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合》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作了适当的调整,以“我校校运会报名表”为题材展开教学,结合实际,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而在一年级时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础,基于研学后教的理念下,结合我校的教学模式,本节课的设计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辩一辩、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地把讲台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课堂“研学”落到实处!课后,感慨颇多,下面选取几个片断,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激趣导入,据理力辩
【教学片断一】
师:你们喜欢看脑筋急转弯吗?
生:喜欢。
师:(课件出示)一张照片上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这张照片上共有几人?
你是怎样想的,与同桌说说。
生:一共有4人。照片上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2 2=4(人)
师:合理吗?
生:合理。
生:我觉得照片上也有可能只有3人,因为照片上有一个老爸爸,一个中年人和一个小男孩,那年轻人又是老爸爸的儿子……
课室异常安静,部分同学皱上眉头
师:照片上共有3人?我还是不太明白,谁听明白了?
生:他说的意思是有一个中年人,这个中年人既是老人的儿子、又是小男孩的爸爸,就3个人。
生:对,照片上是一个爷爷、一个爸爸和一个男孩,一共就有3人。
师:都听明白了?请看,是这样吗?两个爸爸是指谁?两个儿子是指谁?
生:爷爷是爸爸,爸爸是男孩的爸爸,爸爸是爷爷的儿子,男孩子是爸爸的儿子。
评析: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争论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同时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唤醒探究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爸爸”既是“爸爸”也是“儿子”的重复身份,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片断二】
师:本周五学生将进行校动会,请看我们班报名情况表:(出示下表)
2015学年学校运动会报名表
班级:三年(2)班
师:从运动会报名表中你知道什么信息?
生:参加一分钟跳绳的有6人,参加一分钟踢毽的有5人。
师:能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出示问题)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11人,6 5=11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片刻,有少许声音:不是11人
接着,一人举手:老师,共有9人,不是11人。
争论声起:怎么会是9人,明明5 6=11人。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不是11人吗?
生:因为小蕾和小嘉两样都参加了,应该还要用11-2,所以有9人?
一部分同学表示赞同,但仍然有部分同学还是不解。
评析:以“学校运动会报名情况表”为题材,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也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因此,学生非常愿意加入到这样的课堂中来。在活动中,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在一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辩论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着、聆听着、思考着、辩论着、理解着并整合着。“参加这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也不是教师引导的学生去理解,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争论中话越说越明,理越辩越清。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快乐,也理解得更深刻了。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看出结果,我们请这些运动员都出来,然后数一数。跳绳的站左边,踢毽的站右边……(学生按要求站好)
师:都站好了。(正準备清点人数)
这时候有人叫小蕾同学突然从左边走向右边。
师:小蕾你怎么还没站好?还走来走去?
蕾:我两项都参加,不知站哪合适?
师:是呀,她应该站哪边比较好?
生:小蕾可以两边都站。
(一听全班一阵哄笑)
生:一个人怎能同时两边都站?
教室里炸开了锅:应该站中间。
两个同学都站中间去。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中间表示两项都参加的。
师:对,现在你们确定共有几人吗?
生:(非常肯定地说)9人。
评析: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与其说很多“道理”让学生去体会、去理解,何不让亲身体会?让学生站起来,走出座位,站到相应的位置中去,让全体同学都明确了各运动员的“身份”,兴趣盎然,参与度更高了,既让部分同学验证自己的想法,也让有困难的同学的思维“迎刃而解”,更为下面的环节埋下伏笔。
师:请运动员们都回到座位。看来用这样的统计表来呈现名单很容易出现状况,我们来想想办法,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名单重新进行整理,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更明白……
学生活动:(1)自主整理名单,组内交流:①以学号代替名单进行整理;②能清楚看出哪些同学参加跳绳,哪些同学参加踢毽?③能清楚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9人。(2)展示作品,交流想法。(3)呈现集合图,了解维恩。(4)据图列式,运用集合图:①课件演示各部分,正确表述各部分的意义;②利用数据,列式计算。
评析:“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共同交流、思考,经历了创作韦恩图的过程,得到了成功的体验。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反思
(一)找准起点,灵活处理教材
在找准了学生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寻找到了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再来,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的,我何不加以利用呢?所以我以三2班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报名表为题材,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知不觉地加入到学习中,这样处理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问题确实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最终是为生活服务的。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有效落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当今课堂最热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打破了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的传统模式。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要讨论,要发言,就得动脑筋,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这些课堂模式的改革,限制了老师的“满堂灌”,能够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由“观众”变成“演员”。老师由“演员” 变成“导演”,老师在幕后进行引导,来设置学生进行展示、交流。一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脑筋急转变、自主尝试整理名单,小组交流,再到全班交流,而老师则在学生汇报时进行有效的指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体现到淋漓尽致。对重复部分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让学生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中突破难点,把讲台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是学生“研学”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研学后教”教学理念。
一、激趣导入,据理力辩
【教学片断一】
师:你们喜欢看脑筋急转弯吗?
生:喜欢。
师:(课件出示)一张照片上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这张照片上共有几人?
你是怎样想的,与同桌说说。
生:一共有4人。照片上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2 2=4(人)
师:合理吗?
生:合理。
生:我觉得照片上也有可能只有3人,因为照片上有一个老爸爸,一个中年人和一个小男孩,那年轻人又是老爸爸的儿子……
课室异常安静,部分同学皱上眉头
师:照片上共有3人?我还是不太明白,谁听明白了?
生:他说的意思是有一个中年人,这个中年人既是老人的儿子、又是小男孩的爸爸,就3个人。
生:对,照片上是一个爷爷、一个爸爸和一个男孩,一共就有3人。
师:都听明白了?请看,是这样吗?两个爸爸是指谁?两个儿子是指谁?
生:爷爷是爸爸,爸爸是男孩的爸爸,爸爸是爷爷的儿子,男孩子是爸爸的儿子。
评析: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争论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同时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唤醒探究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爸爸”既是“爸爸”也是“儿子”的重复身份,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片断二】
师:本周五学生将进行校动会,请看我们班报名情况表:(出示下表)
2015学年学校运动会报名表
班级:三年(2)班
师:从运动会报名表中你知道什么信息?
生:参加一分钟跳绳的有6人,参加一分钟踢毽的有5人。
师:能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出示问题)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11人,6 5=11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片刻,有少许声音:不是11人
接着,一人举手:老师,共有9人,不是11人。
争论声起:怎么会是9人,明明5 6=11人。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不是11人吗?
生:因为小蕾和小嘉两样都参加了,应该还要用11-2,所以有9人?
一部分同学表示赞同,但仍然有部分同学还是不解。
评析:以“学校运动会报名情况表”为题材,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也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因此,学生非常愿意加入到这样的课堂中来。在活动中,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在一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辩论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着、聆听着、思考着、辩论着、理解着并整合着。“参加这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也不是教师引导的学生去理解,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争论中话越说越明,理越辩越清。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快乐,也理解得更深刻了。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看出结果,我们请这些运动员都出来,然后数一数。跳绳的站左边,踢毽的站右边……(学生按要求站好)
师:都站好了。(正準备清点人数)
这时候有人叫小蕾同学突然从左边走向右边。
师:小蕾你怎么还没站好?还走来走去?
蕾:我两项都参加,不知站哪合适?
师:是呀,她应该站哪边比较好?
生:小蕾可以两边都站。
(一听全班一阵哄笑)
生:一个人怎能同时两边都站?
教室里炸开了锅:应该站中间。
两个同学都站中间去。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中间表示两项都参加的。
师:对,现在你们确定共有几人吗?
生:(非常肯定地说)9人。
评析: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与其说很多“道理”让学生去体会、去理解,何不让亲身体会?让学生站起来,走出座位,站到相应的位置中去,让全体同学都明确了各运动员的“身份”,兴趣盎然,参与度更高了,既让部分同学验证自己的想法,也让有困难的同学的思维“迎刃而解”,更为下面的环节埋下伏笔。
师:请运动员们都回到座位。看来用这样的统计表来呈现名单很容易出现状况,我们来想想办法,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名单重新进行整理,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更明白……
学生活动:(1)自主整理名单,组内交流:①以学号代替名单进行整理;②能清楚看出哪些同学参加跳绳,哪些同学参加踢毽?③能清楚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9人。(2)展示作品,交流想法。(3)呈现集合图,了解维恩。(4)据图列式,运用集合图:①课件演示各部分,正确表述各部分的意义;②利用数据,列式计算。
评析:“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共同交流、思考,经历了创作韦恩图的过程,得到了成功的体验。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反思
(一)找准起点,灵活处理教材
在找准了学生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寻找到了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再来,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的,我何不加以利用呢?所以我以三2班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报名表为题材,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知不觉地加入到学习中,这样处理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问题确实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最终是为生活服务的。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有效落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当今课堂最热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打破了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的传统模式。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要讨论,要发言,就得动脑筋,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这些课堂模式的改革,限制了老师的“满堂灌”,能够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由“观众”变成“演员”。老师由“演员” 变成“导演”,老师在幕后进行引导,来设置学生进行展示、交流。一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脑筋急转变、自主尝试整理名单,小组交流,再到全班交流,而老师则在学生汇报时进行有效的指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体现到淋漓尽致。对重复部分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让学生站一站、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中突破难点,把讲台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是学生“研学”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研学后教”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