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心理疾病患者的药物滥用现状与对策分析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e87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社区老年心理疾病患者的药物滥用现状与对策。方法:选取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的38位老年非住院心理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滥用药物史为补益药或非处方药、抗感染药、止痛药、催眠药或阿片类。结果:滥用补益药、非处方药患者在治疗14天左右不再服用此类药物;滥用抗感染药、止痛药、感冒药患者在治疗3个月左右停用。滥用催眠药物患者在治疗后4个月左右停用。结论:社区老年心理疾病患者的药物滥用情况较为常见,根据药物滥用情况作出分级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用药情况及心理症状。
  【关键词】 心理疾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催眠药
  【中图分类号】 R3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392-01
  我国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发病率逐渐提升,老年人在患有心理疾病后通常认为是其他疾病,不遵医嘱滥用药物治疗的现象时有发生[1]。文中对社区老年心理疾病患者的药物滥用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间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的38位老年非住院心理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60~89岁,平均年龄(60.52±8.85)岁,男性为16例,女性为22例。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为:(1)至少有一种药物滥用史;(2)使用某种精神活性药物至少6个月以上;(3)患者未听从医嘱,随意使用某种药物6个月以上;(4)用药后出现心理及生理症状或行为改变;(5)用药后发生中毒、依赖综合症、戒断综合症或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加重;(6)社会功能受损患者。
  1.2 方法
  根据患者滥用药物种类及心理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治疗前向患者或家属了解患者病情,并解释心理疾病和药物滥用的定义,说明心理疾病的治疗重要性和药物的有效性。同时为患者做基础治疗,并向患者或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1.2.1 滥用补益药或非处方药等
  对轻度心理疾病患者做基础治疗,不适用抗心理疾病药物,对药物依赖严重患者或心理疾病严重患者停用所有药物,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药物无效,换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次1片,1天1次;对滥用注射药物患者,需要对患者或家属积极宣传健康教育,同时停止注射,给予阿普唑仑,口服每日0.4mg,每天2次,睡前给予0.8mg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口服,1次1片,1天1次。
  1.2.2 滥用抗感染药、止痛药等
  患者的身体不良反应容易让患者产生有炎症或感冒的想法,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没有炎症或感冒,停用药物,对于轻度心理疾病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口服,1次1片,1天2次,患者病情严重可给予阿普唑仑口服,0.4mg,1天2次。通常患者停用消炎或感冒药后,1周之内会感觉不适,所以需要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和其家属沟通,劝导患者坚持服药,避免再次滥服抗感染药物或感冒药等。
  1.2.3 滥用催眠药或阿片类药物
  催眠药物虽然副作用不明显,但是容易产生耐受性,患者容易大剂量服用该药。所以应该尽早停用此药,给予短效的阿普唑仑,用量及用法同上,同时向患者普及睡眠知识,白天不午睡、晚上不过早上床、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等。
  1.3 疗效判定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心理疾病分级:评分为15~20分为轻度焦虑,21~25分为中度焦虑,>25分为重度焦虑;评分为17~20分为轻度心理疾病;21~24为中度心理疾病;>24分为重度心理疾病[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药物滥用情况分析
  38例患者中补益药、非处方药滥用率为65.78%,抗感染药、感冒药滥用率为52.63%,止痛药滥用率为63.15%,催眠药等药物滥用率为26.31%,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滥用药物现状
  2.2 治疗结果观察
  滥用药物为补益药、非处方药的25例患者在治疗14天左右不再服用此类药物,滥用药物为抗感染药、止痛药、感冒药患者在治疗20天左右戒除药瘾,治疗3个月左右停用。滥用药物为催眠药物患者在治疗35天左右戒除药瘾,在治疗后4个月左右停用。
  3 讨论
  社区老年心理疾病患者的药物滥用十分常见,多数人认为药物滥用导致的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但是通常药物中有精神活性药物、毒品、酒精等才会使患者用药上瘾。社区心理疾病患者在没有医生的临床治疗下,通常会自我感觉身体不舒服便会自行服药[3]。本次研究中的38例老年患者均有药物滥用史,在分析滥用原因和副作用后,对治疗结果进行了汇总。本次研究的数据显示,滥用补益药或非处方药物患者基本没有上瘾情况,在用药2周左右可不再服用此药;滥用药物为抗感染药、止痛药或感冒药患者在治疗20天左右戒除药瘾,但是在停药3个月后方可彻底停药,这是由于此类药物中有精神兴奋成分和抑制疼痛作用,并且为短期药物,患者对此类药物瘾性较大;服用催眠药物患者通常耐药性较强,治疗4个月左右方能停用此药。
  我国老年人心肌疾病发病率正在逐渐增加,而其他慢性病,例如心肺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也都有明显上升趋势,这些老年患者大部分都曾或多或少的患过心理疾病,包括焦虑、抑郁、心情烦躁等等。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也无法保证,所以在理解心理疾病时也没有明确的定义,自认为身体不适便会自行选择药物,而药物的滥用又会加重患者的心理疾病等,产生不良情绪。本次研究中选用的抗心理疾病药物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该药物能够改善药物滥用导致患者的心理疾病问题,并且该药的不良反应少,临床中已经大量推广应用。
  另外,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只依靠药物治疗还不够,还需要之医生详细、专业、完整的为患者讲述患者病情、严重性、治疗效果及药物作用等等,需要治疗人员或护理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并且学会与患者沟通,特别是有不良情绪在内的老年患者,沟通时需要讲求方法,待建立感情后在進行病情的讲解,并且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其目的在于尽早让患者戒掉药瘾,正常治疗疾病,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态度,这才是治疗患者心理疾病的最佳方法。
  通过本次研究来看,社区老年心理疾病患者的药物滥用情况十分普遍,社区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患者家属的帮助下,进行及时治疗,避免患者滥用药物。
  参考文献
  [1]钟宝亮,李鸿杰,朱军红,等.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患者抑郁、焦虑和失眠的检出率、共病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0,05:371-375.
  [2]范祚君.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碍、药物滥用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01:15-17.
  [3]刘修军,钟宝亮,朱军红.吸烟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患者的烟草使用行为与抑郁、焦虑症状和睡眠质量的关系[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3,01:17-22.
其他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的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我国的事业单位迎来了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要求建立“政事分开、产权明晰、责任明确、多元约束、科学管理”的现代
【摘 要】 目的:就益肺止血汤对肺结核咯血进行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入院的肺结核咯血患者90例,以每组45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以常规的西药治疗方式对肺结核咯血进行施治,观察组则在对照组采取的治疗方案之中另外加入益肺止血汤介入治疗。通过统计和对比两组病例的治疗情况和效果评价该治疗方式于临床上的治疗效果。结果:统计后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p6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及意义。方法8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糖尿病缺血-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SCD)是由于维生素B12吸收或代谢障碍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最常累及颈胸段脊髓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日前在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表示,随着新时期农村形势的发展,现行土地承包制已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把土地等生产要素分散在一家一户,制约了土地规模经营
<正>~~
期刊
“求之于势”的战略高歌当发明创造热潮汹涌,科技淘金成为时尚的时候,未来的发明家将如何思考和决策?“求之于势”,可说是你在创新竞争中虎踞龙盘、稳操胜券的首选一计。《孙子兵
【摘 要】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我们选择我院妇科于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77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2月开始,注重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加用中医疗法以扶正固本。我们将单纯运用传统西医化疗的3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在西医化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的45例乳腺癌作为实验组。对比观察两组
<正> 测绘学是测量学和地图学的总称。它是研究陆地、海洋、空间测量和编、绘制地图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是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测绘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早在4000多年前,
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06(TISC2006)将于2006年6月16-1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国际华人脑血管病联盟、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