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演绎走向自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j_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本剧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重要手段。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利用角色对话深入解读课文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受能力,有效达成阅读教学任务。
  [关键词]课本剧;演绎;自我;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1-0063-01
  课本剧是将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以独特的戏剧语言代替丰富的文字语言,以演戏的形式概括文章主题的一种教学手段。小学生表现欲极强,想象力丰富,如果把课文中枯燥乏味的知识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演出来,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他们在演绎中放飞自我。
  一、自编,激活学生课本剧表达情结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对于一些教材规定的或明显有编演价值且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要鼓励学生进行课本剧自编活动,以激活他们的表达情结。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陶罐与铁罐》一课,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续编故事。在续编的故事里,有的学生选择让铁罐复活,并且诚心诚意的对陶罐道歉,有的学生则写了陶罐去博物馆后发生的一连串有意思的小故事,有的学生写了陶罐后来也变得不可一世,最终粉身碎骨……之后,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根据续编的内容,将文本改编成课本剧。教师让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剧本,并为学生投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剧本,让他们先观摩学习、总结经验,再编写。学生编写课本剧的时候,教师走下讲台,四处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进程,对于格式错误、语法错误、观念错误等不足及时给予指正。同时,教师也引导学生不要囿于思维定式,鼓励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
  课本剧的题材来源于教材,但绝不是教材的翻板,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教师要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要求,让小组分工合作,积极筹划,以激活学生的创编情绪。
  二、自导,调动学生课本剧构建思维
  课本剧编演是一项创新性与挑战性并存的实践性活动,是以课文为载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个体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媒介。教师要让小组成员展开民主讨论,对剧本的构思、角色的分配等充分发表意见,组织学生进行总体规划,形成课本剧构建思维。
  以《晏子使楚》为例,教师先播放《晏子使楚》的影视剧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揣摩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在观看完后,教师再为学生投放导演剧本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等相关资料,让学生认真观看,做好记录。随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学生担任总策划人,直接对教师负责,对学生统筹管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各组成员纷纷建言献策,总策划人负责起草文案,记录下同学的建议。最后,教师让小组上交各自的导演策划书,教师亲自审定,进行最后把关。教师发现,学生们有不少好的想法,如有的学生提议用自制的红旗分别写上“齐”“楚”二字作为道具,用几张桌子搭建成“城门”,用课本垒成“狗洞”,并征得家长的同意,租赁古装等。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拓宽思路,共同进步。教师对学生一些好的创意,及时给予了肯定和赞赏,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三、自演,历练学生课本剧展示能力
  在课本剧编演模式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积极介入,但是不能剥夺学生自我创作的权利,而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及发展条件,引导学生自演课本剧,历练学生展示课本剧的能力。
  以《将相和》片段《完璧归赵》为例,教师在教室里贴满了壁纸,为学生营造出表演古装历史剧的氛围。在正式开演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布置讲台,帮助学生化妆,并组成助威团,给表演的学生加油打气。教师还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模仿电视节目中大赛的形式,邀请几位教师担任评委进行现场打分,并设置了最佳剧本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等奖项。学生表现得都很不错,比如:“蔺相如”一行人来到秦宫, “秦王”很随意地坐在“龙椅”上,而秦朝官员们也一个个有样学样,站没站相,将秦国的虚伪、傲慢表现了出来;“蔺相如”与“秦王”交谈时大义凛然,瞪大眼睛,神情凝重……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对感情的拿捏十分到位,超出了教师的意料。
  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阅读、写作、表演水平等均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既尝到了编演课本剧的甜头,也调动了自身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
  课本剧创编为语文素质教育推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引进了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打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沉闷乏味的现状,不仅使语文课堂更加新颖别致,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学习,爱上了课本剧表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責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要]“同课异构”是以教师发展为着眼点,以课题研究为着力点,以教学案例为着手点,以课程的教学为理论支撑点的教研教学活动,它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特别是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直接快速的推动作用。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忆读书》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参加同课异构活动的思考。  [关键词]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主体;生成;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小学文言文教什么?怎样教?教师可以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与文本相关联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口,设计趣聊、趣读、趣解、趣讲四个板块,让学生趣味盎然地学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目标;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8-0078-02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
[摘 要]识字作文是实践性作文的一种。写好识字作文,要注意写作素材的收集,教给学生观察、阅读的方法;要注意写作素材的组织,教给学生写好一件事和简单说明的方法。教师还要保持学生写好识字作文的兴趣,要关注写作评价、正面评价,鼓励学生的同时也吸引家长。  [关键词]识字作文 实践性 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72  三年
[摘 要]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教学这一单元,教师要在精准解读每个板块的基础上,紧紧聚焦“围绕中心意思写”这一习作任务,指导学生展开读写训练。在课堂上,教师要从铺垫性训练、靶心性训练、补偿性训练和提升性训练四个维度,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整合写作资源,搭建适合的写作支架,让学生展开多元的写作活动。这样,能培养学生运用写作知识的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
[摘 要]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围绕统编教材的使用,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作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昭示了习作教学的发展与趋势。新教材背景下的习作教学,要整合优化运用教材元素,要注重学生言语表达冲动的激发,要重视学习支架的设计,要进一步明确小学习作教学就是作文启蒙教育,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习作教学;统编教材;言语表达;学习支架  [中图分类号
[摘要]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需要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统整于同一节奏,让师生的思维依循着作者创作的思路,逐步向文本的内核迈进。以《黄河的主人》教学为例,提出要品析语言,联想补充,再现艄公形象;感知形式,拓展补充,还原艄公形象;感知细节,对比联系,凸显人物形象;深入核心,体悟洞察,植入人物形象,从而促进学路与文路有机交融。  [关键
[摘 要]习作评改不能空讲学生习作的问题与写作的方法,要用具体的学生的习作例子来评改,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以五年级下册第七组单元作后评改课《记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为例,探析基于前置性习作的分类评改教学方法。并提出学会纠错,舍得删减,懂得增添等操作性、针对性强的评改策略。  [关键词]習作评改;学生习作;分类评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 要]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特征,在各种表达维度中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只有真正从文体特征出发展开教学,才能窥探文本内在的表达密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在《最后的姿势》的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进行同质对比,深入感知通讯独特的结构设置;进行异质类比,深入辨析通讯独特的环境描写;进行内部自比,深入开掘通讯独特的对话设计。  [关键词]通讯报道;文体;同质对比;异质类比;内部自比  [中图分
[摘 要]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简单浅近的小古文。这一类小古文虽然难度不大,但由于很多语法规范和语言习惯与当下有着较大的差异,加之小古文言简意赅,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就可以借助想象的跳板,帮助学生逐步向着小古文的深处迈进。  [关键词]揭示内容;讲述故事;拓展延伸;想象跳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要]对话活动的目的是实现交流、分享、评价、接纳,进而促进对文本的学习走向深入,促进听、说、读、写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提升。阅读课堂教学应追求有效的开场与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追求有效的引导与点拔,引领思维走向深入;追求有效的交流与评价,为学习注入动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入;导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