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艺术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走进城市理解公共艺术的定义、 回归书本了解中国公共艺术历史知识和设计实践中寻求两大平衡三大教学方法。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学;设计
公共艺术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美化城市环境,折射社会文化,更是许多公共意识强烈的中国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在环境设计课程体系中,公共艺术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公认的教学难点。在我国公共艺术发展历史短、成功经验少的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深入。
一、走进城市理解公共艺术的定义
严格意义上说,公共艺术不是某种固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流派,公共艺术是艺术家的社会性艺术创作活动,是公共观念的开放性艺术表达,公共艺术与政治、经济、美学、城市、环境、建筑等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他们之间也存在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公共艺术的具体表现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摄影、壁画、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诸多艺术形式。因此,要理解公共艺术的定义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城市,亲身感受公共艺术的不同形式。(1)感受公共空间。空间是公共艺术发生并存在的基础,没有了空间依托,公共艺术也就无从谈起,与此同时,公共艺术发生并存在的空间还必须是公共开放性空间,这也是公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因素。带领学生走进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感知公共艺术的载体特征。(2)参与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公共艺术的主体,不同形式、不同流派、不同门类的艺术活动组成了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乐章,公共艺术呈现给受众的可能是艺术作品,也可能是艺术创作过程。组织学生参与公共艺术的各种艺术活动,了解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才能真正掌握设计实践的方法。(3)访谈社会受众。受众是公共艺术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公共艺术的受众不是针对某个群体,而是开放地面向全部社会公众,社会受众的接纳程度是评价公共艺术的重要指标之一。鼓励学生对公众进行访谈、调查,能够对公共艺术作品的进行公正的价值评判,进而促进自己的设计实践更加贴近科学的目的与标准。
二、回归书本了解中国公共艺术历史知识
在感知了真实的公共艺术之后,我们仍然要加强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学习,这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公共艺术的历史知识,学习理论知识一方面要回归书本,另一方面也要借助网络,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时,分阶段进行特征概括,帮助学生从历史中发现问题、借鉴经验、激发创作灵感。
(一)第一阶段1949—1980
从1949年到1980年这一段漫长的时间内,中国先后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中,大量英雄人物的雕塑出现于公众视野,尤其是毛主席的雕塑更是遍布全国,各类记录革命历史事件、缅怀革命先烈的纪念碑也成为那个时代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于1977年8月1日破土动工、1979年1月8日落成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碑,设计简洁稳重、庄严肃穆,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1)创作题材革命主题先行。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基本都是基于革命主题先行的基础之上,作品以革命主旋律题材居多,整体表现方式较为单一,创作自由度受限。(2)作品雷同情况普遍。思想文化相对封闭,艺术家所需的开放性视野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艺术作品表现形式和风格单一,大量雷同、类似的作品充斥了公共艺术领域。(3)艺术家团队协作氛围浓郁。有不少大型公共艺术作品都需要组织大量艺术家参与完成,如毛主席纪念堂项目就有108位雕塑家参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培养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这对艺术领域的思想交流和共同进步无疑是有利的。
(二)第二阶段1980—1990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公共艺术在这一时期有了很明显的转型,艺术感强、表现形式丰富、思想内涵深刻,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需求。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1)创作题材丰富。反映不同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作品题材大量涌现,其中以表现自由、和平、自然等的题材居多。(2)主体意识增强。公共艺术创作的自由度明显增强,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在作品中表现强烈,并通过作品努力满足社会公众的主体审美需求。
(三)第三阶段1990至今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改革开放日渐深化,公共藝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公共艺术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和学术界的深入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1)创作空间自由。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得到全面释放,艺术创作更加个性、自由,公共艺术作品审美情趣多元化、个性化,并深刻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引发公众思考。(2) 公众参与程度增强。公共艺术作品的选择权利赋予了社会公众,利用各种公众参与方式保证公众主体意识得以表达,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才是真正属于社会民众的公共性艺术作品。(3)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公共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等前卫的艺术形式都为现代公共艺术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4)作品娱乐化倾向明显。公共艺术作品的题材更加轻松活泼,公共艺术的观众互动性更强,受众在互动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审美和娱乐快感。
三、设计实践中寻求两大平衡
(1)寻求公共性与艺术性的平衡。公共性与艺术性本就是公共艺术的两个内在属性,公共性决定了公共艺术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社会民众,艺术家的创作必须要超越单纯的个人情感流露而服务社会艺术审美;艺术性又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创作必须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体现出艺术家个人的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在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时,要帮助在公共性与艺术性之间寻求平衡,既能有效服务民众又能展现个人风格。(2)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城市公共艺术是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可以看见大量的当代艺术形式和思想主题,而传统艺术在公共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则是凤毛麟角。城市公共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利用传统艺术形式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也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使命。在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时,要鼓励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中寻找灵感,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在作品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和结合。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国情特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必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促进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徐津(1977~),女,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师,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理论及教学。
参考文献
[1]林保尧.公共艺术的文化观[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7.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学;设计
公共艺术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美化城市环境,折射社会文化,更是许多公共意识强烈的中国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在环境设计课程体系中,公共艺术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公认的教学难点。在我国公共艺术发展历史短、成功经验少的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深入。
一、走进城市理解公共艺术的定义
严格意义上说,公共艺术不是某种固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流派,公共艺术是艺术家的社会性艺术创作活动,是公共观念的开放性艺术表达,公共艺术与政治、经济、美学、城市、环境、建筑等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他们之间也存在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公共艺术的具体表现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摄影、壁画、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诸多艺术形式。因此,要理解公共艺术的定义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城市,亲身感受公共艺术的不同形式。(1)感受公共空间。空间是公共艺术发生并存在的基础,没有了空间依托,公共艺术也就无从谈起,与此同时,公共艺术发生并存在的空间还必须是公共开放性空间,这也是公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因素。带领学生走进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感知公共艺术的载体特征。(2)参与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公共艺术的主体,不同形式、不同流派、不同门类的艺术活动组成了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乐章,公共艺术呈现给受众的可能是艺术作品,也可能是艺术创作过程。组织学生参与公共艺术的各种艺术活动,了解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才能真正掌握设计实践的方法。(3)访谈社会受众。受众是公共艺术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公共艺术的受众不是针对某个群体,而是开放地面向全部社会公众,社会受众的接纳程度是评价公共艺术的重要指标之一。鼓励学生对公众进行访谈、调查,能够对公共艺术作品的进行公正的价值评判,进而促进自己的设计实践更加贴近科学的目的与标准。
二、回归书本了解中国公共艺术历史知识
在感知了真实的公共艺术之后,我们仍然要加强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学习,这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公共艺术的历史知识,学习理论知识一方面要回归书本,另一方面也要借助网络,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时,分阶段进行特征概括,帮助学生从历史中发现问题、借鉴经验、激发创作灵感。
(一)第一阶段1949—1980
从1949年到1980年这一段漫长的时间内,中国先后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中,大量英雄人物的雕塑出现于公众视野,尤其是毛主席的雕塑更是遍布全国,各类记录革命历史事件、缅怀革命先烈的纪念碑也成为那个时代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于1977年8月1日破土动工、1979年1月8日落成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碑,设计简洁稳重、庄严肃穆,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1)创作题材革命主题先行。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基本都是基于革命主题先行的基础之上,作品以革命主旋律题材居多,整体表现方式较为单一,创作自由度受限。(2)作品雷同情况普遍。思想文化相对封闭,艺术家所需的开放性视野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艺术作品表现形式和风格单一,大量雷同、类似的作品充斥了公共艺术领域。(3)艺术家团队协作氛围浓郁。有不少大型公共艺术作品都需要组织大量艺术家参与完成,如毛主席纪念堂项目就有108位雕塑家参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培养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这对艺术领域的思想交流和共同进步无疑是有利的。
(二)第二阶段1980—1990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公共艺术在这一时期有了很明显的转型,艺术感强、表现形式丰富、思想内涵深刻,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需求。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1)创作题材丰富。反映不同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作品题材大量涌现,其中以表现自由、和平、自然等的题材居多。(2)主体意识增强。公共艺术创作的自由度明显增强,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在作品中表现强烈,并通过作品努力满足社会公众的主体审美需求。
(三)第三阶段1990至今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改革开放日渐深化,公共藝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公共艺术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得到了政府的普遍重视和学术界的深入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1)创作空间自由。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得到全面释放,艺术创作更加个性、自由,公共艺术作品审美情趣多元化、个性化,并深刻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引发公众思考。(2) 公众参与程度增强。公共艺术作品的选择权利赋予了社会公众,利用各种公众参与方式保证公众主体意识得以表达,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才是真正属于社会民众的公共性艺术作品。(3)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公共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等前卫的艺术形式都为现代公共艺术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4)作品娱乐化倾向明显。公共艺术作品的题材更加轻松活泼,公共艺术的观众互动性更强,受众在互动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审美和娱乐快感。
三、设计实践中寻求两大平衡
(1)寻求公共性与艺术性的平衡。公共性与艺术性本就是公共艺术的两个内在属性,公共性决定了公共艺术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社会民众,艺术家的创作必须要超越单纯的个人情感流露而服务社会艺术审美;艺术性又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创作必须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体现出艺术家个人的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在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时,要帮助在公共性与艺术性之间寻求平衡,既能有效服务民众又能展现个人风格。(2)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城市公共艺术是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可以看见大量的当代艺术形式和思想主题,而传统艺术在公共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则是凤毛麟角。城市公共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利用传统艺术形式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也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使命。在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时,要鼓励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中寻找灵感,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在作品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和结合。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国情特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必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促进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徐津(1977~),女,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师,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理论及教学。
参考文献
[1]林保尧.公共艺术的文化观[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