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女性内心世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hub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弥的《香炉山》是一篇探寻女性微妙心理的小说。女主人公夜游香炉山,本来是“一个享受愉悦的机会”,却因为她心里充满了对未知旅途的戒备,自行破坏了这个美好的夜晚。她的一举一动受潜意识的波动影响,随之发生一种难以言说的变化,连她自己都无法控制。小说的笔触逐步深入女性内心的隐秘地带,抓住那些潜意识里稍纵即逝的感觉,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形象地表露出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分裂的女性内心世界。她的内心世界里诸多意识碎片的交叉和背离,给小说的解读带来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快感。
  在女主人公出场之前,作者有意给文本预设了一个惊悚的背景。花码头镇出了杀人案,一个性格孤僻的女人被同居的男友杀害,这让她变得谨言慎行,这一次趁着夜色去香炉山,算是一次难得的大胆举动。但是有了这个前提存在,她的心里难免对一切正常的生活现象都产生了怀疑。一只蝴蝶的尸骸躺在路上,她第一反应就是死于他杀。苏给她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不错的,衣着和气质都很符合她的审美观,但是这不能松弛她紧绷的神经。这看似闲散的开局给小说罩上了一层神秘阴暗的面纱,女主人公每到一处,都让读者跟随她陷入一个个歧途之中,无法窥见下文的行踪,情节的悬念营造恰到好处。
  香炉山,是一个具体的所在,也是美好纯净的象征物。叶弥从一开始就不吝笔墨地描绘了这一神“俊”之境,轻如白纱的烟岚,状如细沙的白云,还有那粉桃色的上弦月,令人心向往之。山脚下的村庄也是美丽的,石板路,小溪流,遍野的野菊花,身处其中。宛如梦中人。可偏偏她迷路了,慌乱加上警觉,让她不能静下心来欣赏过往的村落。当你满怀戒备地看着这个世界时,世界也将呈现出你眼中的扭曲姿态。她觉得村民们对陌生人态度冷漠,村民们不相信她的事实直接强化了这个先置的观念。在再次遇见苏并跟他走之前,为预防危险她偷偷兜了一块砖头。这样的举动,更像是一场恐惧的野外冒险,很难让人相信她是来香炉山踏月寻美的。在清朗的月色下,渐渐显出诡秘阴冷的气氛。
  女性心理世界的变化不可捉摸,有时候甚至无规律可循,但是在这样一个孤单落寞的情境里,她对人性美的认同被内心巨大的不安全感所遮蔽,产生一个分裂的自我是完全有可能的。在常态下,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非常勇敢,渴望得到来自身边的关怀,但是在一桩谋杀案的阴影还没有消除之前,一个单身女人行走在几近无人的迷宫之间,出于本能的保护意识,不大可能敞开心扉去接纳一个陌生男子。苏是带着殷切的愿望来的,可在她眼里,一切都是别有用心的预谋。他闲云野鹤的装束,对村庄各处的熟稔程度,都让她心生疑窦,随时准备反戈一击。在苏问她胆量如何时,她强调自己练过跆拳道,主观上是为了打消苏的“歹念”,却未曾想消弭了这个夜晚原本宁静祥和的气场。这种不合时宜的举动在文中多次出现。小教堂里教众的虔诚,夏奶奶和苏的愉快交谈,都不能打消她的顾忌。她不断给自己的内心施压,否决处境的安定感,一心上香炉山去看神灯。在等待神灯的过程中,无意听情歌的她让苏一再唱下去,并非歌声多么迷人,更多的是为了排遣这种百无聊赖的感觉。乘兴而来的她。抵达终点的那一刻还是没能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在小说开头女主人公说:“担心和忧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对你说,我具有的享乐精神是积极的态度,弥足珍贵。”纵观全文。其实真正时刻处于担心和忧虑状态的正是她本人。她面对潜意识里的自己,感到极其陌生,相反她所厌恶和抗拒的苏,通过努力得到了期待的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黑色幽默。也许这篇小说原本就是一个关乎女性心理的寓言故事。在心灵的旅行途中,她的内心世界不断产生裂变,信任的缺失让她在山脚下迷了路,找不到出口,苏不过是她内在意识中积极一面的投影罢了。她渴望与这个纯美之夜融为一体,现实中却处处与它保持清醒的距离,思维和行动背道而驰。在经过一番挣扎斗争后,她如愿登上了香炉山,但始终看不到神灯。是否神灯只会为相信的人点亮?那座乡间的小教堂,能让这个恐惧不安的灵魂归于安宁吗?在文末,苏给她的一夜之爱,让她最终放下了所有的怯惧,重新做回了原来的无所畏惧的自己,两个分裂的“自我”合二为一。一篇心理小说的语言如此明净细腻,在迷离混乱的情愫之余又带有对人性的哲思,尤其是描写香炉山和周遭村庄的那些文字,散发出一股青草般的清新气息,令人沉迷。
其他文献
阅读教育即通过阅读进行的教育。阅读教育以“树人”为目标,旨在通过阅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拓展人的心灵空间。阅读教育要坚持经济性、渗透性、趣味性原则,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提供阅读精品,并对阅读教育进行延伸,善于运用、点化。    一、“阅读教育”的发现    通过阅读进行教育,古已有之。所谓发现,是指从我自身出发,对阅读教育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和有意运用。作为一线教师和班主任,我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
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基于此,平时的写作训练尤为重要,教师理应把它作为突破口,总结出一套点拨学生习作的技法,从而激活孩子们创作的源泉,放飞心灵,展现青春的个性风采。  一.感悟经典:让我欢喜让我忧  所谓“练技不如练意”,朱自清先生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他曾说“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然而初中生学习科目多,精神压力大,无暇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和积累呢?下面结合《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我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用
一、学生不能准确解读考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是根基,是行动的指南。细究江苏09高考农村学生作文遭遇厄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缺乏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少江苏考生居然读不懂题目,不得不说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把“时尚”与“经典”混为一谈,依然出现了大量写屈原投江,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李清照“凄凄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几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考查试题。从2004年的《草堂·诗魂》到2010年的《溜索》,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年来的现代文阅读题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趋势。1.材料选取上,更加注重文学性与思想性。2.考点安排上,更加注重“鉴赏评价”层面的考查。3.题型设计上,更加具体、灵活,富有人文性、开放性。如2009年江苏卷《都江堰》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2010年江苏卷《
几年前,毕飞宇曾经把自己的短篇小说文集之一命名为《轮子是圆的》,他在自序中反省了过去的创作之后非常认真地提醒自己和读者:“我们常常在出奇制胜面前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好奇心,同时表现出争先恐后的功利心,恰恰忽视了最基础、最根本、最恒常、最原始的那个部分。”巧合的是,几年之后,“轮子是圆的”被同是江苏籍的青年作家徐则臣演绎成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毕作家自审式的思辨短文精粹深沉,小徐洋洋洒洒上万字的小说则借叙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学高为师。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数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应用,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掌握和吸取几乎是同步的,甚至有些新生事物学生了解了,老师不一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当老师的只有力争学得更好一些、更多一些,才能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责任。那么怎样学得更好一
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育,创新型教育呼唤现代教师。现代教师应善于承担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课程的指导者和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者等多种教育角色。现代教师的成长过程应是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过程。    一 学习理论,在高度上着力    对我国大多数教师来说,教育教学理论“先天不足”,基本上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就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也未必扎实学好了教
例证法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重要、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方法。但是,不少学生在运用例证法时,常常是堆砌论据,以例代析。正因为缺乏必要的分析,结果使论据的作用不能充分凸现,从而使论证有隔靴搔痒之感。在近三年的高三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实情总结出以下几种“析例”的方法,可帮助学生在运用例证法时加大说理力度。    一、追根探因法    这种方法由结果(现象)探寻原因,揭示本质,从而充分证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时要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我认为,对学生作文的升格很重要。有的学生作文,只要在某些细微处稍加注意,就能升格为很优秀的文章。我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致力于以下“八好”,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拟写新鲜入眼的好题目    题好一半文,好的作文题目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揭示文章中心,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