不解,乃忧之深,不止于忡忡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说:“惙,《说文》云‘忧也’,戴侗云‘忧结貌’。按‘惙’字右施叕,叕者,缀联之义,戴说可信。”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众经音义》四引《声类》:‘惙,短气貌也。’《释训》:‘惙惙,忧也。’单言曰惙,重言曰惙惙,忧之至也。”俞樾《群经平议》说:“《说文·叕部》:‘叕,缀联也。’惙字从叕,即有缀联之意。《荀子·非十二子》篇‘缀缀然’,杨注曰:‘不乖离之貌。’不乖离即是相缀联也。‘忧心惙惙’犹曰‘忧心缀缀’,言忧心联属不绝也。因其言忧,故字从心耳。”俞说可参。考“惙”从“叕”得声,音义并受之“叕”。“叕,缀联也。象形。”徐锴《说文系传》:“叕,交络互缀之象。”《玉篇》:“叕,连也。”从“叕”得声的字,多有缀联不绝义。《汉书》注:“缀,言不绝也。”《礼祀·郊特性》疏:“畷者,谓井畔相连缀。”《集韵·薛韵》:“多言不止谓之諁。或从口。”又言:“醊,连祭也。”故“惙惙”当是形容忧思连属、郁结不解之貌。
  “觏止”与心灵状态
  这篇诗每章的前两句与自然物相联系,后六句则是写主人公心理状态的。特别是每章的末三句,描写的是同一种情景、同一种心态,却用了三个不同的字。这同一种情景,都来源于一个“觏”字,在没有见到“君子”的时候,内心是“忡忡”“惙惙”,充满了不安与恐惧。一旦见了君子,而且“觏止”,内心便“降”“说”“夷”。这“觏止”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在“亦既觏止”一句之前,是“亦既见止”。“亦既见止”就是已经见到了。“亦”和“止”都是语助词,这很好理解。“亦既觏止”则就复杂了。根据对此诗主旨的不同理解,大约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以毛、郑为代表,认为“觏”训“遇”,与婚媾之“媾”相同,《郑笺》云:“‘未见君子’者,谓在涂时也。……‘既见’,谓已同牢而食也;‘既觏’,谓已昏也。……《易》曰:男女觏精,万物化生。”孔颖达阐释毛、郑說:“谓之遇者,男女精气相觏遇。” 胡承珙《毛诗后笺》则以为毛、郑有别,并发挥《毛传》说:“《郑》以‘觏’为‘昏媾’,究不如《毛传》但训‘觏’为‘遇’之善。盖‘见’谓见君子颜色之和,‘觏’谓遇君子接待之礼。‘见’与‘觏’自分深浅,不必如郑所云也。姜氏《诗序广义》曰:此诗辞与《殷其雷》《汝坟》同调,而《序》及《传》不主君子行役者,以篇中有‘亦既觏止’一语也。觏者,遇以礼也,天下岂有行役既归,而望其礼遇者哉!则知《序》《传》之精矣。如‘觏’即作‘见’,是赘矣。《小雅·车舝》亦云‘觏尔新昏,以慰我心’即用此‘觏’字之义。”日本安井衡《毛诗辑疏》说:“以昏礼次第言之,洵有如《笺》所云者。然床笫不出门,觏称精,何等之事而播之歌谣?被文王之化者,恐不当如此。葢见,初见;遇者,偶也。因与君子相偶而言之,义本不复也。”第二种以朱熹为代表,认为写的是夫妇相见。丈夫行役在外,妇人思之。既然见了面,自然会很高兴。但朱熹只直抄录《毛传》“觏,遇”之文,不多缀一字。意思是“觏”为遇见、见面。后儒多由朱说发挥,如顾梦麟《诗经说约》说:“既见、既觏,层迭致望之词,不必有分聚……而《郑氏》‘觏’作‘男女觏精’之‘觏’,孔氏因之,遂谓嫁者虽既见同牢,可以少慰,君子之心尚未可知。必己经一昏,精气觏遇,庶得夫意,可宁父母。此等之解,污亵圣经,莫以过矣。”姜兆锡《诗传述蕴》说:“云‘见’又云‘觏’者,乍见曰‘见’,‘熟见’曰‘觏’。《疏》训‘觏’作‘媾’者陋。”日本皆川愿《诗经绎解》则说:“见者,与之相见也;觏者,数与相见也。” 日本竹添光鸿《诗经会笺》说:“‘见’与‘觏’自分深浅。‘见’,犹见其面而已;‘觏’,遇也、合也,因与君子相偶而言之。一意翻作两意,由浅而深,《风》诗往往如此。”第三种以闻一多为代表,以此为求爱的歌,以为“觏”是男女交合的性行为。潘光旦也有此说,今人从此说者不少。
  细考各家说,仍当以毛、郑说为长。毛、郑说也最古,当有师承。如果“觏止”作遇见解,则与上“见止”重复,即如陈启源所言:“古诗简贵,不应一事而重复言之。” 若如闻一多等释为性交,则与周代礼制大相违背。“觏”当读为“媾”,言婚媾,此处即言成婚。郑玄引《易·系辞》“男女觏精”作解,今本《易》作“构”,《疏》云:“构,合也。”旨在说明“觏”之“婚合”之义。《毛传》训“遇”,《尔雅·释言》:“遇,偶也。”是毛氏以“觏”为婚偶。婚媾之媾,又作姤,《说文》新附字:“姤,偶也。”觏(媾、姤)、偶古为双声迭韵,故义相通。此诗的“觏”字,相当于《关雎》的“逑”字,也相当于《左传·隐公八年》“先配而后祖”的“配”字,都是指婚偶言。《诗经》中有:“我觏之子,衮衣绣裳”(《九罭》),“我觏之子,我心写兮”(《裳裳者华》),“鲜我觏尔,我心写兮”(《车辖》),“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候人》),这些“觏”字和“媾”,都有配偶、婚配的意思。俞樾《茶香室经说》以为字当训“成”,他说:“‘觏’当训‘成’。《成六年左传》:‘其恶易觏。’杜注:‘觏,成也。’字通作‘构’。《广雅·释诂》:‘构,成也。’《礼记·昏义》篇:‘质明,赞见妇于舅姑。赞醴妇,妇祭脯醢。祭醴,成妇礼也。’‘亦既觏止’谓既成妇礼。《序》云:‘大夫妻能以礼自防。’故必妇礼成,而后我心降也。”此亦可备一说。   关于婚祀既成后的心理状态,诗歌在三章的往复叠唱中,用了“降”“说”“夷”三个不同的字来描写。“降”, 《毛传》说:“下也。”《尔雅·释言》:“降,下也。”甲骨文作,象足趾由高处向下行之形。谢枋得《诗传注疏》曰:“降,犹今人放下心也。” 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说:“降,《说文》云‘下也’。对忡忡言忧,向在心中悬而不下,今忽解去,所谓降也。”此即俗话所说的“心已落到肚里”。“说”则指心结解开,心中舒畅了。毛奇龄《诗札》说:“‘说’原有‘脱’音,旨亦从‘脱’,见《埤雅》按之,则以降者忡忡之反,脱者惙惙之反。忡忡者,中而不下也,故降下之;惙惙者,缀而不解也,故解脱之。”“夷”则是心中平静。清黄位清《诗绪余录》说:“《传》:‘夷,平也。’《出车》《节南山》《桑柔》《召旻》传同。夷者, 之省。《说文》:‘ ,行平易也。’《士丧礼》‘奉尸于堂’,今文‘侇’作‘夷’,‘侇’当为‘ ’,为古今字通用之证。凡全诗‘夷’字,有平、说、易、常四义,其正字皆当作也。”
  诗的读法与经的读法
  董仲舒说:“诗无达诂。”钟惺说:“诗,活物也。”从诗的角度来说,对这篇诗,无论是认作闺妇思夫,还是认作思见贤人、托男女以言君臣等,都是可以的,而且都会呈现出其内容的鲜活性和生动性。但我们在众多的解释中,经过再三考虑,还是选择了最古老的毛、郑说。因为毛、郑说有经师传说做背景,并与诗义也不矛盾,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
  从这个思路出发,这首诗所写的自然便是姑娘出嫁前的心理状态了。但这并不是实写,更不是新娘自己在诉说,而应当是一首流传于大众中的婚庆歌,是通过对新娘忧喜交加心情的描写,来增加婚庆的活跃气氛。在周代,贵族的婚姻没有民众自由,往往是要通过媒妁之言而后由父母做主。女子在婚前,对于自己将要嫁的男子甚至未曾谋面。当临嫁时,到底自己要嫁的人是怎样的人,自己需要如何应对,都不知道。加之“三月”为期的考察习俗,这无论如何都会使女子紧张、担忧。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诗说:“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壻,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虽是比喻,但也反映了旧时新妇在得到公婆认可之前的紧张心情。所以诗中要先说女子未成婚前的担忧、紧张和不安,然后再写成婚后的喜悦,这带有与新娘开玩笑的意味。至于郑玄所说的在途、同牢之类过于拘泥的解说,我们倒不必去理会。
  诗的第一章,“喓喓草虫”,是夜间草虫乱叫的状态;“趯趯阜螽”,是白天蚱蜢乱跳的状态。无论是黑夜还是白天,无论是声音还是动作,给人的都是一种躁动不安的感觉,这正是女子出嫁前坐卧不宁、心烦意乱的心情对事物的感受,也是女子恐惧不安心情的象征。传神之笔全在首二句。“忧心忡忡”所描写的正是心动不安之貌,与“喓喓”“趯趯”相呼应,渲染出了焦虑不安的气氛。与下文成婚之后的“我心则降”,形成了大起大落的反差,也烘托出了婚后的喜悦之情。“未见”“既见”“既觏”,一事分作三层,三层合成一意,写新娘心情由恐惧不安到悬心落地的变化过程,宛然如画。
  二、三章“采蕨”“采薇”,主要象征为实现愿望所做的努力。《诗经》中涉及采摘的诗很多,除部分写实外,还有一部分是有象征意义的。像《关雎》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汉广》的“刈楚”“刈蒌”,《桑中》的“采唐”“采麦”等,都是象征获取爱情的欲望和努力。
  先是“趯趯”“忡忡”,為自己将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而惴惴不安;继而则是“采蕨”“惙惙”,表现了一边向往努力建构美好家庭的理想,一边仍因前景未测而忧思绵绵;三章由“惙惙”而“伤悲”,转向离家的感伤。关于“我心伤悲”,这里需要补充说几句。《毛传》说:“嫁女之家,不息火三日,思相离也。”《郑笺》说:“维父母思己,故己亦伤悲。”此为古义。今民间哭嫁,即此诗“伤悲”之义。如马之骕《我国婚俗研究》说:“据说两广一带,在女子出嫁吉期的前三天,女家邀集平日感情相投的女伴,所谓金兰姐妹,到女家群雌骈集说笑之间,忽然转喜为悲。初时只相哭泣,继之转为高声恸哭,且哭且引吭高歌……也有把在娘家作闺女的逸乐,与出嫁后为人媳妇的苦况,相对比而咏为哀歌者,迭相和唱,俗语叫开叹情。”《七月》诗言:“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也是指女子嫁前的“伤悲”。至于后儒种种曲说,如姜炳璋《诗序补义》说:“伤悲者,失身非类,欲自湔祓不得,故嘉礼未至,贞女之忧也。俯仰古今,如雄之于莽、邕之于卓、彧之于操,皆《召南》女子所为伤悲也。”日本八田繇《诗经古义解》说:“夫蕨之生,必在冰泮之后。薇又比之较晚,而此以为婚姻之兴何也?盖是二菜,可食之不永,可采之不久。其采之者惧失时,春风至则动其怀,故假以为兴,形象女子有待之情。因又言惙惙、言伤悲,以见时愈迫者其情愈切耳。”此则大违诗义。
  三章看似平列,实有情感递进、递变的波动。而其用词之妙,更使情感的变化得以很好呈现,如俞越《群经平议》“忧心惙惙”条所云:“首章曰‘忧心忡忡’,承之曰‘我心则降’,《传》曰:‘降,下也。’盖‘忡’有冲突之意,故以降下意承之也。次章曰‘忧心惙惙’,承之曰‘我心则说’,‘说’之言释也。《说文·言部》曰:‘说,释也。’盖惙缀联之意,故以解释之意承之也。卒章曰‘我心伤悲’,承之曰‘我心则夷’,‘夷’之言悦也。《尔雅·释言》:‘夷,悦也。’盖直言伤悲,故以夷悦之意承之也。《传》训‘说’为‘服’,‘夷’为‘平’。然则诗人之旨,虽毛公不能尽得矣。”
  这篇诗在写法上,与《关雎》有点相类,《关雎》是君子思念淑女,由忧思难宁、“辗转反侧”,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现了圆满的结局。《草虫》则是女思男,由“忧心忡忡”到“我心则降”,也终于圆满。《关雎》是以雎鸠的“关关”鸣声,来象征男子求爱之心的亢奋状态;而《草虫》则是以虫类“喓喓”与“趯趯”的乱叫乱蹦状态,来象征女子临嫁时的紧张、恐惧与不安,但二诗的落脚点都在皆大欢喜上。总的来看,格调都是欢快的,诗中的哀伤之情,只是为烘托乐景而已。
  从经的角度看,“以礼自防”,这是古之经师为此诗定下的经学诠释基调。虽然在诗中我们难以看到“以礼自防”的意思,但诗所披露出的却是一种为自身能否适应新的环境需求的担忧。这种担忧主要在男女遇合问题上,即自己是否能得到对方的认可。由此一思路出发来看诗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不难发现,其所关注的重心是对自己行为的检点、要求,而不是对对方的索取、期待。从“采蕨”“采薇”的象征中,我们看到的也是女子向上和向善的追求,为了构建和睦、幸福的家庭,她表现出的不是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而是牺牲自我以成全家庭幸福的全局意识,是自己作为一名家庭女性成员应该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得到家庭其他成员认可的努力。当然这种认识和努力,是建立在对自己家庭角色的认定上的。对于现代工作女性来说,或许这是不可思议的。女性的价值体现在男性做不了、做不好的工作上,而不是与男性争夺社会地位上。当一种自然的秩序被一种政治鼓动起的非理性力量打破的时候,人类原有的恬静与祥和便会失去,而出现混乱无序的状态,不必要的焦虑与冲突便会随之而来。只有期待着自然秩序被重新发现和被认识,才能结束混乱的性别争斗,使家庭生活复位宁静。
其他文献
关键词:吴佩孚 签赠本 溥仪  从小,历史教科书就告诉我们,吴佩孚是屠杀工人、阻扰北伐的反动大军阀。如今网络时代,信息充足,人们对历史的看法更为充分客观。比如“百度”条目下的吴佩孚,虽未回避“二七”惨案屠杀工人等事,但只一笔带过,未做渲染。  2006年我出了第一本书《乱世掌国——平议民国大总统》(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在梳理资料时,发现与吴同时代的人物以及后来史家,对吴大多持尊崇有加的态度。
期刊
徐刚讨论的是郑文光,却又绝不仅仅是郑文光。从文章开头相当动情地讲述郑文光的回京旅程时起,徐刚就已经将郑文光放在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结构当中。正如这位新中国最重要的科幻文学作家本人,必须终其一生在与时代和现实的对话中思考自己的创作;徐刚也在同样的互动关系里,去体察对于郑文光而言,“科学”“幻想”和“小说”这三个关键词究竟意味着什么。1940年代以科幻的方式建构民族抗争精神的隐喻,建国初期深受苏联影响而呈
期刊
摘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通过培养道德情感让人获得道德愉快,给人幸福的抒情政治诗,是集“言志”“抒情”“宣传”三种功能为一体的优秀“诗疗诗”,特别适合朗诵的文体特点增加了它的宣传功能及诗疗价值。  关键词:自尊 自由 自信 身份感 自由诗  与北岛、江河等朦胧诗诗人相比,舒婷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与顾城更接近,这也许是他俩能够一起出诗集的重要原因。她尤其没有北岛的那种非此即彼、一分为二的“
期刊
关键词:《万福》 时代性 日常情  《万福》是吴君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万福”这个标题特别喜庆。在民间,最有人缘的汉字大概就是“福”字吧。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佳节,春节到来之际,家家都要张贴“福”字,连给孩子贺岁钱的红包上也会写上一个“福”字,当然还有汇集了各种字体的“百福图”“千福图”。吴君似乎仍不解渴,她索性要画一幅“万福”的画卷。  万福在小说中是一个深圳的村子,它位于深圳南端。这个村
期刊
小说这种文体在老早以前是不入流的,究根溯源来说中国没有小说的传统,我们现在对小说的观念、认识、创作方法多来自西方,古代中国流传下来的东西,是极美妙而意蕴丰富的赋、诗、词,这几样才是古人文学创作的正道。明清时期小说得以发展,在于那时期沿传统流续下来的文学创作已日渐衰微,好像前面几千年里才子们把文学的样式、创意、造诣,什么都用透用完了,明清文人无法再有创新,再怎样努力,各方面都比不上了,于是小说应时而
期刊
“折枝”是传统花鸟画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唐代韩偓在《香奁集》中有“碧阑干外绣帘垂,猩红屏风画折枝”句,可见折枝花卉流传已久。  对折枝的明确界定,史书上不多,但一看画就很容易理解,往往是只取植物的三两枝,如同从整株上折取下来。《辞源》上也只简单介绍为“因画花卉不带根,故名”,这看来似乎简单了些,其实折枝画是中国花鸟画的一个大课题。  王若善画折枝,这与她的爱好有关,也与她读研时的导师霍春阳先生多
期刊
关键词:马尔克斯 人性尊严 象征小说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自认为最为满意的作品,众所周知,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但《礼拜二午睡时刻》却丝毫没有“魔幻”的影子,而是一篇外表上看去非常严格的现实主义小说。但说它是现实主义小说,又并不恰当,因为作品无处不在地充满着象征,似乎应该称之为象征小说更为恰当。现有的解读,普遍认为这是一篇写伟大母爱的小说,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篇写人
期刊
蒙古族“90后”作家渡澜是这两年文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渡澜丰富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令人惊讶的文字张力引起了文坛的关注。现有对渡澜創作的讨论大致围绕两点:对其创作的气质来源(个人经验抑或西方作家影响)的探讨,以及是否可以用“魔幻”来概括或定义渡澜的文字。  从渡澜的阅读积累入手分析她创作气质的来源固然不失为有效的解读途径,但对于这样一位敏感细腻、不断发掘个人经验中诗意与自然的青年作家而言,深入小说
期刊
关键词:谢冕 新诗 现代性 个性  如果承认现代性的三大内涵是科学、民主和个性,主张现代汉诗是用现代汉语和现代诗体,记录现代生活,抒发现代情感,倡导现代精神,培养现代意识的语言艺术,那么不难发现谢冕既是一位现代人,也是一位现代学者。谢冕出版了数十部书,发表了上千篇文章,组织、参与过上百次新诗活动,写过近百篇开幕词或闭幕词。“现代”一词是他所有“新诗活动”的关键词,他一生都在探讨“怎样现代,如何新诗
期刊
吾爱读书,很大程度得感谢《名作欣赏》。  20世纪80年代我上大学时,1966—1976年间中因下放劳动失去一只手的朱教授对我们说:“你们中的多数,将来是中学语文教师,不光要多读文学作品,还应该多接触文学评论。山西出版的文学评论期刊《名作欣赏》,会对你们大有帮助。”我参加工作后,就定了一份《名作欣赏》,从那时到现在,已与之情缘大半生了。  我刚上班时,看见一位同事在嘈杂的办公室里读书,时时会心地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