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想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成长经历、所取得的成绩。我的最大体会是:机会总是眷顾有所准备的人,成功永远青睐勤奋工作的人!
一、默默耕耘的十年
1996年大学毕业后,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职业教育的兴趣,作为工科学校毕业的一名非师范生,我选择了做一名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
回想前十年自己的成长过程,我想大致可以理解为:过三关。一是课堂关、二是班主任关、三是专业关。
1996年我进入常熟工业职中任教,学校安排我担任《电子线路》和《电力拖动》课程的教学任务。对我来说,由于自己是工科专业,没有担任见习教师的经历,当时压力很大,课程内容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怎么教,教什么?我至今记忆犹新,头一个月走上三尺讲坛,自己的窘态和不自然,“挑剔”的学生和我的直接“对话”。这样的经历让我明白,我其实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名好教师,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远,我的指导老师包晓群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信心,让我不断提高。
十年间,我主要担任电子、机电类专业教学,所担任的对口单招的电工基础、电力拖动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在所有有统计的市级统考中,成绩均名列同类别班级第一名。其中缪仲威同学2004年考取东南大学。我所担任过班主任和任课的班级(04对口单招15班)在2007年对口单招考试中有16人达到本科线。
1997年,我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经历。使我的教师经历更加完整。作为一名新班主任。金荣生、徐静芳等老教师给予我很多的关爱和关心。他们对于一个年轻人的呵护,对于一名年轻教师的无私帮助让我在一种温馨、宽容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逐渐成熟。
和金泳成老校长的交流。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在职业学校,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专业教师,不仅仅要上好课。当好班主任。还要对自己的本专业有深入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较强的动手能力。在他的影响下,我除了钻研教学之外,始终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始终关注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设备,不断学习,虚心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身技能,先后取得车工初级、加工中心中级证书,并积极向学校主动申请,参加维修电工技师培训,并顺利取得证书。通过几次参加“四新”培训。在当时。确实帮我打开了眼界,让我豁然开朗。感受到了自身的差距,催我奋进。
2005年成立职教中心之后,我本人除正常担任对口单招班课程外,还担任高职、中专机电的气动技术、MPS、维修电工实训等课程的教学,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新的教学模式,我和周万民同志一起,编写《自动化生产教学系统》、《气动技术》等校本教材;和金泳成、周万民、徐建军三位同志一起,研制开发了“四自由度气动机械手”项目。获得高度肯定。
二、在管理中成长
2006年以来,我先后担任机电工程系实训科长、副主任,分管系部的实训工作;2010年上半年,主持机电系日常工作。2010年下半年开始,全面负责机电系工作。
2006年,对于我来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八月,学校任命我担任机电系新成立的实训科科长,学校希望通过设立这一新的机构,来试点、强化系部的技能教学。刚接受任命,我就赴新加坡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培训。9月底,我从新加坡回国,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我却经受了人生第一次大的考验,才回国没几天,对新的工作还没有很好地熟悉,此时我的父亲和儿子几乎同时生病住院。一边是为人子、一边是为人父,我承受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压力和痛苦,在担心和祈祷中度日如年。往事虽然不堪回首,但经历却给予我一颗坚强的心。
几年来。作为系部干部,我深度参与了系部的每一项专业建设和创建活动。在省示范专业——机电专业、省级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省课程改革实验点——数控专业的建设中,在省四星级职业学校的成功创建中,我始终身先士卒、严格要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记得2009年的11月底,当时同时有两项评估,一项是苏州市精品课程验收、一项是汽修实训基地省级视导,前后间隔不超过一周,这两项评估具体都由我负责把关。为此系部专门成立了两个创建指挥部,两个创建团队。作为两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我带领两支队伍,两头兼顾、明确任务、落实到人、掌控进度、材料把关等等。连续奋战了两个多星期。每天都加班到晚上近十点才回家。虽然很艰苦,任务很重,但是,在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的工作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工作的充实,体会到自己能够为学校做点实事的愉悦。
值得欣慰的是,作为一名具体负责实训工作的系部一线干部,我和同事们的辛勤耕耘得到了回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数控实训基地和数控专业在苏州市乃至江苏省,都享有一定的声誉。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和技能型人才,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在近年来教育厅组织的省技能大赛中,师生共获得11金、11银、10铜的优异成绩;在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江苏区选拔赛中,先后获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各1个,第五名2个,学校和校办厂2次双获省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在全国大赛中,获得第三名,并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优秀选手选送单位等荣誉称号;在省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等荣誉。
我所带领的教师团队,四年间,先后涌现了全国技术能手1名、江苏省技术能手5名、通过大赛直接晋升高级技师4名。数控实训团队在2010年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的荣誉。
学校对于我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年9月,学校任命我担任机电系主任、书记,管理一个拥有1800多名学生和i00多名教师的大系,我感觉担子更重了,责任也更重了。我清楚地认识到,虽然以往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新的岗位,新的变化,需要我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视野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需要我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形成新的思路,去不断开拓创新;需要我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带领大家,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优秀学生。
三、探索校企一体化
2006年至今,我还担任了常熟市液压工具厂厂长,探索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对于学校的任命,可以说事先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学校的思路很明确,校办厂要紧紧围绕学校“质量立校、全面创优;科研兴校,全员创新;人才强校,全程创业”的指导思想。大力加强“三创”教育,坚持“以生为本”,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原则;对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探索。充分利用这块牌子,结合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新路子。
几年来。我们建章立制、稳定人员、形成机制、拓展业务。我们经历了2008年9月袭来的金融危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业务一度大幅度萎缩:我们也经受了传统思维的不解和怀疑。但我和同事们坚持了下来,并始终坚 信,只要付出、只要坚持,我们一定会做好。事实上,经过几年的发展l我们一年一个台阶,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上升。
每年,我们把部分优秀的学生留在校办厂,平时吸收大量在校学生积极参与生产。我们聘请老师傅对生产进行质量监控和把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教活动,担任技术顾问。通过产教结合,锤炼师生技能,达到“以产促教、以产促学”的目的。在校办厂实习的学生,成为技能竞赛的主力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校办厂走出去的毕业生,很多一到企业就成为技术骨干。月薪可以达到5千元。甚至更多,有的一进企业就享受技师待遇、获得股份,成为企业争相聘请的“抢手货”。
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同时。校办厂还全力做好实训基地的后勤保障工作,承担系部包括正常教学、竞赛训练、承办赛点、单招训练等涉及的备料任务,任务非常繁重,即使加班加点,也做到全力配合;同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承担了整个实训基地的维修任务。
目前,液压工具厂拥有多名教师技术顾问、员工12名(3名老师傅、9名优秀毕业生)、20名顶岗实习的学生、50多名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在校生。
校办厂先后被评为常熟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苏州市企业技术中心,得到了企业和职业院校同行的高度肯定。
四、几点感悟
十几年的辛勤和汗水,我付出了不少,但我同样收获了很多,让我有很多感悟。
1 机会给予有所准备的人
由于我平时的努力和积累。即使在职业教育最低谷的时候,我也没有灰心丧气,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专业,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使我在机电专业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见解,得到了同行和领导的认可。在学校建设之初、用人之际,我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2 思路决定出路
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把握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只有把握大局和方向,个人才能顺势而为,有所作为。
在新学校建设过程中以及运行之初,当时不少同志处于观望、质疑状态,抱怨因为学校从城区搬到了郊区所带来的种种不便,甚至悲观地怀疑新学校的未来。但在当时,我清楚地认识到:政府投下了巨额的资金,作为一所全新的职业学校,政府必定会高度重视学校的发展,对学校的要求也更高了,而学校要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人才涌现出来,对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坚信只要自己不断学习,努力提升,就一定会有发展。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始终坚信,脱离了生产实践的职业教育,必定是无根之草,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在经营校办厂的过程中,尽管顶着外界的压力和怀疑,但我相信,只要有领导的支持,只要始终坚持“产教结合、以产促教”,那我就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给予我信心和力量。
3 合作和双赢
在和企业的生产合作中,我始终坚持合作和双赢的观点。首先必须让企业赢,只有企业赢了,它才有积极性,才愿意和我们合作,我们才有机会。
同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管是同事之间,还是和学生的相处当中,何尝不是这样一种理念。因为合作,我们达成共识,形成团队,共同进步,更大地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发展,实现了共赢。
4 态度决定一切
因为我认真的工作态度,领导对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因为我真诚的待人态度,在和同事们一起工作、合作交流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彼此的信任,为我走上管理岗位、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几年来,在集体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更看成是;学校的发展给予了我机会,组织的看重给予了我平台,团队的荣誉烘托了我成长。
职业教育任重道远、职业教育大有作为,让我和所有从事职业教育的同事们,一起努力,共同创造更美好的职教未来!
一、默默耕耘的十年
1996年大学毕业后,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职业教育的兴趣,作为工科学校毕业的一名非师范生,我选择了做一名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
回想前十年自己的成长过程,我想大致可以理解为:过三关。一是课堂关、二是班主任关、三是专业关。
1996年我进入常熟工业职中任教,学校安排我担任《电子线路》和《电力拖动》课程的教学任务。对我来说,由于自己是工科专业,没有担任见习教师的经历,当时压力很大,课程内容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怎么教,教什么?我至今记忆犹新,头一个月走上三尺讲坛,自己的窘态和不自然,“挑剔”的学生和我的直接“对话”。这样的经历让我明白,我其实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名好教师,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远,我的指导老师包晓群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信心,让我不断提高。
十年间,我主要担任电子、机电类专业教学,所担任的对口单招的电工基础、电力拖动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在所有有统计的市级统考中,成绩均名列同类别班级第一名。其中缪仲威同学2004年考取东南大学。我所担任过班主任和任课的班级(04对口单招15班)在2007年对口单招考试中有16人达到本科线。
1997年,我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经历。使我的教师经历更加完整。作为一名新班主任。金荣生、徐静芳等老教师给予我很多的关爱和关心。他们对于一个年轻人的呵护,对于一名年轻教师的无私帮助让我在一种温馨、宽容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逐渐成熟。
和金泳成老校长的交流。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在职业学校,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专业教师,不仅仅要上好课。当好班主任。还要对自己的本专业有深入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较强的动手能力。在他的影响下,我除了钻研教学之外,始终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始终关注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设备,不断学习,虚心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身技能,先后取得车工初级、加工中心中级证书,并积极向学校主动申请,参加维修电工技师培训,并顺利取得证书。通过几次参加“四新”培训。在当时。确实帮我打开了眼界,让我豁然开朗。感受到了自身的差距,催我奋进。
2005年成立职教中心之后,我本人除正常担任对口单招班课程外,还担任高职、中专机电的气动技术、MPS、维修电工实训等课程的教学,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新的教学模式,我和周万民同志一起,编写《自动化生产教学系统》、《气动技术》等校本教材;和金泳成、周万民、徐建军三位同志一起,研制开发了“四自由度气动机械手”项目。获得高度肯定。
二、在管理中成长
2006年以来,我先后担任机电工程系实训科长、副主任,分管系部的实训工作;2010年上半年,主持机电系日常工作。2010年下半年开始,全面负责机电系工作。
2006年,对于我来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八月,学校任命我担任机电系新成立的实训科科长,学校希望通过设立这一新的机构,来试点、强化系部的技能教学。刚接受任命,我就赴新加坡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培训。9月底,我从新加坡回国,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我却经受了人生第一次大的考验,才回国没几天,对新的工作还没有很好地熟悉,此时我的父亲和儿子几乎同时生病住院。一边是为人子、一边是为人父,我承受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压力和痛苦,在担心和祈祷中度日如年。往事虽然不堪回首,但经历却给予我一颗坚强的心。
几年来。作为系部干部,我深度参与了系部的每一项专业建设和创建活动。在省示范专业——机电专业、省级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省课程改革实验点——数控专业的建设中,在省四星级职业学校的成功创建中,我始终身先士卒、严格要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记得2009年的11月底,当时同时有两项评估,一项是苏州市精品课程验收、一项是汽修实训基地省级视导,前后间隔不超过一周,这两项评估具体都由我负责把关。为此系部专门成立了两个创建指挥部,两个创建团队。作为两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我带领两支队伍,两头兼顾、明确任务、落实到人、掌控进度、材料把关等等。连续奋战了两个多星期。每天都加班到晚上近十点才回家。虽然很艰苦,任务很重,但是,在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的工作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工作的充实,体会到自己能够为学校做点实事的愉悦。
值得欣慰的是,作为一名具体负责实训工作的系部一线干部,我和同事们的辛勤耕耘得到了回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数控实训基地和数控专业在苏州市乃至江苏省,都享有一定的声誉。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和技能型人才,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在近年来教育厅组织的省技能大赛中,师生共获得11金、11银、10铜的优异成绩;在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江苏区选拔赛中,先后获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各1个,第五名2个,学校和校办厂2次双获省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在全国大赛中,获得第三名,并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优秀选手选送单位等荣誉称号;在省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等荣誉。
我所带领的教师团队,四年间,先后涌现了全国技术能手1名、江苏省技术能手5名、通过大赛直接晋升高级技师4名。数控实训团队在2010年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的荣誉。
学校对于我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年9月,学校任命我担任机电系主任、书记,管理一个拥有1800多名学生和i00多名教师的大系,我感觉担子更重了,责任也更重了。我清楚地认识到,虽然以往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新的岗位,新的变化,需要我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视野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需要我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形成新的思路,去不断开拓创新;需要我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带领大家,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优秀学生。
三、探索校企一体化
2006年至今,我还担任了常熟市液压工具厂厂长,探索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对于学校的任命,可以说事先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学校的思路很明确,校办厂要紧紧围绕学校“质量立校、全面创优;科研兴校,全员创新;人才强校,全程创业”的指导思想。大力加强“三创”教育,坚持“以生为本”,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原则;对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探索。充分利用这块牌子,结合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新路子。
几年来。我们建章立制、稳定人员、形成机制、拓展业务。我们经历了2008年9月袭来的金融危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业务一度大幅度萎缩:我们也经受了传统思维的不解和怀疑。但我和同事们坚持了下来,并始终坚 信,只要付出、只要坚持,我们一定会做好。事实上,经过几年的发展l我们一年一个台阶,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上升。
每年,我们把部分优秀的学生留在校办厂,平时吸收大量在校学生积极参与生产。我们聘请老师傅对生产进行质量监控和把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教活动,担任技术顾问。通过产教结合,锤炼师生技能,达到“以产促教、以产促学”的目的。在校办厂实习的学生,成为技能竞赛的主力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校办厂走出去的毕业生,很多一到企业就成为技术骨干。月薪可以达到5千元。甚至更多,有的一进企业就享受技师待遇、获得股份,成为企业争相聘请的“抢手货”。
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同时。校办厂还全力做好实训基地的后勤保障工作,承担系部包括正常教学、竞赛训练、承办赛点、单招训练等涉及的备料任务,任务非常繁重,即使加班加点,也做到全力配合;同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承担了整个实训基地的维修任务。
目前,液压工具厂拥有多名教师技术顾问、员工12名(3名老师傅、9名优秀毕业生)、20名顶岗实习的学生、50多名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在校生。
校办厂先后被评为常熟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苏州市企业技术中心,得到了企业和职业院校同行的高度肯定。
四、几点感悟
十几年的辛勤和汗水,我付出了不少,但我同样收获了很多,让我有很多感悟。
1 机会给予有所准备的人
由于我平时的努力和积累。即使在职业教育最低谷的时候,我也没有灰心丧气,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专业,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使我在机电专业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见解,得到了同行和领导的认可。在学校建设之初、用人之际,我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2 思路决定出路
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把握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只有把握大局和方向,个人才能顺势而为,有所作为。
在新学校建设过程中以及运行之初,当时不少同志处于观望、质疑状态,抱怨因为学校从城区搬到了郊区所带来的种种不便,甚至悲观地怀疑新学校的未来。但在当时,我清楚地认识到:政府投下了巨额的资金,作为一所全新的职业学校,政府必定会高度重视学校的发展,对学校的要求也更高了,而学校要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人才涌现出来,对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坚信只要自己不断学习,努力提升,就一定会有发展。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始终坚信,脱离了生产实践的职业教育,必定是无根之草,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在经营校办厂的过程中,尽管顶着外界的压力和怀疑,但我相信,只要有领导的支持,只要始终坚持“产教结合、以产促教”,那我就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给予我信心和力量。
3 合作和双赢
在和企业的生产合作中,我始终坚持合作和双赢的观点。首先必须让企业赢,只有企业赢了,它才有积极性,才愿意和我们合作,我们才有机会。
同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管是同事之间,还是和学生的相处当中,何尝不是这样一种理念。因为合作,我们达成共识,形成团队,共同进步,更大地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发展,实现了共赢。
4 态度决定一切
因为我认真的工作态度,领导对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因为我真诚的待人态度,在和同事们一起工作、合作交流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彼此的信任,为我走上管理岗位、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几年来,在集体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更看成是;学校的发展给予了我机会,组织的看重给予了我平台,团队的荣誉烘托了我成长。
职业教育任重道远、职业教育大有作为,让我和所有从事职业教育的同事们,一起努力,共同创造更美好的职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