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退休后检查发现有高血压,现在每天空了就会量量血压,当个参考。可每次测血压的结果基本都不一样,有时差别还很大,请问个人量血压到底以哪个结果为准?
重庆 王女士
王女士:
血压是一个生理参数,是一个波动的生理参数,犹如潮涨潮落,影响因素较多。
我们一般测定的血压,是测定静息状态下的血压值,即不用力、不激动、自然状态的血压值。尽管如此,血压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以水银柱血压计为例,我们在测血压的时候,绑上一次袖带,测几次血压,测定的数字也是有区别的。
我们一般建议高血压患者绑一次袖带,测定3次,每次测定间隔1分钟以上,求两次相近值的平均值,也就是去除距离偏离最远的值。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计算。如果我们测定的前2次血压相同,则不必再测第3次。
举例说明:
第一次150/85mmHg;
第二次142/80mmHg;
第三次140/78mmHg;
计算:收缩压为1 5 0、142、140,去掉150,剩下142和140,取这两个数的平均值,(142 140)/2=141。
舒张压为85、80、78,去掉85,剩下80和78,取这两个数的平均值,(80 78)/2=79。
最后取值:141/79mmHg。
根据临床实际工作,以及许多患者和家属的经验积累,以上这种血压计算的方法比較实用,也有较多的科学性。一是偏离最远的值,一般相对不具备代表性;二是第一次测定多数属于最高值,但并不一定是最高值,机械地抛弃首次测定值,可能有违我们把握总体情况的初衷;三是取3次中相近值的平均值,类似于电视节目中的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其他评委的打分平均值;四是此种做法与数理统计学中的中位数原则类似,更能把握数据的集中趋势;五是有实用性,只测3次,少数可测定2次。这种2、3次的测定引起患者焦虑、压力、恐慌、惊恐等,导致越测越高的情况较少。
需要提醒,在医院,特别是非安静状态下的测定,不适用上述取值方法。
重庆 王女士
王女士:
血压是一个生理参数,是一个波动的生理参数,犹如潮涨潮落,影响因素较多。
我们一般测定的血压,是测定静息状态下的血压值,即不用力、不激动、自然状态的血压值。尽管如此,血压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以水银柱血压计为例,我们在测血压的时候,绑上一次袖带,测几次血压,测定的数字也是有区别的。
我们一般建议高血压患者绑一次袖带,测定3次,每次测定间隔1分钟以上,求两次相近值的平均值,也就是去除距离偏离最远的值。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计算。如果我们测定的前2次血压相同,则不必再测第3次。
举例说明:
第一次150/85mmHg;
第二次142/80mmHg;
第三次140/78mmHg;
计算:收缩压为1 5 0、142、140,去掉150,剩下142和140,取这两个数的平均值,(142 140)/2=141。
舒张压为85、80、78,去掉85,剩下80和78,取这两个数的平均值,(80 78)/2=79。
最后取值:141/79mmHg。
根据临床实际工作,以及许多患者和家属的经验积累,以上这种血压计算的方法比較实用,也有较多的科学性。一是偏离最远的值,一般相对不具备代表性;二是第一次测定多数属于最高值,但并不一定是最高值,机械地抛弃首次测定值,可能有违我们把握总体情况的初衷;三是取3次中相近值的平均值,类似于电视节目中的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其他评委的打分平均值;四是此种做法与数理统计学中的中位数原则类似,更能把握数据的集中趋势;五是有实用性,只测3次,少数可测定2次。这种2、3次的测定引起患者焦虑、压力、恐慌、惊恐等,导致越测越高的情况较少。
需要提醒,在医院,特别是非安静状态下的测定,不适用上述取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