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光龙著作《勇猛精进——俞云阶的油画艺术》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05399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研究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上海油画家俞云阶先生,肯定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本书作者陈光龙选取艺坛“考古”人物——俞云阶为写作题材,这个不仅是俞云阶艺术的幸事,也是梳理近代上海美术历史的一件好事。
  俞云阶这位现实主义的画家,其作品的本身就是一部城市、乃至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中有过的历史。由此,阅读陈光龙先生的著作《勇猛精进——俞云阶的油画艺术》(陈光龙,男,安徽省繁昌县人,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就不能仅仅看成是一位后辈对一个艺术家的记载、研究和论述,而是对中国的油画艺术历史的整体回顾和对上海现代油画及社会发展的视觉回眸。
  陈光龙写作的时间是2015年。恰巧,当年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着三个展览。而这三个展览的共同命题《同行》同时的展出,恰恰构成和印证着新中国初期较为完整的油画艺术发展历史。
  这三个展览分别是;
  其一是俄罗斯特列恰可夫画廊近代油画作品展,其中就有对中国影响深刻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義“巡回画派”大师作品,以及直接给中国油画影响至深的马克西莫夫等诸多艺术家的名作。
  其二是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历史收藏作品展《历史的温度》,其中重要的板块是1956年时期、对中国油画艺术创作和教育造成影响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作品展览。展览清晰地反映了中国油画发展前后的状况,特别是受到前苏联油画以及马克西莫夫油训班教育产生的直接变化。
  而俞云阶的毕业作品《炼铁工人》便是其中一幅。这些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油画经典,是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历史的见证。
  其三是“静水深流——俞云阶艺术大展”。这是俞云阶艺术回顾的综合展览。除了不同时期作品200余幅外,内容涉及油画、素描、速写和宣传画。时间跨度达五十年。这是对俞云阶先生艺术生涯的一次温故知新。
  这三个难得的珍贵展览,为陈光龙先生的写作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感受和审美梳理。展览最大的学术成果,应该是陈光龙先生所撰写的著作《勇猛精进——俞云阶的油画艺术》一书。因为,陈光龙先生通过俞云阶油画家的个例,反映了中国油画历史的脉络,反映了前苏联油画对中国油画的引导,反映了中国美术油画形成的教育体系。
  书中叙述了俞云阶从事油画艺术的一生,着重写到技能转变的这一个过程,那就是中国中央美院举办的油画训练班,他写到了俞云阶与油画训练班的关联,写到了俞云阶在“马训班”绘画过程中,他是如何接受了现实主义绘画表现的技术,秉承了现实主义画派积极介入社会生活的血液和激情,但更重要的是他接受了现实主义的思想理念,他把现实主义视为是“积极参与社会、勇于解释生活,艺术引导人民”的这样的一种观念。
  书中引用了俞云阶曾经的讲课:“艺术在内容择取上与祖国的命运相结合,形式表现上与时代的口味相结合。中华民族有着千年的历史,绘画艺术注重形式,美是重要的,但对于表现崇高的民族精神美更为重要”。其实,这就是俞云阶选择现实主义对其“艺术其人生”的目标解读。
  陈光龙的书中,通过作品和背景的介绍,让人较为全面地理解“苏派”艺术、“马训班”为中国油画所解决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如,现实主义绘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外景光写生对于油画色彩表现的作用如何?画家最终创作为什么要回到“人民、民族、国家、历史”这样的命题?等等。这些命题之后在中国、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争议和诠释。但是,作为对一个时代的艺术家来说,对俞云阶来说,一定是表达着时代对现实的阅读和理解,画面只是作者所想反映和表现的社会和生活。
  陈光龙先生的写作也是抱着“积极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历史不是轻描淡写,而是真“下功夫”,认真、严肃地对待。书中以许多历史当事人和俞云阶的学生、同事、朋友、亲属提供的俞云阶作品细节资料为基础。当然,值得一提的是,陈光龙的授业恩师邱瑞敏先生(时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正是俞云阶亲授的学生,而俞云阶又是中国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学生。这种艺术的血脉流承、薪火相传,为陈光龙的写作提供了直接、真实的一手资料,并且从历史、艺术、绘画、生活等方面,提供着准确的写实基础和时代背景。
  陈光龙在写作中,他的立意和视点是高的。就拿俞云阶年谱来说,他把一个作者的历史放在中国美术历史的时空之间,把俞云阶与中国美术大事记紧密勾连,这样通过历史的背景和作者自然的年轮中,进行解读具体创作的作品,让人读到的是现实主义与现实历史的纠集、交织、反映、无奈,这给后人对作品的解读无疑是提供着思想的引领。
  陈光龙从文献中搜寻到俞云阶当年为上海美专五年学制所制订的教学大纲。整理了俞云阶在1970年写作但没有出版的“油画技法”文稿,以及俞云阶在各地讲课的文稿资料。这一切较好地回答了,中国美术史中上海近代油画现实主义绘画的历史脉络、苏联油画现实主义学派对中国的影响、,上海新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开始和发展关系,以及上海现实主义油画家代表俞云阶其人、其事、其艺、其生平。
  在中国近代美术历史上,所引进的西方教育,基本上仍是中国式的解读,从徐悲鸿的“至精微、尽广大”,林风眠的“为艺术而艺术”主张,均是思想理念的范畴。真正将西方绘画从训练感悟转化成系统科学大纲,却是从“马训班”引进和推广的。俞云阶却像普罗米修斯去偷到宙斯的圣火,并无意间把他传送给了上海和后一代“圣徒”。
  陈光龙的研究实证了这样一个事实,俞云阶正是运用了“马训班”的科学教学体系和方法,培养出上海城市在上世纪70年代至新世纪,一个出色的绘画群体。现在,人们可以通过陈光龙的研究,得知这些优秀的艺术家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老师——俞云阶先生。
  这本书是第一本将俞云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的研究专著,对于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海美术史,对于俞云阶这位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优秀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以及对他一些主要作品的解读,乃至对中国油画艺术的认识和发展无疑均是有益的。
  正如美术评论家谢春彦先生所说:“没有俞云阶当年传道授业,也不可能出现后来陈逸飞他们一群,对七八十年代起飞的上海写实派油画家一族,他是一支极其重要的推动力量。在中国百年来的油画教育史中,后人是不应该忘记俞云阶先生的。”
  陈光龙选择了俞云阶的老师徐悲鸿先生给他的题词“勇猛精进”作为题目,也是非常恰当的。
  陈光龙对于写作的目的,还是直接引其前言话语:
  “古今中外被埋没的艺术家,各有各的不幸境遇。由于诸多原因,俞云阶先生就是没有被完全发掘的油画大家。”
  正如美国艺术史温尼·海德·米奈曾说:“艺术史家的工作是不断的思考过去,发现被忽视的艺术家,在对历史的审视中聚焦现在,我们每天都在重新整理圣典,以前被忽略的伟大艺术家还没有完全被发掘出来。”
  相信,这本传记体的美术史人物故事会得到读者喜欢。因为,真正打动人的艺术,一定不会是“讨好不吃力”的平庸之作。
  相信,这样的解读会让非艺术观众去了解做一个艺术家的苦楚和艰难。梵高之所以成为梵高,因为有了大作家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
  总之,这是一本研究新中国上海美术历史的重要读本,它以文字、图像、年表等史料,写实了上海美术、上海美术家俞云阶在上海这座城市中有过的曾经。
  (作者系原上海市文旅局博物馆处调研员、原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副馆长)
其他文献
摘要:在人类发展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书写活动都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其它动物有所区别的是人类这一社会群体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之上。书写活动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媒介、一种获取与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以及民主表达与交流的渠道,书写活动本身也是艺术的表现,同时也是保存和留传历史的重要手段。史学是人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 规律的科学。汉字的书写看起来与史学毫不相关,二者实
期刊
范亮,湖南长沙人,庚戌年(1970)生,“小宽”之名,其师赵春秋所取,因其情性宽和,貌似北宋范宽故。复有“宽哥”“莫闲哥”“略园二少”等绰号俚称,皆友人戏呼之名也。宽祖叔兄皆木匠,父为教书匠,故宽每称生于匠人世家也。  匠人者,手艺活也,宽之祖叔兄,粗则锯木就材,细则雕花车方,粗细皆精,闻名乡里,人皆延之以为荣。  及宽五岁,祖父端其貌,曰:此子文秀,宜作细木匠也。细木匠者,不事粗活,专工车方绘镜
期刊
杨新明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  认识多年,关系匪浅,知道他画画却从未见过。十几年前也是偶然去他家里,墙上的画让我大吃一惊,作为朋友真小瞧了他,原以为他不过是泛泛的能画两笔而已,当看到他西式的自画像,介乎中西之间的油菜花、映山红等等,猛然间拨动了我某根神经,从心里一下跟他亲近了许多。走南闯北几十年,阅人无数,看画无数,能感动我的作品真的不多,他深厚的西画功底,素描结构、造型能力都很过硬。尤其在宣纸上用
期刊
近日,我欣读魏怀亮的参展“怀初心化天下——全国名家邀请展暨怀化市中国画学会成立美术作品展”的《山野秋韵》和《紫气东来》的花鸟写意画,被画中独特感悟审美、契合自然生命、花鸟情趣传神、境界物我两忘的意境而叩击心扉,油然产生震撼、敬佩之情。  艺术的本质是用艺术手段体现人类文明不同阶段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艺术家自我情感的表达。在花鸟写意画中,书写的意识、书写的笔墨、书写的形式表达和节奏感,几乎可以说是作品的
期刊
《歙州砚谱》记述的主要是宋代龙尾砚的相关情况,内有“状样”一节专门记载当时当地流行的砚式。其中有“月样”砚,即形如月亮的砚,并且还分为月样、方月样、新月样三种,这是当时比较多见的砚式。作者唐积是挑选了他认为比较“雅”的砚式记录的,月样砚名列其中,当属宋时雅砚之一种。  其实月样砚这种砚式在宋以前即已出现。北宋陶谷《清异录·文用》有一条记录毛笔的“宝相枝”里同时提到了月样砚:“开平二年,赐宰相张文蔚
期刊
何绍基嘉庆四年(1799)出生于道州东门村,其父何凌汉嘉庆十年(1805)殿试高中一甲三名进士。次年,八岁的何绍基跟随母亲自道州迁居北京。据其日记与年谱所载,从十七岁开始,他先后十一次回湖南应考,其中道光元年(1821)秋初,他與三弟绍祺归应湖南乡试,发榜未中后,第一次回到故乡道州。  何绍基最后一次回故乡是同治元年(1862)正月,六十四岁的他正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此番归乡他写下《正月廿三日于桐轩
期刊
2019年10月18日,朋友从上海朵云轩拍卖会预展发来一张落款“锺叔河”的对联,问我有无兴趣。我发给作家王平,拜托他请锺老确定一下真伪,答案是否定的。  2014年我出版《抱朴求真》文集,曾经请锺老为我题字,那次他专门做了一首诗勉励我,诗曰“写字即写心,作书如作人。培基能廣厚,态度自从容。”据老先生自己说,为了能给我题字,他专门去买了一枝毛笔。诗写得朴实却有深意,一如他的书法,散淡自然而不造作,最
期刊
刘衡先生乃不折不扣的文化人。  所谓“文化”在当代已经泛用甚至有滥用之嫌,但反映在刘衡身上不是,他的骨子就是文化铸就。刘衡忽略那些循规蹈矩的无趣生活,善于在平凡生活中发现持久而散发出人性美的时代之光,他藐视那些养尊处优的假道士,善于在瞬间的闪光中捕捉永恒的历史之像。从他的创作、研究到生活状态,很难将刘衡归类到什么专业方向,尽管我知道他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但如果还继续沿用诸如职称评定、公务员考核等
期刊
摘要:在数字化的时代,民族地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要结合本土传统文化,多渠道研究民族文化内涵及外延,将湘西苗画引进课堂,探索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多元途径。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信仰。专业创作和民族特色相结合,实现苗画元素的提取与设计等多种可能性,构建苗画数据库,把储备文化资源和创新利用文化资源相结合,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实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湘西苗画 高师美术教育 创新融合  一、湘西苗
期刊
第一次知道游寿这个名字,还是在2005年。  那时,省图新馆试开馆,我在三楼的图书阅览室看书,一位中年男子走进室内,问工作人员:“您这儿有《游寿书法集》吗?”  “有。”  那位工作人员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大开本硬壳红面的书,上面写着“游寿书法集”五个大字。  游寿?书法?  自以为对书法还算了解的我,却从来没有听过“游寿”这个名字。  以前,我所知道的当代书法大家只有启功、刘炳森、欧阳中石等,游寿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