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与永存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yueying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医生》秉承了赵佳昌一贯的非虚构写法,在日常生活化和了如指掌的熟知中选材,用散淡之笔,描摹了兩个乡村医生,以再现性和逼真性为特点,努力营构一个具有高度逼真感的艺术世界,将真切的感受,真诚的情感贯穿于其中,以散文的形式追寻中国某一特定人群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内的生存现状,字里行间中有“我”;有能触摸到日常生活的体温;有发自内心的、能感染别人的力量。
  老田是专职乡村医生,“刚人到中年,穿着白亮亮的大褂正襟危坐,一阵鞭炮声过后老田开了诊。”“行医三十年,中西医结合。”我每次生病,老田“都会拿出听诊器神色庄重地听着我的肺脏传递给他的信息,然后他也总会让我把舌头伸出来。”“不光给人把脉听诊,谁家的牲口病了他也去看”;而大舅是兼职乡村医生,“大舅赶着车,我在驴车上抓住扶手。我们在一路颠簸中到达大舅的田地。”“我不止一次见过大舅挥洒自如地施展手中的农具,大舅是个好庄稼把式。”“上午的时候他和地里的庄稼作伴,下午的时候他背着药箱走访已经约好的病人。”“让大舅最高兴的还是地里的好收成。”……不论专职的乡村医生还是兼职的乡村医生,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面前,他们都过早地丢失了自己的阵地。老田的“诊所不远处建起了一家医院”,人们不再去找老田看病,甚至过去找他看病的人路过他的诊所“装作看不见”,连招呼都不打。“他开始被这个叫下洼子的地方遗忘。”而大舅这个兼职大夫,又能好到哪儿去呢?“村里有年轻医生开的诊所,那里的药品很全,而且是正儿八经的大学毕业的医学生。大舅家里的药都留给自己家人用,且也不再给人看病。”面对被迫退出自己的舞台,他们内心一定也失落,也恓惶,但他们见惯了土地上的枯荣衰败,于是,他们选择接受和面对。有了新的医院后,人们议论老田,“给牲口看过病,谁还会去找他呢?这种说法传到老田的耳朵里,他只是呵呵一笑”“他把从医资质挂在了诊所的门口”“他有更多的时间晒太阳了。”“他晒太阳时会把左腿搭在右腿上,满头白发,微笑地看着经过身边的人”;而大舅,“我问他对村里新开卫生室的看法,他说那样挺好,年轻医生的医道比他要好,他还是安安心心地种地最好。”老田和大舅并没表现出对命运的不公而愤懑、而试图一决高下,他们像咽下一辈子的所有苦难一样,也将内心深处的寂寞、无奈咽下去。他们各自下咽的方式不同。老田微笑着晒太阳,内心却有坚守;大舅迅速而无声息地告别过去,“走进卫生所看他的咳嗽病,”写此时的大舅,赵佳昌用笔极其节制,不渲染感情,没有多一句话的评论,和大舅一辈子默默助人,与世无争高度吻合。
  这也是《乡村医生》的境界,在这篇散文里,情感基调是怀旧的,有失落,也有忧伤,但赵佳昌并不放大它们。相反,还赋予它们另外一种东西,温暖而美好,如星辰。这来源于赵佳昌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相信。在安静、节制有度、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赵佳昌完成了对凡俗生活的提炼,也提升了《乡村医生》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空间。
  我的人文地理与赵佳昌的完全重叠,同在移民城市的赤峰,但他跟我完全不同,是另外的文学物种,生长着不同的触觉,有着不同的感官。翻开《乡村医生》,下洼子、木兰街,以及老田和大舅,我曾那么真切地和他们存在于同一个时空中,或者说我也有自己心中的老田和大舅,他们实在应该是我写下的,但是我没有,赵佳昌写出了他们,没有夸张,不事渲染。他用极简、老道的文字刻画人物,还原人物,让我们对人物的悲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油然而生,甚至联想到:我们都将到哪里去?
  《乡村医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还在于处处可见的细节描写。比如,“他赶着驴车,我在驴车上把住扶手。车的身子颠簸得厉害,农具发出稀里咣当的声响。”“一个灰黑色的影子在我们面前一闪而过,扬起一路尘土。坏了,骡子跑了。”还有,“村里的大喇叭开始全村呼叫大舅,内容言简意赅。骡子跑啦,赶紧去找。” 以及“他的家里有一头驴,一头牛、一辆板车、一个犁。他种玉米、小麦、西红柿子。”“大舅放下手里的茶杯,手伸进翻盖的兜里拿出一个药瓶,含住瓶口,拇指用力一摁,随着摁的动作开始,猛地一吸。”这些逼真的描写,语言生动、有张力,让人如临其境。另外一些语言则带着忧伤,像水一点一点地漫过。赵佳昌写老田的诊所:“三十年,有多少人老去,有多少人离开,有多少人见面已不相识,有多少人重回这里却迷了路……”在那个安静的写作之夜,赵佳昌的目光一定从字里行间跳出来过,可落在了哪里?是诊所这个方寸之地,还是命运的大轮盘?大舅的小孙子生病,“这个被左邻右舍视为医生的人,此刻以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站在我的面前。小外孙发高烧,他的脸上没有一个医生应该有的淡定。我的心中涌上了一丝酸楚。”虽寥寥几笔,悲悯却劈面而来。
  好的作品从来就不是以大取胜的,赵佳昌深知这点。他不以理念写作,不好高骛远,不做玄想奇思,而是紧贴日常生活,关注那些在我们身边的细小微末事物,让那些消逝的美好记忆永存。
  谢有顺说:好的小说是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无疑,这也是好散文的标准。《乡村医生》做到了这一点。
其他文献
阿炳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二舅的故事鲜为人知。尽管他们都命运坎坷,尽管他们都在用一把二胡倾诉内心的痛苦和抗争。只有那一把二胡,呜呜咽咽,用同样的声音在苍茫的夜里,一遍遍讲述……  张家是大户。外祖父是这个大户里唯一一个能舞文弄墨的文人和能人。可惜这么一个人,青年残疾,中年丧妻,无力养活六个孩子,更谈不上供他们上学。因此,以母亲为首的外祖父的六个儿女,除了三舅高中毕业当了兵,母亲断断续续地读了几年不完全
期刊
在还有三天就要离开瑞安的时候,我终于决定要去梅雨潭了。  对于梅雨潭的绿,我是不抱多大希望的。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梅雨潭,是1924年的梅雨潭;朱先生笔下的绿,是九十多年前的绿了。出门的时候,朋友也说,观景不如听景,你去看了,恐怕要你失望,还不如心存一点美妙的想象。  况且一出门就遇上大雨。但我没有放掉寻找梅雨潭的想法,匆匆的脚步在雨中切切前行,乘车,步行,再乘车,再步行。  我终于站在梅雨潭边了。 
期刊
敬笃,本名李安伟,河南永城人,1989年生,哲学硕士。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散文诗》《山东文学》等报刊及多种年度选本。出版诗集《凋谢的孤独》。  纳博科夫  一  一汪被时间遗弃的湖水,会在某个有风的日子泛起涟漪,至于那一抹波纹,可能会把所有的美好或者不快都消弭。  历史的错乱,总会把天才卷入一场漩涡,留下许多讲不完的故事,于是文字的无能为力也势必会凸显。  又是圣彼得堡,这座承载俄罗斯近千
期刊
我是老生儿,故家中添了许多长辈。那矮矮小小的饮水机一九八二年由父亲购回,足可被称作叔叔;家里的高压锅与其同年;母亲在卫校学习时带回一套由镊子、冲剪刀等组成的手术器械缝合套装,比它俩略年轻。有时夜晚睡觉,摸摸枕头,会忽然想到,这脖颈下的荞麦也比我大上两岁。  我小时用起这些“长辈”极不尊敬和仔细,待慢慢长大,懂了“礼”,便有了些敬意。  我们住的这老屋是一九七二年始建,次年建成的两层青砖瓦房,那时用
期刊
冬天,这里蛮荒而寒冷  这些诗歌,写给耕地和大山  我的身体和心,只有被关进则俄拉达——  一条,山沟组成的家乡  才拥有安全感和自由,这只有风知道  贡尔巴干的山 水 森林 炊烟与土地  都在用母语刻画着族人的模样  我那些一贫如洗的亲戚,愚昧如泥土  踏实得,从未走出大山  在贡尔巴干,晒太阳 喝酒  在冬天,劈柴,用毛竹篾编织的大箩筐  收集,森林里枯落了的松叶  好多年了  生活,让我的母
期刊
一  除了要紧的事情,我们很少主动联系彼此。当然,我们之间并无过节,感情要好得可以在私底下以哥们儿相称。以至于,我不得不一直思考这样的“疏远”感,猜想它会不会是普天之下所有父子都要跋涉的情感历程?  我不得而知,却又似有所悟。  二  清明的前一天晚上,我从图书馆回宿舍已经十点半了。由于想安心复习考研,每次去图书馆就都不带手机。等我坐在椅子上打开微信时,才发现父亲发来的几条消息,要我给拟一份修房子
期刊
桃花开,  杏花落,  不冷不热好三月……  在留山的怀抱里,离主峰不到半里的山嘴边,坐落着一个村子,名字叫柳疃。溪水几乎沿着整个村庄流了一圈,然后忽然陡坡地西去,在地势慢慢缓了下来的地方汇成一潭,潭的四面,正开着一大片的桃花。三月里的阳光还有些嫩,似照不到潭底,水还显得有些深蓝,早有白白的大鹅和灰褐色的鸭子,照老习惯,从容地游着,也有蛮横无理的公鹅,撵得母鹅们“嘎嘎嘎”地在水面上,展开翅膀飞跑一
期刊
傍晚时分是劳动路最繁华的时候,卖面条、凉皮、砂锅、麻辣串、烤鱿鱼的小摊点到处都是。昏黄的灯光下,老板热情地招呼着刚从外面回来的人们。  在十多年前,劳动路周边还是片片的农田,低矮的楼房随处可见,可是现在已经让鳞次栉比的高楼重重围住了。我匆匆而过,回到劳动路自己的小房子。  从阳台上俯瞰这座城市,某个瞬间,它变得恍若梦境。夜幕降临的时候,近处的高楼与远处的民房形成鲜明对比。高楼里的灯光先后亮了起来,
期刊
《可以吃的女人》是玛格麗特·阿特伍德24岁时创作的处女作,西蒙·詹金斯曾称,她所擅长的笔法“在处女作即成型,而且在未来30年都延续下去,因为它一开始就达到了一个作家应有的顶峰”。其实笔法的成熟倒是其次,重点是这部小说的内涵在经过半个世纪后愈发复杂与多元。尽管冠着诡异的名字“The Edible Woman”,但实际上情节朴素发展合理,并无阿特伍德近作的魔幻背景设置或时空交错感。这部看似颇具Chic
期刊
其实在写《乡村医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把散文写作的精力放在了医疗题材的创作上。写作十年,我写过很多题材的散文,有校园生活的,有乡土人情的,有择业恋爱的,当然还有医疗话题的。我总以一个参与者或者旁观者的角度介入到其中,以在场的角度进行非虚构描述。自从我成为一名儿科医生以后我写作的视线开始更多的关注医生这个群体。去年的几个短章分别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上。《乡村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