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工厂”,杭州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来源 :杭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ouc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是发展之基、强国之本、富民之源,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强调“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杭州,这座历史上的工业重镇,过去十年制造业的比重却逐年下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一轮城市竞争,杭州近几年连续发布城市战略级“大招”:2018年,基于“长板更长”思想,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2019年,基于“补齐短板”思想,推出“新制造业计划”;今年,在全省数字化改革背景下,又将“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重磅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未来工厂”的若干意见》,成为新时期杭州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和实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轮驱动城市战略的重要载体。
  杭州制造业的“尴尬”与“骄傲”
  历史上,制造业铸就了杭州的辉煌,曾经有长达50年时间,制造业是杭州的第一经济,带领杭州走进城市GDP“万亿俱乐部”。但是近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杭州传统制造业面临较大的“挤出效应”。十年间,杭州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41.33%下降到2020年的26.21%,相比长三角其他城市比重明显过低、下滑速度明显过快。
  尽管过去十年杭州制造业总量规模徘徊不前,但是围绕创新体系建设、新兴产业培育、智能制造推广等制造业高质量的探索实践,杭州却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高规格规划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启动建设之江实验室等4家省级实验室,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4576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获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三年行动计划,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超90%,培育省级“未来工厂”6家,占全省一半。可以说,面对城市升级带来的要素成本上升,杭州制造业发展唯有“高质量”一条路子。2020年,杭州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197.1万元/亩,居全省第一且大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6.2万元/人,也明显高于宁波、广州、深圳等地。


  “未来工厂”行动的基本逻辑和思路
  杭州制造业发展的问题十分明显,总量规模长期徘徊不前,工业投资增长乏力,加工制造持续外迁,空间要素资源制约。这些现象背后,主要是两个根本性问题:企业生产需求不足和制造业结构性要素成本上涨过快。要破解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关键在于把握未来趋势、发挥杭州优势,以订单汇聚和制造链接为重点,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实现“两大转化”。
  从需求侧角度,要将巨量网络“需求”转化为杭州制造的“订单”。要巩固、扩大杭州消费互联网领先优势,大力发展垂直电商、跨境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汇聚更多平台型公司,全面提升杭州全球接单能力和国内市场开发能力。
  从供给侧角度,要将全球先进制造资源转化为杭州制造能力。要以订单为牵引,带动设计、制造、品控、物流等要素资源的生态化集聚和网络化组织,强化订单调度、结算和驱动功能,提升要素资源供给能力和水平。
  基本思路上,今年4月,周江勇书记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未来工厂”建设推进大会上提出“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并构建了“2+4+3”的工作体系,将“未来工厂”和产业大脑作为推进杭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大关键创新,进一步凸显了新时期杭州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志和决策部署。
  从具体路径来看,杭州建设“未来工厂”的基本考虑是:坚持经济大循环、大生态、大融合发展理念,以制造方式创新、企业形态重构、要素资源重组为重点,加快数字赋能制造业,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率先实践以生产组织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全新布局。围绕这一基本考虑,结合省“未来工厂”的工作导向和要素指标,杭州提出了五种“未来工厂”形态:
  一是平台型“聚能工厂”。“聚能工厂”既是实体概念,更是能力概念,既要在杭州本地,以“订单”为驱动,打造一批具有超强制造能力的实体工厂,更要以“订单”为牵引,面向全球组织一批优质制造资源,形成大规模分布式的超级制造能力。
  二是冠军型“链主工厂”。以“雄鹰企业”“单项冠军”“小巨人”为重点,发挥杭州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的领先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配套协同、共建共享,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供应链控制力的“链主工厂”,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从“打基础”向“育生态”迈进。
  三是示范型“智能工厂”。鼓励制造业企业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围绕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不断推出具有杭州首创性的新场景、新应用。
  四是效率型“数字化车间”。积极调动更多中小企业加入到“未来工厂”的建设中,一方面支持中小企业持续推进设备、产线、车间的数字化改造和集成;另一方面,要推动中小企业剥离设计、销售、服务等环节,变身为“聚能工厂”“链主工厂”的生产车间,降低运营成本。
  五是轻量化“云端工厂”。以创造巨量订单流量为目标,引导各类设计和营销主体,通过购买“聚能工厂”“链主工厂”“智能工厂”等先进制造能力的形式,转化为万家以上新制造主体。
  关于“未来工厂”的几点建议
  “未来工厂”应该是有想象力的事物,但是又必须找到现实路径。在数字化改革背景下,加快推进“未来工厂”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培育一批“未来工厂”是杭州“十四五”产业与经济领域要力争形成的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之一。要依托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智能化改造等现有工作载体,形成工作组合拳,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各类园区平台、各级政府部门构建以数据为核心资源的数字治理模式,构建企业大脑、产业大脑、园区大脑等工业大脑体系,率先突破“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治理模式,着重在探索数字化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上形成杭州实践、杭州样板。
  坚持分类施策。对不同类别“未来工厂”,要精准施策,不能简单以智能化改造政策涵盖,尤其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可以探索中小企业和关联大企业的合作模式,共同开展项目谋划。对于“聚能工厂”的培育,要突出大资本运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产业基金,支持社会资本加入。
  突出企业主体。抓“未来工厂”,既要有政府的推力,也要有企业的动力。要强化“利益”驱动,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以“订单”驱动、“订单”牵引等形式,促进企业实施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数字化提升。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机制、政府为引导,推动制造能力交易,支持第三方、“聚能工厂”、“链主工厂”建立制造协作模式。


  加强技术供给。加快培养一批数字化互联互通领域的领先者,进一步支持阿里云、华为杭州研究所、中控科技等高能级ICT服务商做大做强,提升其在新智造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互联互通、开源开放平臺建设领域的行业影响力和标准话语权。引导基础较好的制造企业剥离系统解决服务板块,向“未来工厂”集成商转型。针对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难点痛点问题,支持蒲惠智造等本土科技型企业深耕具体行业和地区,探索面向中小企业的“未来工厂”建设解决方案。依托龙头企业及市内标准化研究机构和标准联盟组织,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能力建设,积极探索“未来工厂”标准体系建设。
  推进示范引领。针对比较清晰的工厂形态,比如“链主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要加快研究制定评价办法,组织开展试点示范评价认定。每年遴选一批路径明确、效果明显的典型案例,形成一批好的经验做法,适时推动典型经验理论化制度化建设,为全省数字化改革提供“杭州样板”。组织开展多层次、强频度的企业家专题培训,强化企业家数字化改造的意识和意志。
  作者单位: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之江产经智库
其他文献
研究从郑和登陆马六甲出发,结合相关新发现史实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典范,郑和船队协助当地人击败外来侵略者,建立了马六甲王朝;而之后马六甲的峇峇文化成为海外华人落地生根本土化的重要代表;而马六甲的英华学院、印刷出版文化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出版、近代中国革命与翻译事业以及马六甲地区传教士和华人文化活动家们的学术活动均在马六甲。作为曾经的殖民地地区,在长期的霸权话语之下,过去一直片面地认为是西方人在推动马六甲文化发展,事实上华人在当中做了很多推动工作,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更是源于马六甲
在8个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城市中,深圳、广州、成都、天津等城市已纷纷出台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行动计划和专项政策等举措,建议杭州在借鉴其他城市的基础上,厚植数字经济优势,搭建好数字化改革“四梁八柱”,形成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为探索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的新方式提供决策参考。  相关城市人工智能的发展  成都:构建活力迸发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产业基础支撑上,成都依托
从满剌加(马六甲王朝)对明代中国朝贡体制的参与及建交,探析“德”与“威”的相得益彰,是中华朝贡体制的优越性神话得以张扬的关键。“软实力”(德)需要有“硬实力”(威)的支持,才能发挥实质效应。“走出去”的跨文化管理和元素也是必备的。
要解决如何将外在于学生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社会素养这一教学根本问题,前提需要明晰教学活动的社会属性。《论语》和《孟子》中特殊的教学对话式体例,不仅内隐着蕴涵先秦儒家哲思的教学内容,也外显着孔孟与其弟子之间生动多样的教学交往。通过“还原”先秦儒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交往,在与当代教学理论可能的“对话”中发现:以“社会实践”为目标和以“社会秩序”为取向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先秦儒家教学的社会性基底;基于“经验”的认知观和基于“价值”的行动观的教学交往赋予了先秦儒家教学的社会性内涵。先秦儒家的
“未来工厂”是什么样的?春风动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运用5G、边缘计算、大数据、云计算、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业务链数据驱动、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追溯,推进柔性制造协同创新及服务模式转型。”  凭借着硬核的科技创新,春风动力从30年前一家小摩配厂,一路走到了如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动力运动设备供应商。走进春风动力,我们或许可以感知未来制造业路在何方。  乘着改革的春风成长  “没有什么比‘
潘复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国务总理,其因贪污、腐败、擅弄权势而被视为“投机政客”的典型代表。详细考察其生平事迹可以发现,潘复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政治投机者。从政前潘复曾因参与“争路”运动而崭露头角,任职北洋政府后更是倾身致力于疏浚山东南运湖河、创办工厂、发展实业等各项建设事业。擅弄权势固然展现了潘复政治投机的一面,但疏浚运河、实业救国的各项事功却使后人逐渐认识到其“有情”的另一面。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1969年5月13日在西马地区爆发的“五一三事件”,不仅是马来西亚(华人)政治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它亦成为了马华文学中重要的伤痕文学的叙事资源。本研究透过女声/身、创伤以及种族政治这四个视角及其方法,以吕育陶、傅承得、叶贝思为个案,探讨他们如何以女性作为声音作为倾述中介、以女性身体为创伤肉身,进行“五一三事件”的文学叙事,从而反映了女声/身作为事件倾述中介以及创伤身体。作为“五一三事件”创伤的文学叙事隐喻,这一文学叙事除了作为个别华人作家/叙事者及华人族群代表之
劳动,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我们人人都是劳动者,凭借双手,创造价值,成就发展。也正是有千千万万劳动者,才有了当下国家的发展繁荣、人民的幸福生活。精益求精、甘于奉献、追求卓越——这伟大的新时代,属于每一位劳动者,也定不会辜负每一位劳动者!  五一劳动节前夕,杭州市委办公厅、政研室、改革办召开“我们”论坛,邀请了5位劳模、工匠代表,并以本刊记者访谈形式进行交流。让我们一起走进劳模的世界,聆听工匠的故事,
期刊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船舶工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对于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8年我国14个省市的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定,对两者联动发展程度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业联动发展程度呈现先上升后轻微下降的特征,东部地区两联动发展程度高于中西部;两业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船舶工业对物流业有拉动作用。据此,可对两业联动发展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