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会关注游寿?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seltri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知道游寿这个名字,还是在2005年。
  那时,省图新馆试开馆,我在三楼的图书阅览室看书,一位中年男子走进室内,问工作人员:“您这儿有《游寿书法集》吗?”
  “有。”
  那位工作人员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大开本硬壳红面的书,上面写着“游寿书法集”五个大字。
  游寿?书法?
  自以为对书法还算了解的我,却从来没有听过“游寿”这个名字。
  以前,我所知道的当代书法大家只有启功、刘炳森、欧阳中石等,游寿这个名字今天第一次听到。
  说句实话,游寿这个名字当时听起来,感觉怪怪的,而当那人翻开《游寿书法集》,我吃了一惊,扉页的照片上,竟然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太!那人告诉我,这就是游寿。
  我没想到,游寿先生竟然是一位女性,而且,还是一位老太太。
  待那人翻看游寿的书法作品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字写得不好看,横不平,竖不直,歪歪扭扭,看上去很不舒服,更谈不上赏心悦目了。我心里暗忖:“就这种字,也算是书法吗?”总之,与我心中对书法的理解相去甚远。
  我便轻声问那人:“这字写得好在哪里?我看您挺入神的。”
  那人低声回答我:“一般人看游寿先生书法,都会认为不好看。其实,游先生的字是有学问做底子的,书法有金石气、书卷气,先生是考古学家、书法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诗人,这在她的书法作品里都有体现。”
  那人仍然看得津津有味,而我却越来越听不懂了,“如堕五里雾中”。
  那人看了整整一个上午,我与他在交谈中得知,他是哈师大的一名老师,因为快到游寿先生百年诞辰了(游寿先生生于1906年),所以要写一篇论文来纪念先生,这才翻看《游寿书法集》。
  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一天里,我以为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游寿”这个名字。
  在这以后,我又陆续看到《游寿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清风流响》《炳烛斋诗集手稿》《文心雕虫》,这才对游寿先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游先生出身教育世家、书香门第,早期投身革命,后来致力学术与书法,终老于黑龙江。历经坎坷,却以将近九十岁的高龄辞世。先生与现当代的学界名宿多有交往,或为师友或为同窗,如胡小石、黄侃、胡翔冬、杨仲子、卢前、沈祖棻、曾昭燏、唐圭璋、程千帆、吴白匋、苏渊雷、黄寿祺等,可以说,都是大师级人物。
  渐渐地,在我眼中,游寿先生成了一道亟待解开的未解之谜。
  为什么她的学问那么大?为什么她一直默默无闻鲜为人知?为什么她会从南到北来到当时被称作“北大荒”的黑龙江?为什么她的名字听起来那么怪?为什么?为什么?……
  这些个十万个为什么,已经成为了我不断查找资料、不断深入了解游寿先生的动力,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泡图书馆、逛古玩城、旧书摊,试图发现有关游先生的点点滴滴,這似乎已成了一种病,我有时也扪心自问,我为什么会关注游寿?现在想来,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游寿先生是一位女性考古学家,这在我国及国际考古学界是不多见的,而且,她还精通古文字,这也为一般考古学家所不及;二是她的一生经历很多磨难,却坚强地活了下来,比那些动辄以自尽的方式结束生命的学者们走得更远,站得也更高;三是她的文章都不算太长,却饱含真知灼见,有时还略显生涩;四是她有大师级的学问,却从不以大师自诩,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她不像教授,更像是一个乡村老妪,活得很真很普通;五是她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而从外表上却一点也看不出来。
  游寿先生的一生及其学术乃至书艺,令我痴迷,痴迷得不能自拔,而这种痴迷也时刻激励着我应更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其他文献
夏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新厚先生的画展今天在北京世纪坛展出,我很高兴。  近几年来,湖南的文艺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不少湘籍画家将自己的创作成果来京展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新厚的画展,在鱼的题材上大胆创新,开拓了一个画鱼领域的新世界。技法上的虚实结合、写意上的浪漫色彩、气韵上的生动飘逸,把鱼画得妙趣横生,充分体现了新厚坚实的绘画功底。万新厚的画展,将
期刊
摘要:在人类发展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书写活动都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其它动物有所区别的是人类这一社会群体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之上。书写活动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媒介、一种获取与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以及民主表达与交流的渠道,书写活动本身也是艺术的表现,同时也是保存和留传历史的重要手段。史学是人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 规律的科学。汉字的书写看起来与史学毫不相关,二者实
期刊
范亮,湖南长沙人,庚戌年(1970)生,“小宽”之名,其师赵春秋所取,因其情性宽和,貌似北宋范宽故。复有“宽哥”“莫闲哥”“略园二少”等绰号俚称,皆友人戏呼之名也。宽祖叔兄皆木匠,父为教书匠,故宽每称生于匠人世家也。  匠人者,手艺活也,宽之祖叔兄,粗则锯木就材,细则雕花车方,粗细皆精,闻名乡里,人皆延之以为荣。  及宽五岁,祖父端其貌,曰:此子文秀,宜作细木匠也。细木匠者,不事粗活,专工车方绘镜
期刊
杨新明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  认识多年,关系匪浅,知道他画画却从未见过。十几年前也是偶然去他家里,墙上的画让我大吃一惊,作为朋友真小瞧了他,原以为他不过是泛泛的能画两笔而已,当看到他西式的自画像,介乎中西之间的油菜花、映山红等等,猛然间拨动了我某根神经,从心里一下跟他亲近了许多。走南闯北几十年,阅人无数,看画无数,能感动我的作品真的不多,他深厚的西画功底,素描结构、造型能力都很过硬。尤其在宣纸上用
期刊
近日,我欣读魏怀亮的参展“怀初心化天下——全国名家邀请展暨怀化市中国画学会成立美术作品展”的《山野秋韵》和《紫气东来》的花鸟写意画,被画中独特感悟审美、契合自然生命、花鸟情趣传神、境界物我两忘的意境而叩击心扉,油然产生震撼、敬佩之情。  艺术的本质是用艺术手段体现人类文明不同阶段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艺术家自我情感的表达。在花鸟写意画中,书写的意识、书写的笔墨、书写的形式表达和节奏感,几乎可以说是作品的
期刊
《歙州砚谱》记述的主要是宋代龙尾砚的相关情况,内有“状样”一节专门记载当时当地流行的砚式。其中有“月样”砚,即形如月亮的砚,并且还分为月样、方月样、新月样三种,这是当时比较多见的砚式。作者唐积是挑选了他认为比较“雅”的砚式记录的,月样砚名列其中,当属宋时雅砚之一种。  其实月样砚这种砚式在宋以前即已出现。北宋陶谷《清异录·文用》有一条记录毛笔的“宝相枝”里同时提到了月样砚:“开平二年,赐宰相张文蔚
期刊
何绍基嘉庆四年(1799)出生于道州东门村,其父何凌汉嘉庆十年(1805)殿试高中一甲三名进士。次年,八岁的何绍基跟随母亲自道州迁居北京。据其日记与年谱所载,从十七岁开始,他先后十一次回湖南应考,其中道光元年(1821)秋初,他與三弟绍祺归应湖南乡试,发榜未中后,第一次回到故乡道州。  何绍基最后一次回故乡是同治元年(1862)正月,六十四岁的他正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此番归乡他写下《正月廿三日于桐轩
期刊
2019年10月18日,朋友从上海朵云轩拍卖会预展发来一张落款“锺叔河”的对联,问我有无兴趣。我发给作家王平,拜托他请锺老确定一下真伪,答案是否定的。  2014年我出版《抱朴求真》文集,曾经请锺老为我题字,那次他专门做了一首诗勉励我,诗曰“写字即写心,作书如作人。培基能廣厚,态度自从容。”据老先生自己说,为了能给我题字,他专门去买了一枝毛笔。诗写得朴实却有深意,一如他的书法,散淡自然而不造作,最
期刊
刘衡先生乃不折不扣的文化人。  所谓“文化”在当代已经泛用甚至有滥用之嫌,但反映在刘衡身上不是,他的骨子就是文化铸就。刘衡忽略那些循规蹈矩的无趣生活,善于在平凡生活中发现持久而散发出人性美的时代之光,他藐视那些养尊处优的假道士,善于在瞬间的闪光中捕捉永恒的历史之像。从他的创作、研究到生活状态,很难将刘衡归类到什么专业方向,尽管我知道他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但如果还继续沿用诸如职称评定、公务员考核等
期刊
摘要:在数字化的时代,民族地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要结合本土传统文化,多渠道研究民族文化内涵及外延,将湘西苗画引进课堂,探索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多元途径。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信仰。专业创作和民族特色相结合,实现苗画元素的提取与设计等多种可能性,构建苗画数据库,把储备文化资源和创新利用文化资源相结合,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实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湘西苗画 高师美术教育 创新融合  一、湘西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