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补钙”这个话题,很多人还停留在“补钙是老年人的事”“只要多喝牛奶就可以补钙”的认识阶段。其实,钙从青少年到老年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调查显示,中国居民的钙摄取状况并不乐观,9成中国人钙摄入量严重不足,缺钙问题危及国人骨骼健康。
正确认识“钙”,才能更有效地补钙,只有钙质充足,骨骼才能强健。那么,让我们看看在补钙的道路上,还有哪些困惑和问题?
1. 钙摄取不足会有哪些后果?
王老伯今年60多岁了,弯腰驼背显得精神很不好,平时出门一定要拄拐杖,稍不留神还会重心不稳,常常绊倒摔跤,加上有时会感到腰酸背痛,生活很不方便。王老伯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腰腿都不如以前灵活了,这是人老后的正常现象,是没办法改善的。那么,人老后出现弯腰驼背、腰酸背痛是否与钙质流失有关系呢,可以挽回或缓解吗?
钙摄取量不足会导致骨质疏松,严重者甚至引发骨折。中国人因为骨质疏松所表现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常常忽略补钙问题。多数中老年人在感到腰酸背痛、弯腰驼背、身高变矮时,普遍认为这是人老骨脆的骨骼发展规律。对骨骼健康的普遍性忽略致使骨质疏松问题成为国人的一大健康隐患。
2. 骨量流失后可以补得回来吗?
小李今年刚工作,平时从来不注意补钙,他觉得钙没了就没了,到时候多喝点牛奶就可以补得回来。但是,小李的妈妈白阿姨却觉得,补钙是大事,常劝她的儿子小李多喝牛奶、多晒太阳。小李觉得妈妈小题大做,骨质流失了是追得回来的,现在操心还太早。小李和他的妈妈谁对谁错,骨质流失从几岁开始?
人在35岁左右,骨量达到最高峰值,之后就会逐渐减少,体内钙质“支出”大于“收入”。随着年龄增长,钙质流失会进一步加速。人的骨量一旦开始流失,便不可逆转。想要保证骨骼足够健康,预防骨质疏松症,就要随时关注骨骼。定期的骨密度检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骨质状况,一旦发现骨量不足,就要及时补钙,保证体内的钙质一直处于充足状态。即便已经进入骨量流失阶段或患有骨质疏松症,也不要怠懈,应及时让骨骼得到更好的保护。
此外,骨测数据显示,年轻人中有超过1/3的人骨量流失严重。由此证明,补钙不能因为年轻就不引起重视,关爱骨骼健康应该是我们一生都需要持续的行动,在任何年龄段都要随时关注。
3. 预防骨质疏松有什么简单有效的方法?
老陈患有骨质疏松症多年,平时他有喝牛奶的习惯,每次一小杯,250毫升左右,他觉得这些牛奶就可以提供一天所需钙量了,老伴给他买的补钙制品他也懒得吃。那么,老陈每天的钙摄取量是否足够,一天的钙摄取量应为多少,除了喝牛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补钙、合理运动、晒太阳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三部曲,另外,还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测试,及时了解骨质状况,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绝经后的妇女、老年人,或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比如吸烟、喝酒、长期喝咖啡、有髋部骨折史的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建议及时检测骨密度,尽早预防骨质疏松。
此外,补足人体所需钙质。中国营养学会调查显示,中国居民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钙仅约400毫克,而常人每天需要钙约800毫克,50岁以上的人需要钙1000毫克,每日的钙缺口约600毫克。所以,除了饮食还要适当补充钙剂,每日服用600毫克的钙剂是比较合适的。
4. 补钙可以补补停停吗?
蔡阿姨的女儿给她买了几盒钙片,叮嘱她每天都要吃,可是蔡阿姨记性不好,吃了几天就丢到了一边,几个月来才吃了几粒。有次蔡阿姨去医院检查发现已经有骨质疏松症了,医生提醒她要注意补钙。可是,她吃了几天钙片后又忘了,就这样补补停停,总是不能坚持。蔡阿姨想知道,补钙如果补补停停还会有效果吗?
补钙需要长期坚持,这是因为钙在骨骼中需要长时间累积,而不能靠一次性或短期的大量补充。研究证明,补钙3年后停止,2年后就会回复到补钙前的状况。所以,持续补钙是必须的,每日都获得充足的钙质才是强健骨骼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中老年人,钙量储备本来就非常有限,而且还在不断流失,只有持续补钙才能维持体内的钙平衡。
5. 食补可以替代钙制剂吗?
戴老伯一直觉得食疗才是最好的保健方法,吃药、吃保健品他都不赞成,即使女儿给他买了补钙产品,他也放在一边坚决不肯吃。究竟饮食能否达到钙制剂的效果,光靠食补是不是也可以达到补钙需求呢?
除非有非常科学合理的饮食,否则仅靠食物中的钙并不能完全满足日常所需。不少食物中的钙不如我们想象中丰富,比如骨头汤,据测定1000克骨头汤仅有钙20 毫克。饮食中含草酸的菠菜、竹笋等,易与钙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草酸钙。所以,除了日常饮食外,还可额外补充钙制品以满足一日所需。
6. 补钙会引发肾结石、胆结石吗?
方先生最近体检查出有肾结石,他回家后与太太说,以后再也不喝牛奶、不吃钙片了,补钙都补出肾结石了。很多人也会像方先生一样有这样的顾虑。那么,补钙真的会引发肾结石或胆结石吗?
发生结石的因素很复杂,确切原因至今不清。临床发现,绝大多数结石患者并没有补过钙,而适当补钙者也并无发生更多的结石。
肾结石多见于草酸盐结石,尿中草酸盐过饱和,是发生肾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样,胆结石大部分是胆固醇结石,其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成石。当上述诱发肾结石、胆结石的危险因素存在,加之人体内钙代谢发生紊乱时,才可能造成钙“搬家”,引起骨钙减少,导致血钙和器官组织中的钙过多,从而生成结石。所以说,补钙和肾结石、胆结石没有必然联系。相反,通过适量补钙还能刺激血钙的自稳系统,抑制甲状旁腺过量分泌,降低血液和器官组织中的钙含量,减少结石的发生。
7. 哪种钙制剂的剂型最好吸收?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补钙剂型,液体钙、胶囊钙、固体钙,面对形形色色的补钙产品,梁先生看花了眼。那么,应该挑选哪种补钙产品才能让人体吸收得更好?
固体钙、液体钙和胶囊钙都只是钙盐的不同物理形态,到达胃后,在胃酸的作用下被分解并释放出钙元素,从而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发挥其功能。
钙盐的溶解度和吸收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人体内,钙盐并不会通过普通的水去溶解,而是通过胃酸分解。人体对钙的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多种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并非像纯化学反应那么简单。一个钙制剂是否“好吸收”,主要是看其采用了何种钙盐。相比较而言,碳酸钙是最易吸收的一种钙源。
Tips
钙尔奇作为国际钙补充剂的领军品牌,自1992年来到中国以后,始终与业内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意在提高中国消费者的骨骼健康意识,使其拥有正确的补钙认知,从而让国人骨骼更加强韧健康。
为号召更多人用行动关爱骨骼健康,自2013年3月起,钙尔奇在全国14个城市启动“骨动中国——关爱骨健康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联手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合作推出“预防骨质疏松月”,将10月定为宣传活动月,在10月20日“世界骨质疏松日”连续举办三场的北京地区骨测活动。钙尔奇选择以电视媒体为平台,让全国消费者能够通过《养生堂》栏目认知缺钙对骨骼健康产生的严重影响,并将正确的补钙方法更广泛地在全国民众中普及。
正确认识“钙”,才能更有效地补钙,只有钙质充足,骨骼才能强健。那么,让我们看看在补钙的道路上,还有哪些困惑和问题?
1. 钙摄取不足会有哪些后果?
王老伯今年60多岁了,弯腰驼背显得精神很不好,平时出门一定要拄拐杖,稍不留神还会重心不稳,常常绊倒摔跤,加上有时会感到腰酸背痛,生活很不方便。王老伯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腰腿都不如以前灵活了,这是人老后的正常现象,是没办法改善的。那么,人老后出现弯腰驼背、腰酸背痛是否与钙质流失有关系呢,可以挽回或缓解吗?
钙摄取量不足会导致骨质疏松,严重者甚至引发骨折。中国人因为骨质疏松所表现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常常忽略补钙问题。多数中老年人在感到腰酸背痛、弯腰驼背、身高变矮时,普遍认为这是人老骨脆的骨骼发展规律。对骨骼健康的普遍性忽略致使骨质疏松问题成为国人的一大健康隐患。
2. 骨量流失后可以补得回来吗?
小李今年刚工作,平时从来不注意补钙,他觉得钙没了就没了,到时候多喝点牛奶就可以补得回来。但是,小李的妈妈白阿姨却觉得,补钙是大事,常劝她的儿子小李多喝牛奶、多晒太阳。小李觉得妈妈小题大做,骨质流失了是追得回来的,现在操心还太早。小李和他的妈妈谁对谁错,骨质流失从几岁开始?
人在35岁左右,骨量达到最高峰值,之后就会逐渐减少,体内钙质“支出”大于“收入”。随着年龄增长,钙质流失会进一步加速。人的骨量一旦开始流失,便不可逆转。想要保证骨骼足够健康,预防骨质疏松症,就要随时关注骨骼。定期的骨密度检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骨质状况,一旦发现骨量不足,就要及时补钙,保证体内的钙质一直处于充足状态。即便已经进入骨量流失阶段或患有骨质疏松症,也不要怠懈,应及时让骨骼得到更好的保护。
此外,骨测数据显示,年轻人中有超过1/3的人骨量流失严重。由此证明,补钙不能因为年轻就不引起重视,关爱骨骼健康应该是我们一生都需要持续的行动,在任何年龄段都要随时关注。
3. 预防骨质疏松有什么简单有效的方法?
老陈患有骨质疏松症多年,平时他有喝牛奶的习惯,每次一小杯,250毫升左右,他觉得这些牛奶就可以提供一天所需钙量了,老伴给他买的补钙制品他也懒得吃。那么,老陈每天的钙摄取量是否足够,一天的钙摄取量应为多少,除了喝牛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补钙、合理运动、晒太阳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三部曲,另外,还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测试,及时了解骨质状况,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绝经后的妇女、老年人,或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比如吸烟、喝酒、长期喝咖啡、有髋部骨折史的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建议及时检测骨密度,尽早预防骨质疏松。
此外,补足人体所需钙质。中国营养学会调查显示,中国居民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钙仅约400毫克,而常人每天需要钙约800毫克,50岁以上的人需要钙1000毫克,每日的钙缺口约600毫克。所以,除了饮食还要适当补充钙剂,每日服用600毫克的钙剂是比较合适的。
4. 补钙可以补补停停吗?
蔡阿姨的女儿给她买了几盒钙片,叮嘱她每天都要吃,可是蔡阿姨记性不好,吃了几天就丢到了一边,几个月来才吃了几粒。有次蔡阿姨去医院检查发现已经有骨质疏松症了,医生提醒她要注意补钙。可是,她吃了几天钙片后又忘了,就这样补补停停,总是不能坚持。蔡阿姨想知道,补钙如果补补停停还会有效果吗?
补钙需要长期坚持,这是因为钙在骨骼中需要长时间累积,而不能靠一次性或短期的大量补充。研究证明,补钙3年后停止,2年后就会回复到补钙前的状况。所以,持续补钙是必须的,每日都获得充足的钙质才是强健骨骼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中老年人,钙量储备本来就非常有限,而且还在不断流失,只有持续补钙才能维持体内的钙平衡。
5. 食补可以替代钙制剂吗?
戴老伯一直觉得食疗才是最好的保健方法,吃药、吃保健品他都不赞成,即使女儿给他买了补钙产品,他也放在一边坚决不肯吃。究竟饮食能否达到钙制剂的效果,光靠食补是不是也可以达到补钙需求呢?
除非有非常科学合理的饮食,否则仅靠食物中的钙并不能完全满足日常所需。不少食物中的钙不如我们想象中丰富,比如骨头汤,据测定1000克骨头汤仅有钙20 毫克。饮食中含草酸的菠菜、竹笋等,易与钙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草酸钙。所以,除了日常饮食外,还可额外补充钙制品以满足一日所需。
6. 补钙会引发肾结石、胆结石吗?
方先生最近体检查出有肾结石,他回家后与太太说,以后再也不喝牛奶、不吃钙片了,补钙都补出肾结石了。很多人也会像方先生一样有这样的顾虑。那么,补钙真的会引发肾结石或胆结石吗?
发生结石的因素很复杂,确切原因至今不清。临床发现,绝大多数结石患者并没有补过钙,而适当补钙者也并无发生更多的结石。
肾结石多见于草酸盐结石,尿中草酸盐过饱和,是发生肾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样,胆结石大部分是胆固醇结石,其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成石。当上述诱发肾结石、胆结石的危险因素存在,加之人体内钙代谢发生紊乱时,才可能造成钙“搬家”,引起骨钙减少,导致血钙和器官组织中的钙过多,从而生成结石。所以说,补钙和肾结石、胆结石没有必然联系。相反,通过适量补钙还能刺激血钙的自稳系统,抑制甲状旁腺过量分泌,降低血液和器官组织中的钙含量,减少结石的发生。
7. 哪种钙制剂的剂型最好吸收?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补钙剂型,液体钙、胶囊钙、固体钙,面对形形色色的补钙产品,梁先生看花了眼。那么,应该挑选哪种补钙产品才能让人体吸收得更好?
固体钙、液体钙和胶囊钙都只是钙盐的不同物理形态,到达胃后,在胃酸的作用下被分解并释放出钙元素,从而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发挥其功能。
钙盐的溶解度和吸收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人体内,钙盐并不会通过普通的水去溶解,而是通过胃酸分解。人体对钙的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多种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并非像纯化学反应那么简单。一个钙制剂是否“好吸收”,主要是看其采用了何种钙盐。相比较而言,碳酸钙是最易吸收的一种钙源。
Tips
钙尔奇作为国际钙补充剂的领军品牌,自1992年来到中国以后,始终与业内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意在提高中国消费者的骨骼健康意识,使其拥有正确的补钙认知,从而让国人骨骼更加强韧健康。
为号召更多人用行动关爱骨骼健康,自2013年3月起,钙尔奇在全国14个城市启动“骨动中国——关爱骨健康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联手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合作推出“预防骨质疏松月”,将10月定为宣传活动月,在10月20日“世界骨质疏松日”连续举办三场的北京地区骨测活动。钙尔奇选择以电视媒体为平台,让全国消费者能够通过《养生堂》栏目认知缺钙对骨骼健康产生的严重影响,并将正确的补钙方法更广泛地在全国民众中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