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中国“记录探险电影”空白的女孩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20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饶剑锋曾对女儿饶子君说过:“登山不是征服,而是对自我的挑战,是与大自然的亲近。”为了激发女儿身体的潜能,饶剑锋便让年幼的女儿接受攀岩技能练习。2012年,饶子君随父亲到西藏进行高原攀登适应性训练。这年,饶剑锋已经登顶全世界各种级别的雪山18座,其中10座是8000米级雪峰。当时,他正在追逐“夺取登顶全球14座8000米以上雪峰大满贯”的梦想。然而在2013年6月,饶剑锋却在巴基斯坦攀登时意外遇难,这也成了饶子君心中永远的痛。
  2016年读大四时,饶子君与蔡宇有了交集。蔡宇是个有故事的人,他做过警察,也做过记者,还是一个资深探险者,曾数次闯荡青藏高原。蔡宇42岁首次做制片人,打算冒险拍摄《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饶子君对这个“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从深圳出发来到西藏,蜷缩在运送拍摄无人机的快递车里,经过5天5夜的煎熬,横跨4000千米奔袭拉萨,在那里见到了蔡宇,自己也成了影片的导演。
  因为拍摄路上充满凶险,在影片开拍前,剧组人员都签下了“生死谅解书”。饶子君毅然加入剧组,当时她才21岁,第一次当导演,第一次签生死协议。
  2016年12月,蔡宇与饶子君一行踏上了艰难的探险之路。在羌塘无人区,鼻息会让上颚冰凌密布,在户外触碰金属脚架时手指会瞬间变紫,有时让车门无法开合的大风,不仅让人满口是泥,还会使人心律失常,甚至寒冷到让人怀疑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再产热。凌晨4点,氧气含量降到最低,人极易出现高原反应,太阳升起后,再从僵死中复活,周而复始。
  酷寒从始至终伴随着整个团队。饶子君吃惊地发现,拍摄中所有的设备都要烤着火才能工作和充电。无人机起飞前,电池都要在火炉上烤着,然后抱在怀里,再迅速地塞进无人机才能起飞拍摄,他们的航拍手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次起飞。雪地里拍摄延时的小伙子,一次去回收没放多久的脚架,因为粗心没戴手套,刚摸上脚架,手就冻紫了。滴水成冰在这里完全不是虚谈。
  深入羌塘无人区环绕普若岗日冰原拍摄,是纪录片史的突破,也是前无古人的壮举。饶子君说,这里完整保留了“地球母亲”最自然原始的生态面貌。地处无人区腹地的普若岗日冰原海拔高度在6000米~6800米,面积为422平方千米,被确认为世界上除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大冰川。
  尽管拍摄非常艰难,但饶子君和同伴都非常兴奋。因为无论是沿途山川湖泊的纯净之美、夜晚斗转星移的深邃炫目,还是普若岗日冰原的白雪皑皑……都是绝大多数人此生都难以见到的大自然独特景色,再配上时不时会出现的藏羚羊、野牦牛、羌塘雪狼等當地原生态生物作为生命的点缀,更显出这里万年孤寂的苍凉震撼之美。
  可是,拍摄的危险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从海拔5000米向6000米攀爬的过程中,极度缺氧和冰冻的生存环境让越来越多人的身体开始支撑不住,不断减员撤离,补给频频告急,无人机撞山损坏,剩下的人也都是身心俱疲。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有的甚至因为无人区零下40摄氏度的刺骨寒冷而哭泣,思想上也开始崩溃。
  就在这样极端环境的折磨中,拍摄组始终坚持着,他们逃过了野生牦牛撞翻越野车的危险,在狼群的注视下,终于抵达了冰川东南侧的主峰脚下。饶子君在身患严重呼吸综合征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挑战生命的极限,她相信死亡的尽头,也是重生的开始。最终,她站在了海拔超过6000米的冰舌上。
  此刻,饶子君感觉“找到了爸爸”,仿佛他就在眼前注视着自己。“终于有机会体验他走过的海拔,感受他曾看过的风景,我可以放下这段难以割舍的情怀,继续去走我自己的路。”听了这话,蔡宇哭了。他也希望用这部影片,送给10年西藏路中那些因探险遇难而长眠于此的灵魂。
  就这样,拍摄组一路向北行进2000多千米,跨越了400平方千米的内陆冰川,在荒无人烟、平均零下20摄氏度的酷寒中长途跋涉了40天。对饶子君而言,这次拍摄是一个情怀的完整表达,“我理解了,父亲想让我做的并不一定是和他一样去登山,而是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也是我做这部影片的意义!”
  2018年8月,《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在国内上映,9月登陆欧洲院线。与剧情类电影不同,它既没有事先编排的剧情,又没有刻意写就的台词。相反,影片用史无前例的探险旅程和精彩绝伦的真实影像,为人们呈现出羌塘无人区原始粗粝的生存环境,以及探险者身在其中的勇气与无畏。作为探险拍摄的引路人,饶子君和蔡宇无疑是影片的绝对主角。该影片上映后不仅引起全国轰动,还获得了第六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竞赛单元纪录片单元最佳剪辑奖,同时入围第4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更重要的是,它填补了中国“记录探险电影”这一空白,“95后”饶子君也成为中国首个“记录探险电影”的导演。
  2019年4月,饶子君和制片人蔡宇已完成了拍摄《藏北秘岭》第二季的筹备工作,即将再次奔赴西藏,去追寻藏族史诗《格萨尔王》里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的所在地依旧在羌塘境内。饶子君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投身自己热爱的崇高事业,并为之快乐打拼,哪怕要面对生死考验,也无所畏惧!
其他文献
“淘宝”已经从一个普通的购物平台,变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当然,科技的进步,不仅推动了我们的生活向前发展,还推动着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向前迈进。比如,首次“淘宝”宇宙就从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数据中淘到了50颗新行星。  虽然说行星搜寻望远镜已经能够非常出色地完成人类交托的工作,它们已成功确定了太阳系外数千个候选行星的位置。但在行星搜寻望远镜的背后,少不了数以千计的科学家们从海量数据中进一步去
当你翻开长久未曾动过的书时,可能会发现里面有书虫。书虫学名为衣鱼虫,又叫白鱼、 蠹鱼和壁鱼。它的身形扁长,一般只有1厘米左右,身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灰色鳞片,头前方和侧下部位有银白色长毛。  衣鱼虫躲在书籍里面是因为爱学习、爱读书吗?当然不是。衣鱼虫喜欢黑暗无光的环境,它白天隐蔽在书堆、书页、书的缝隙里,晚上才会出来活动,而且一旦受到亮光刺激,就会迅速逃离,躲进暗处。那么,它生活在书页里都吃些什么呢?
我带你熟门熟路地穿越一片丛林,来到日本一位69岁老人的家。这是一幢因患病太久而被隔离太阳之外的房子,像被遗弃在人间之外,久久生病却无法医治。我推开晦暗的门,好像推开重病晚期的观察室。地面上成吨的垃圾早已氧化为深褐色,圆葱和纳豆在食物链底层散发着廉价的气息,尘封多年的空气浸泡在一种叫作“啃老”的传染病里,而老人慵懒地躺卧在腐朽的垃圾中,安然地面对着东京电视台的镜头。  这位老人名叫前田良久,因为高中
我们常常说“通过眼睛看到了世界”,实际上眼睛只起到了“看”的作用。要想理解眼睛看到的事物,还需要大脑来解读。由于“看到”和“感知到”是分别通过眼睛和大脑进行,而大脑常常会“曲解”看到的事物,这就产生了视觉错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大脑“骗”得团团转,从而产生视觉假象。杜甫有诗一句,言:“天上浮云如白衣。”“浮云”是杜甫看到的,而“白衣”则只是他大脑进行解读,从而产生的视觉假象罢了。  近日,《美
从前,有一位贤明的老师,声名远扬。学生都迫切地想见到这位老师,从她的智慧中获益。  多年来,这位老师的学生们一个个离开了她,献身于社会,干出一番事业。不过,只有一个学生——杰森例外。  对杰森来说,事事总是不顺。他不明白,承蒙老师多年照顾和教诲,自己却还没有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他认为一定是老师的教学有所遗漏。  有一天,杰森要求与老师进行一次视频专题讨论。“老师,”他说,“为什么我还没有做好走入社
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中国犹如最顽强的火种,正在默默加快前进的步伐,而中国的年轻人就是举着火把的那群人。他们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有着旺盛的想象力和不畏艰险的勇气,他们会把过去的变成未来的,把枯燥的变成狂热的,把寻常的变成炸裂的,不仅为网络市场注入了鲜活的血液,甚至会让人瞬间产生一种冲动的想法:年轻人的创造力从來没像今天这样重要过。  程涛从小就爱玩花灯,尤其钟爱荧荧河灯在水中蜿蜒漂流的景象。大学期
一个暗红色的“水球体”在空间里飘浮穿梭,它发着奇异的光,看起来柔软的身体晶莹圆润。一个同样飘浮的人,在悠闲地追逐着这颗漂亮的水球,他随意地变换着追逐的姿势,最后伸出手指轻触“水球体”的表面,那个“水球体”便随着他手指的力度改变了一下形状后被放进嘴里。你以为这是一个离奇的梦幻?  不,这是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失去重力的情况下喝可乐的样子。被带上太空的可乐需要装在一个特制的袋子里,饮用时用一个小泵挤压出来
极光,绚丽多姿、如梦似幻的惊世之美令人神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极光的成因迷惑不解,直到科学家揭开“太阳风”的神秘面纱之后,极光现象才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  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尤金·帕克研究发现:太阳的大气是动态的,200万摄氏度的高温使得日冕中的一些粒子摆脱太阳引力奔向太空,他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太阳风”。也就是说,太阳风就是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科学家形象地称其为“太阳打喷嚏”。这些粒子的
很多学生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师范大学”翻译成英文是“Normal University”?我们都知道normal表示“正常的、常规的”,按照字面含义,“Normal University”应该是“正常的大学”,这跟师范大学有何关系呢?  其实这个normal并不是直接来源于英语,而是来源于法语的école normale,意思是“标准学校、模范学校”。在法语里,norme是“规范”,而normal
那年暑假多雨,小伙伴们都因此滞留在家中,我的卧室旁自然也不再有熙熙攘攘的吵闹声。这是难得的清净,父亲便打算教我写毛笔字。他喜欢书法,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每天“摆弄”文房四宝的习惯,还时常念叨着:“中国书法重视藏,含蓄蕴藉,别看每个字的外表都平静得犹如无风的水面,其深处全都暗藏机锋。”  坦白说,那时候的我对父亲的这番话似懂非懂。我不过是思酌着反正自己确实是闲来无事,倒不如尝试着泼墨挥毫,以此解闷。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