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读书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ong1984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吾爱读书,很大程度得感谢《名作欣赏》。
  20世纪80年代我上大学时,1966—1976年间中因下放劳动失去一只手的朱教授对我们说:“你们中的多数,将来是中学语文教师,不光要多读文学作品,还应该多接触文学评论。山西出版的文学评论期刊《名作欣赏》,会对你们大有帮助。”我参加工作后,就定了一份《名作欣赏》,从那时到现在,已与之情缘大半生了。
  我刚上班时,看见一位同事在嘈杂的办公室里读书,时时会心地微笑,觉得纳闷,就这样有趣吗?就这样投入吗?是什么样的故事叫这历世的人像孩子一样有这样的笑靥?我有时过去看看,无非是篇散文或评论。我也渴望有这样的时刻,于是在嘈杂中,我也读书。最初的《名作欣赏》,评论文章的后面附有原文,许多原文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品味出意蕴的。读着读着,喧闹的办公室旁若无人了。我读舒婷的诗《致橡树》,对平等的爱情充满向往;读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一时迷茫而疯狂;读王小波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感受到一种桀骜的思想……“漫卷诗书喜欲狂”,我享受着文学的饕餮。
  文章或字句,如果与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切合,或自己曾有这样的感受经验,读起来就欲罢不能,往事会随之浮于眼前,读的文字同往事一同,再一次在心底深刻。读王维的《竹里馆》,我不仅能听到“弹琴”幽篁的袅绕不绝,更感受到了“琴声”背后的永恒寂寞,“长啸”之中的万缕情愁。我也学到了无论多么不如意,也要有从平俗的烦恼里超脱出来的精神;读徐志摩的诗歌《偶然》,我眼前是自己曾经历过且错过的那些人、事、感情。那是是非非,尽管云烟飘散,但在我心底,却又一次咀嚼出了滋味;读狄金森的《篱笆那边》,我感到人生追求中,我们曾经都有过那么鲜艳那么甜蜜的“草莓”,曾经为那么纯净优美的情景和故事所感动,这美的诱惑和欲念,至今仍潜伏在我的内心底部,甚至成为一种渴望。
  读完原文,再读评论,我为能有点滴想法与评论者一致而欣喜,为读出了独到的认识而自豪,久而久之,我的思想火花被激燃了,我脑子里会设想:把正在读的文学作品换一种思路去写,会有怎样的人物、故事、结局,我脑子里会与文章的评论者因见解不同而争论,我也开始提笔写下自己的想法了。
  读书真美!书中的故事让我忍俊不禁,书中的妙语使我会心微笑,书中哲理的句子让我很长时间沉醉。如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我离不開书,书中景,眼睛读到,人就进入其境了;书中事,经历过了,就或甜蜜或激动或坦然,没有经历过的,也萌动了诱惑和欲望;书中哲理,在脑中萦绕久了,便酿成了美酒。
  最喜周末,生活的俗事处理完毕,一方小几、一杯香茗、一支笔、一个本、一本书,室内寂静得只有翻书、写字和啜茶的声音,我与鲁迅对话,与葛水平对话,与莫砺锋对话,与王珂对话……我由浮躁幼稚渐渐稳重儒雅了。老村说:“那种读书人的面相,搭眼一看就能看出来。因为在他的生命里头,很长时间,朝起暮随,眼睛和心思都‘绣’在书本里头,即所谓‘一头钻进故纸堆里’,时间长了,这种人的气质和面容上,就会像古董里的铜器铁器一般。因为时间的关系,特别是眼神里面,便有一层特别的神情,色彩和质感,就像古董的锈色一般,深沉、含蓄、内敛,甚至有点儿迟钝,这叫读书人。”几十年《名作欣赏》的熏陶,我可以算是读书人了。但是,老村还说:“做读书人,只是文人的初级阶段,读书人还得钻得出来,譬如经历命运酸甜苦辣的锤炼,被名师高人之手千遍万遍的抚养调教,像古董在手里把玩着,时间长了,有了所谓的‘包浆’,这‘包浆’是靠时间靠闲慵,一天一天地把玩出来的,这种人才称得上文人。”长时间地读、写,我为人大度、宽容、诚信、精练了,但我还只是个读书人。作为大专语文教师,我渴望成为文人,这对于我,任重而道远。
  人一旦没有了目标,什么都难做啊!哪怕最简单的读书,也难实现。但一旦有了坚定的目标,找到捷径,就会事半功倍。太感谢《名作欣赏》,20世纪90年代初,《名作欣赏》十周年纪念,我邮购了《名作欣赏》创刊号,至今珍藏。时至今日,我床头还必有一本《名作欣赏》。我曾对张石山关于丧葬的对话发生了太浓烈的兴趣,参加本地丧葬活动时,也细心观察,采访打听,写了上万字的文章;我曾被孙绍振解读四大名著迷了心,也动笔评论。
  周汝昌先生在他的《千秋一寸心》中有这样一段题词:“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相鉴,真情斯见;所隔千里,欣如晤面。”读书多,且有所思,以心契心,就更爱读书,更爱写作。
  《名作欣赏》把我领进书的天堂,也一定会助力我成为真正的文人!
其他文献
关键词:《论语》 疑难句 思无邪  “小人哉樊须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真意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此章记言记事很完整,没什么难懂的。唯一的难题是“小人哉樊须也”一句里的“小人”该怎样理解。
期刊
关键词:吴佩孚 签赠本 溥仪  从小,历史教科书就告诉我们,吴佩孚是屠杀工人、阻扰北伐的反动大军阀。如今网络时代,信息充足,人们对历史的看法更为充分客观。比如“百度”条目下的吴佩孚,虽未回避“二七”惨案屠杀工人等事,但只一笔带过,未做渲染。  2006年我出了第一本书《乱世掌国——平议民国大总统》(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在梳理资料时,发现与吴同时代的人物以及后来史家,对吴大多持尊崇有加的态度。
期刊
徐刚讨论的是郑文光,却又绝不仅仅是郑文光。从文章开头相当动情地讲述郑文光的回京旅程时起,徐刚就已经将郑文光放在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结构当中。正如这位新中国最重要的科幻文学作家本人,必须终其一生在与时代和现实的对话中思考自己的创作;徐刚也在同样的互动关系里,去体察对于郑文光而言,“科学”“幻想”和“小说”这三个关键词究竟意味着什么。1940年代以科幻的方式建构民族抗争精神的隐喻,建国初期深受苏联影响而呈
期刊
摘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通过培养道德情感让人获得道德愉快,给人幸福的抒情政治诗,是集“言志”“抒情”“宣传”三种功能为一体的优秀“诗疗诗”,特别适合朗诵的文体特点增加了它的宣传功能及诗疗价值。  关键词:自尊 自由 自信 身份感 自由诗  与北岛、江河等朦胧诗诗人相比,舒婷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与顾城更接近,这也许是他俩能够一起出诗集的重要原因。她尤其没有北岛的那种非此即彼、一分为二的“
期刊
关键词:《万福》 时代性 日常情  《万福》是吴君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万福”这个标题特别喜庆。在民间,最有人缘的汉字大概就是“福”字吧。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佳节,春节到来之际,家家都要张贴“福”字,连给孩子贺岁钱的红包上也会写上一个“福”字,当然还有汇集了各种字体的“百福图”“千福图”。吴君似乎仍不解渴,她索性要画一幅“万福”的画卷。  万福在小说中是一个深圳的村子,它位于深圳南端。这个村
期刊
小说这种文体在老早以前是不入流的,究根溯源来说中国没有小说的传统,我们现在对小说的观念、认识、创作方法多来自西方,古代中国流传下来的东西,是极美妙而意蕴丰富的赋、诗、词,这几样才是古人文学创作的正道。明清时期小说得以发展,在于那时期沿传统流续下来的文学创作已日渐衰微,好像前面几千年里才子们把文学的样式、创意、造诣,什么都用透用完了,明清文人无法再有创新,再怎样努力,各方面都比不上了,于是小说应时而
期刊
“折枝”是传统花鸟画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唐代韩偓在《香奁集》中有“碧阑干外绣帘垂,猩红屏风画折枝”句,可见折枝花卉流传已久。  对折枝的明确界定,史书上不多,但一看画就很容易理解,往往是只取植物的三两枝,如同从整株上折取下来。《辞源》上也只简单介绍为“因画花卉不带根,故名”,这看来似乎简单了些,其实折枝画是中国花鸟画的一个大课题。  王若善画折枝,这与她的爱好有关,也与她读研时的导师霍春阳先生多
期刊
关键词:马尔克斯 人性尊严 象征小说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自认为最为满意的作品,众所周知,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但《礼拜二午睡时刻》却丝毫没有“魔幻”的影子,而是一篇外表上看去非常严格的现实主义小说。但说它是现实主义小说,又并不恰当,因为作品无处不在地充满着象征,似乎应该称之为象征小说更为恰当。现有的解读,普遍认为这是一篇写伟大母爱的小说,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篇写人
期刊
蒙古族“90后”作家渡澜是这两年文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渡澜丰富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令人惊讶的文字张力引起了文坛的关注。现有对渡澜創作的讨论大致围绕两点:对其创作的气质来源(个人经验抑或西方作家影响)的探讨,以及是否可以用“魔幻”来概括或定义渡澜的文字。  从渡澜的阅读积累入手分析她创作气质的来源固然不失为有效的解读途径,但对于这样一位敏感细腻、不断发掘个人经验中诗意与自然的青年作家而言,深入小说
期刊
关键词:谢冕 新诗 现代性 个性  如果承认现代性的三大内涵是科学、民主和个性,主张现代汉诗是用现代汉语和现代诗体,记录现代生活,抒发现代情感,倡导现代精神,培养现代意识的语言艺术,那么不难发现谢冕既是一位现代人,也是一位现代学者。谢冕出版了数十部书,发表了上千篇文章,组织、参与过上百次新诗活动,写过近百篇开幕词或闭幕词。“现代”一词是他所有“新诗活动”的关键词,他一生都在探讨“怎样现代,如何新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