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中审辩思维的必要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soul8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立场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考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就高中语文而言,核心素养的权威表达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极其密切,相辅相成。因此,在高中议论文的写作中,要全程关注语言、思维的积累和训练,加强审辩思维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任务型写作实践,强调不仅要关注写什么内容,更要关注怎么写。笔者就如何在写作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写作的审辩思维能力,进行一些探讨。
  一、审辩思维能力的探究
  审辩思维是critical thinking的汉语翻译,现代汉语中也有翻译成“明辨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审辩思维是一种用来判断现有命题是否为真的方式,是一种通过理性的思辨使现有命题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审辩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中西方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和价值取向。在写作当中具体指的是对论题进行澄清、分析、评价和进行论证的能力。不同读者对材料的解读,观点、立意具有多向性、不确定性,而不同的立意之间可能都有其合理性。矛盾当中对立的双方,也可能都各有利弊。这时就更需要运用审辩式思维更加客观、全面、合理、发展地看待问题。写作的过程中最忌一意孤行、强词夺理、简单粗暴的论证,这种论证企图用偏执的观点来使人信服。
  二、学生在任务型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空间较为狭小,他们大多数时间过着家庭——学校——家庭重复往返式的单调生活,而且很多学生周末也有相应的课业安排。生活阅历的限制、分析能力水平的制约,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写作中的思维定势,作文中常常立意庸常甚至出现大面积的雷同;写作就像在砌墙搭积木,仅作简单重复的论述,且分析得相对肤浅,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忽视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教育,缺乏时代性和感染力,缺少怀疑审辩的精神。因此要引导学生回归到真实的交际中,学会尊重他论,进行更为文明交流。要“引导学生由封闭性说理或强说强辨走向公众说理与公共文明”。而当下学生们的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审辩思维的能力都是比较欠缺的,因此,无论是学生个人的学习需要还是新高考大背景的要求,审辩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必须的。
  三、在高考作文命题考查中看审辩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的高考作文材料,已经逐渐从封闭性的主题立意向二元对立模式或向多元有序转化。通过下列表格就能明显看出此特点。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几年高考作文题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思想更加活跃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关系的对立统一,思维自由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运用审辩思维更加客观、全面、合理地进行论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2017年全国一卷当中的12个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带有着满满的思维考查指向,按照写作要求“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充分地尊重考生的个人自我意愿,如此设计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试题本身提供关键词不但有正面的,而且有负面的。这也就为学生在写作时能够从对立矛盾的关键词中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创造了足够的条件,以审辩的眼光区直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视社会、文化前进中存在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这样的立意才全面,逻辑性也会显得更加严谨,论证更加合情合理。
  高考作文的考查已经不再是完篇、论证结构完整、分析说理具体的纯粹而简单的要求,一篇好的文章更应该有着反思辩驳的深入。就目前来说,国内外比较认同的一种论证结构是:对问题进行解释→陈述对问题的立场→对所持的立場进行合情合理论证→对可预见的质疑进行反驳→问题的解决。“对所持的立场进行合情合理论证”以及“对可预见的质疑进行反驳”的过程就需要运用审辩思维能力来进行理性思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理性自省的生活态度,对事物逻辑审慎的分析能力,以及准确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抑或是当前语文教育语境来看,教学过程中关注语言、思维的积累和训练,加强审辩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和深入分析事物内部的二元甚至是多元关系,无论是事物所包含的主观与客观、对立与统一、个性与共性、内容与形式、内因与外因、抽象与具体、硬件与软件、破旧与立新等,其都与审辩思维有关。我们不能再用上个世纪的“真理——谬论”的非审辩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在作文写作中进行武断的、强词夺理的论证。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主动积极地倡导研究性的学习,着力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以一种“谨慎、开放、公正、求实”的态度在高考作文的写作中呈现出一个“质疑、反思、求证、调整”的过程,让文章更具有“合理、严密、深刻、全面”的品质。
  ★作者通联:福建泉州现代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CK同工酶亚型在AMI胸痛发作后24 h内的变化规律,为AMI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EP全自动高压电泳仪检测AMI胸痛发作后不同时间以及对照组的CK-MM1、CK-MM2、
国内外相继有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的报道,尤其是SARS期间SARS病毒感染实验工作人员的教训,作为医学检验人员长期接触具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尿液、痰、体液等各种未知标本,它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载体,教材里每一板块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每一篇目都是作者思想与艺术的结晶。因此,教材是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心灵碰撞的纽带。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是这种心灵碰撞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  怎样研读教材,对于初为人师的来说,很多教师的做法是,细读一二遍课文,然后结合教师用书,分享名家、大师的解析。再借鉴名优教案,教学设计,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有经验的部分教师,凭着对
目的检测孕产妇、新生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1ike growth factor-Ⅰ,IGF-1),探讨小于胎龄儿及宫内发育迟缓儿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GF-1.比较小于
目的探讨靶向survivin基因阻断后mRNA表达量的变化,以及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siRNA真核表达载体Pgenesil/sur;通过脂质体转染腺样囊性癌(sali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