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学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回应与超越

来源 :道德与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b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相对主义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挑战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道德原则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理性能否认知道德原则、道德原则能否摆脱道德实践上的冲突。先秦儒学理清了作为普遍、必然的道德原则的仁与作为具体的行为规范的礼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澄清了道德相对主义因混淆两者而带来的混乱;先秦儒学并未像道德相对主义那样认为道德原则无法通过理性证明因而不存在,而是认为道德原则是明证的,其落实依旧需要理性的认知;在实践上先秦儒家主张行权返经,强调在道德原则统摄下所作的变通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仁道,从而有效避免了道德纷争。先秦儒学智慧是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回应与超越。 The challenge of moral relativism to the mainstream values ​​can be summarized in three aspects: whether the moral principle has universal inevitability, whether the principle of morality can recognize the principle of morality and whether moral principles can get rid of moral practice conflicts. Pre-Qin Confucianism clears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benevolence as a general and necessary moral principle and the etiquette as a concrete code of conduct so as to clarify the chaos caused by the confusion of moral relativism. Pre-Qin Confucianism is not as moral In the view of relativism, the principle of morality can not pass the proof of reason and does not exist. Instead, the principle of morality is proof and its implementation still needs rational cognition. In practice, pre-Qin Confucianism advocated exercise of right and wrong and emphasized the moral principle The modification is to better realize the benevolence, thus effectively avoiding moral disputes. Pre-Qin Confucianism is the response and transcendence of moral relativism.
其他文献
柏拉图传世的作品共计三十五篇对话和十三封书简。古代编者忒拉绪洛斯将十三封书简作为一部作品与《法义》等对话编为一卷,这说明,柏拉图书简与柏拉图对话具有某种相似性,而
怀特海批判性地继承了莱布尼兹的视角主义,认为宇宙由可以相互映射的视角构成;自然具有内在的审美重要性。从怀特海的视角主义出发,不仅可以像米德和哈贝马斯那样发展出强调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性人物,阿格妮丝·赫勒及其丈夫费伦茨·费赫尔的现代性思想具有深刻的学理意义和人文价值.《后现代政治状况》一书是赫勒和费赫尔所撰写的系统
藏传佛教宁玛派将佛教经典分为“旧译教语部”(())、“伏藏”(())两类,这是宁玛派教法体系的两大支柱.关于“旧译教语部”教法体系的创建肇始于17世纪,以后经过历代宁玛派大
本文依据对白水江流域民间苯教的信仰方式、信仰形态及法事活动、信仰特征及影响和田野调查活动,对该地区的苯教信仰重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这些信仰的自身特点.
史料记载,清朝雍正五年,维西康普纳西族女千总禾娘率其统辖的澜沧江、怒江、独龙江流域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属民归附清朝。2007年,在寿国寺发现一幅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
本文通过将藏文自传作品早期汉文、日文、波期文自传相比较,通过分析西藏自传作品创作背景和过程、作者和读者类型、作品的叙述模式和写作特点等问题,论证出自传文学在西藏的
根据“形神统一”的文化生命结构,要从传统道德文化其“形”与其“神”两个方面的统一中去发掘存在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良资源,尤其是要去发现蕴含于其中的“古今通理”,如
平等是现代社会普遍认可并致力于追求的一种核心价值.在当今这个贫富悬殊的世界,平等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平等的价值(尤其是它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并不
自上世纪德性论的转向以来,德性论是否可能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许多学者认为德性论由于强调通过人的习惯行为养成德性,因此,德性是与特殊的社会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相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