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示范的产量结构及配套技术分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fenh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于2012年和2013年在淮北地区开展了玉米高产示范,通过选用隆平206玉米品种,采用土壤深松,即麦收后土壤深松30~50cm;增加密度,即留苗密度90 000~97 500株/hm2,收获密度
  83 280~94 764株/hm2;平衡施肥,即实行有机无机相结合和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进行施肥;防病虫保绿防衰,即应用热雾工程技术防治玉米灌浆期的病虫害;成熟收获等技术,经专家实测验收,利辛县、太和县、埇桥区、濉溪县玉米产量分别为12 123.0kg/hm2、13 749.6kg/hm2、12 043.5kg/hm2、12 053.4kg/hm2,实现了玉米高产在不同年份间和不同地区间的重演,并创造了安徽省夏玉米的历史最高纪录。
  关键词:淮北地区;隆平206;夏玉米;高产示范;配套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4-24-03
  安徽省自2008年实施玉米振兴计划以来,玉米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67万hm2逐年发展到2013年的110万hm2,虽然种植面积扩展较快,但玉米单产一直较低,例如2010年全省玉米平均单产仅4 050kg/hm2。尽管2012年全省玉米产量平均达5 197.5kg/hm2,但与周边的河南省和山东省相比,单产仍然较低。2012年和2013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结合“安徽省玉米振兴计划支撑技术研究”,在淮北地区的利辛县永兴镇、太和县旧县镇、埇桥区夹沟镇、濉溪县南坪镇开展了玉米高产示范研究,测产结果玉米产量分别为12 123.0kg/hm2、13 749.6kg/hm2、12 043.5kg/hm2、12 053.4kg/hm2,尤其是2013年太和点的13 749.6kg/hm2,创造了安徽省夏玉米历史最高纪录。高产创建为安徽玉米振兴发展树立了信心,表明安徽省玉米单产潜力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高产创建发挥了科技引领作用,通过开展品种、栽培技术等集成示范,凝练形成一整套技术措施,对安徽玉米今后的发展有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陈国平等[1]总结认为,开展小面积玉米超高产创建,可进一步集成和优化关键技术措施,对大面积高产创建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因此,为加快高产示范经验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的推广应用,现将其示范点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1 示范点基本情况
  表1 各示范点土壤基本肥力及株距、密度、深松深度
  [示范
  地点\&有机质(g/kg)\&水解氮(mg/kg)\&速效磷
  (mg/kg)\&速效钾
  (mg/kg)\&株距
  (m)\&密度
  (株/hm2)\&深松深度(cm)\&利辛县\&22.3\&200.8\&43.6\&173.6\&0.185\&90 000\&30\&太和县\&23.5\&126.6\&45.2\&216.8\&0.171\&97 500\&50\&埇桥区\&17.4 \&118.5\&47.7\&226.0\&0.171\&97 500\&40\&濉溪县\&17.7\&132.4\&38.5\&190.3\&0.185\&90 000\&30\&]
  示范点前茬作物均为小麦,小麦产量达9 000kg/hm2左右。示范田于麦收后深松施肥旋耕,行距0.6m。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玉米品种均为隆平206。土壤基本肥力等见表1。
  2 专家验收结果
  示范点玉米成熟时专家实测验收的结果见表2。
  表2 专家对各示范点的验收结果
  [示范地点\&播种时间
  (年/月/日)\&验收时间
  (年/月/日)\&生育期
  (d)\&面积
  (hm2)\&产量
  (kg/hm2)\&利辛县\&2012/6/17\&2012/10/5\&110\&18.672\&12 123.0\&太和县\&2013/6/14\&2013/9/29\&107\&18.000\&13 749.6\&埇桥区\&2013/6/20\&2013/10/7\&109\&6.180\&12 043.5\&濉溪县\&2013/6/15\&2013/9/28\&105\&18.360\&12 053.4\&]
  3 主要技术措施
  围绕土壤深松、增加密度、平衡施肥、防病虫保绿防衰、成熟收获5个关键技术环节,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与技术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田间管理。全生育期玉米未发生倒伏,保证了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了千粒重,实现了高产目标。
  3.1 选择条件好的示范点 所选择的示范点示范农户积极性高,各项技术措施能够落实到位。示范田土壤基础肥力较高,且能灌能排,保证了出苗齐全,示范田玉米全生育期未出现干旱和涝渍现象。虽然2013年夏季一度天气持续高温干旱,但示范田玉米仍结实正常,籽粒饱满,为获得高产奠定了基础。
  3.2 采用了土壤深松促根防倒增产技术 麦收后实施土壤深松,深松深度30~50cm,疏松了土壤,加厚了土壤耕层,优化了土壤三相结构,有利于玉米根系下扎,全生育期玉米未发生倒伏现象。
  3.3 应用了增密防倒增产技术 高密度是高产的前提,根据目前玉米单株生产力偏小的特点,建立大群体,通过增加穗数增加产量。设计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和97 500株/hm2。早间苗,即3片可见叶间苗;晚定苗,即6~7片可见叶定苗,确保留苗密度与设计密度一致。收获时田间随机采集样段,每样段连续采集20株,测定样段产量并室内考种。调查结果见表3、表4、表5、表6,收获株(穗)数在83 280株/hm2至94 764株/hm2之间,高留苗密度保证了收获穗数。2013年各示范点在9~10片叶(拔节)时喷施金得利化控剂。   表3 2012年利辛样段产量构成
  [样点\&产量
  (kg/hm2)\&密度
  (株/hm2)\&穗粒数(粒)\&千粒重
  (g)\&单穗重(g)\&1号\&11 626.5\&75 795\&433.1\&354.2\&153.4\&2号\&12 565.5\&86 625\&389.1\&372.8\&145.1\&3号\&12 658.5\&84 435\&405.1\&370.1\&149.9\&4号\&12 471.0\&90 135\&387.9\&356.7\&138.3\&5号\&11 596.5\&81 345\&389.2\&366.3\&142.6\&6号\&12 120.0\&81 345\&410.9\&362.6\&149.0\&平均\&12 172.5\&83 280\&402.5\&363.8\&146.4\&]
  表4 2013年太和样段产量构成
  [样点\&产量
  (kg/hm2)\&密度
  (株/hm2)\&穗粒数(粒)\&千粒重
  (g)\&单穗重(g)\&1号\&14 259.5\&95 286\&428.2\&349.5\&149.6\&2号\&13 117.7\&96 667\&391.6\&346.5\&135.7\&3号\&14 436.4\&91 370\&442.3\&357.2\&158.0\&4号\&13 956.0\&92 639\&445.1\&338.5\&150.6\&5号\&13 597.3\&95 286\&421.4\&338.6\&142.7\&平均\&13 873.4\&94 249\&425.7\&346.1\&147.2\&]
  表5 2013年埇桥样段产量构成
  [样点\&产量
  (kg/hm2)\&密度
  (株/hm2)\&穗粒数(粒)\&千粒重
  (g)\&单穗重(g)\&1号\&12 598.9 \&92 639 \&384.8 \&353.4 \&136.0 \&2号\&11 672.5 \&95 286 \&365.6 \&335.1 \&122.5 \&3号\&12 212.7 \&93 944 \&358.7 \&362.4 \&130.0 \&4号\&11 890.0 \&96 667 \&363.1 \&338.8 \&123.0 \&5号\&12 006.0 \&95 286 \&366.9 \&343.4 \&126.0 \&平均\&12 076.0 \&94 764 \&367.8 \&346.6 \&127.4 \&]
  表6 2013年濉溪样段产量构成
  [样点\&产量
  (kg/hm2)\&密度
  (株/hm2)\&穗粒数(粒)\&千粒重
  (g)\&单穗重(g)\&1号\&12 414.2 \&84 430 \&417.2 \&352.4 \&147.0 \&2号\&12 333.3 \&86 623 \&415.5 \&342.7 \&142.4 \&3号\&11 880.4 \&88 933 \&402.8 \&331.6 \&133.6 \&4号\&12 219.8 \&83 375 \&431.5 \&339.6 \&146.6 \&5号\&12 193.6 \&83 375 \&422.7 \&346.0 \&146.3 \&平均\&12 208.2 \&85 347 \&418.0 \&342.5 \&143.0 \&]
  3.4 实行了平衡施肥 由表7可见,高产田施肥做到了施肥量大,氮磷钾平衡,微量元素充足,在增加密度的同时,提供充足协调的营养,保证个体和群体生长的营养需要。施用有机肥,提供持续的营养以防早衰,这是玉米高密度下穗重和粒重稳定的保证。收获时单穗平均重127.4~147.2g,千粒重平均为342.5~363.8g。
  表7 示范点施肥情况表(kg/hm2)
  [施肥
  种类\&复合肥
  (15∶15∶15)\&尿素(46%)\&硫酸锌\&有机肥
  (16∶0∶2)\&有机肥(N+P2O5+K2O>6%,有机质>30%)\&饼肥
  (含N5%)\&利辛县\&1 500\&712.5\&15\&750\&0\&1 500\&太和县\&1 350\&637.5\&15\&0\&2 250\&0\&埇桥区\&1 350\&300\&15\&0\&1 500\&0\&濉溪县\&1 350\&300\&15\&0\&750\&0\&]
  3.5 采用热雾工程技术保绿防衰 在玉米散粉结束15d以后,采用热雾工程施药技术综合防治玉米后期病虫害,用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毒死蜱等药剂防治穗蚜、穗螟等虫害;施用咪鲜胺、戊唑醇等药剂防治玉米叶斑类病害,保证了高产田玉米收获时活秆成熟。
  3.6 成熟收获技术 收获时玉米全生育期达105d~110d,比品种推荐的生育期101d多4~9d,籽粒灌浆时间充分,活秆成熟提高了玉米的千粒重。果穗外观形态表现出苞叶变枯变白,籽粒尖部出现黑色层,达到了成熟标准。
  4 结论与讨论
  4.1 选用高产潜力大的品种是创建高产的基础 隆平206是安徽省自主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现已成为我省主栽品种之一。黄泾[2]研究表明该品种耐密植和抗倒性强,耐密和抗倒伏为增密增穗奠定了基础。牛峰等[3]报道了阜阳市多年多点种植隆平206产量超过12 000kg/hm2,具有创建高产的潜力。
  4.2 深松土壤创造了良好的根系生长环境 宋日等[4]研究认为深松打破犁底层后,各层土壤中根量分布都有明显的下移趋势,而且能提高玉米生长后期的根系活力和抗逆性,使玉米百粒重增加。王世济等[5]研究结果表明,深松显著降低了玉米倒伏,减轻了因倒伏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示范点土壤深松30~50cm后,玉米全生育期未发生倒伏现象。因此,深松土壤促进了根系生长,促进水肥吸收,粒大粒饱,为实现高产创造了条件。   4.3 增密化学调控防倒伏增产技术 高密度是高产的前提,根据目前玉米单株生产力偏小的特点,建立大群体,设计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和97 500株/hm2。通过增加穗数增加产量,收获株(穗)数在83 280~94 764株/hm2,单穗平均重127.4~147.2g,千粒重平均为342.5~363.8g。这与陈国平等[4]研究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主要依靠增加密度(穗数),同时增加或稳定穗粒重研究结果一致。群体密度的增加会给玉米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空秆率增大、抗倒伏能力降低等[6]。薛金涛等[7]研究表明,化学调控有效防止和减轻高密度下玉米倒伏,保证了收获穗数,是化控获得高产的关键。2013年各点在9~10片叶(拔节)时喷施金得利化控剂,全生育期未发生倒伏,取得了化控防倒增产的效果。
  4.4 高肥水和增施有机肥是创建高产的保证 玉米营养吸收特性表明,玉米吸收的矿质营养元素60%~80%来自土壤,20%~40%来自当季施用的肥料[8]。按生产100kg玉米籽粒吸收3kg纯氮计算,玉米从土壤和肥料中吸收的纯氮量在361.31~416.20kg/hm2,从土壤中至少吸收纯氮量为216.8~291.0kg/hm2,从肥料中最多吸收的纯氮量在144.52~166.48kg/hm2。土壤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磷钾含量丰富,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基础肥力好,良好的土壤条件为玉米高产奠定了基础。复合肥和尿素提供的纯氮量为340.50~552.75kg/hm2,施肥提供的氮量可满足玉米的不同产量水平的需肥要求,充足的肥料保证了玉米的养分供应。基肥、穗肥和粒肥的施用,满足了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肥料需求。尤其是施用有机肥,持续供肥时间长,后效产量高,增施有机肥料是实现玉米持续高产的重要措施。因此,充足协调的营养保证了个体和群体生长的营养需要,实现了穗大粒饱。
  4.5 保绿防衰技术的应用是实现高产的主要保障 李猛等[9]研究表明,玉米锈病目前已成为安徽省玉米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并且呈发病逐渐提早和加重的趋势,对我省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该病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病害严重时,常导致玉米叶片干枯死亡,致使玉米减产严重。因此,采用热雾工程技术[10],防治玉米后期的病虫害,防止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较快,有效减缓高产群体吐丝后的叶片衰亡是实现夏玉米高产的重要保障。
  4.6 活秆成熟是玉米高产的重要特征之一 高产田玉米全生育期比品种推荐的生育期101d多4~9d,充足的生长时间为玉米后期灌浆创造了条件,为活秆成熟提供了物质基础,增加了籽粒千粒重,使千粒重平均达342.5~363.8g,粒饱增产。
  参考文献
  [1]陈国平,高聚林,赵明,等.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J]. 作物学报,2012,38(1):80-85.
  [2]黄泾.玉米新品种隆平206在阜阳市最佳种植密度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57,60.
  [3]牛峰,张子学,杨涛,等.夏玉米高产创建综合配套技术及整建制应用效果与效益[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9):37-39.
  [4]宋日,吴春胜,牟金明,等.深松土对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4):73-75,80.
  [5]王世济,陈洪俭,阮龙,等.江淮旱地土壤深松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23):21,27.
  [6]丰光,李妍妍,景希强,等.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1,19(1):109-111.
  [7]薛金涛,张保明,董志强,等. 化学调控玉米抗倒及产量性状的效应研究[J].作物杂志,2008,4:72-76.
  [8]郭庆法,王庆成,汪黎明.中国玉米栽培学[M].上海:社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5-116.
  [9]李猛,陈现平,张建,等. 提高安徽省玉米产量技术措施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7):118-120.
  [10]陈 莉,丁克坚,程备久,等. 热力烟雾机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37(1):71-74.
  (责编:陶学军)
其他文献
储层地应力分析软件是以常规测井数据为基础,以先进完善的横波计算技术及模拟正交偶极应力差的计算方法为核心,在横波附加值、横波校正系数和泥质含量校正的基础上,建立了不
首先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的制苯装置进行了物料衡算,并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该装置的预分馏系统进行模拟,考察了各个加氢反应器的最大处理能力和实际生产
摘 要:双语教学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战略选择。《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发展极其迅速的学科,要求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相当迫切。该文结合笔者几年来对《分子生物学》专业基础课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着重介绍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介绍了东至县中低产田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改良措施及对策,旨在为提高粮食单产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低产田;类型;改良措施及对策;东至县  中图分类号 S15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1-54-02  东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角,长江中下游南岸,全县耕地面积为3.25万hm2,其中水田1.95万hm2,旱耕地1
就移动上网使用的工具而言,有65.4%的用户优先考虑使用移动电话,15.4%的用户会优先选择PDA,其余用户则会优选考虑使用类似与呼叫器或者移动电话与PDA结合的设备
提出了一种对弹道导弹线性制导方案的改进方法,给出了该方法的制导方程和制导方程中各参数的具体算法,并分析了改进方法对提高导弹射击精度的增益.该制导方案保留了一般型线
提出了傅里叶最小二乘法对含噪声伏安数据的处理,并讨论其原理。通过对理论模拟数据和甲醛实验体系中高噪声溶出伏安数据的处理,证明了Fourier最小二乘法的可行性。
1 引言血液中的氨(血氨)含量测定对临床肝昏迷、肝性脑病及重症肝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氨的靛酚兰反应原理,以三氯乙酸沉淀蛋白、酚-次氯酸盐直接显色
目的:考察乳没搽剂的急性毒性及其抗炎、消肿、止痛的药效学作用。方法:以SD大鼠、昆明小鼠为受试动物,考察乳没搽剂的急性毒性;采用小鼠耳肿胀模型、足肿胀模型、热板致痛试
摘 要:于2010-2012年在光泽县进行了油茶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对油茶树高、冠幅生长有显著影响,在水平带状整地、鱼鳞坑整地、反坡梯田整地3种整地方式中,以反坡梯田整地效果最好;腐熟鸡粪作为油茶种植基肥,效果较农家堆肥、钙镁磷效果好,其中,鸡粪施放量以2kg/穴为宜;参试的长林系列4个无性系和闽优3个无性系幼树生长上,长林40总体表现最佳,长林27、闽43也表现较好,长林4表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