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单元教学逐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现场的常态,是由当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单元组合的编排方式所决定的.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从统整教学的特质出发,从教学点的设置、支架的设计、学习过程关注的角度来重新考量新环境下的大单元统整教学.教学点从概念的变化到实际的确定,带来支架的介入,让学习过程更加清晰,更适合当前教学现场的使用.
【机 构】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51802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单元教学逐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现场的常态,是由当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单元组合的编排方式所决定的.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从统整教学的特质出发,从教学点的设置、支架的设计、学习过程关注的角度来重新考量新环境下的大单元统整教学.教学点从概念的变化到实际的确定,带来支架的介入,让学习过程更加清晰,更适合当前教学现场的使用.
其他文献
“印章式”课外阅读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习作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在设定评价分类及标准的基础上,一次“印章”评价,师生共评阅读摸底;二次“印章”评价,课堂习得提炼方法;三次“印章”评价,分层递进循环提升.
落实“双减”,关键在于减负提质.聚焦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则需要变革传统作业形式,生成基于大单元的高效任务群:抽取单元大概念,导航作业设计;精选课后题,架构表现性任务,在大情景中组建高效的任务群;基于大单元作业监控系统,个性化作业设计,形成内容上高度聚焦、数量上高度精简、结构上高度凝练的大单元作业设计,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学习效率.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顽症,在当前全国大力推行减负的背景之下,作业改革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依托.然而,当前小学生的作业设计面临着繁复冗杂与随意单调的两极分化、个人需求与整体需求的异质共存、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的价值冲突等现实困境.开放式作业是破解当前困境的重要方式,为了有效理解开放式作业设计,要全面了解开放式作业的内涵及减负意蕴,并从管理机制、教师及家庭等多个方面共同助力开放式作业顺利实施,为减负增效增添活力.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全世界的教育都面临着挑战.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世界公民,芬兰进行了基础教育改革,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通过详细剖析芬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及经验,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课例,对如何实现同化、达到顺应、取得平衡等问题,给出“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依托情境先做后教”“搭好探究坡度,做好逻辑关联”“增加关联引导,促进知识迁移”“设疑追问,巧推平衡”和“抽象拓展,牵引平衡”的应用策略,揭示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点连成线、线结成面、面化为体”的知识内化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预审稿将“数据分析观念”演化为分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递进培养的“数据意识”和“数据观念”.数据意识指的是,面对具体问题时,知道数据的价值,形成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到数据中固有和新增的信息及规律,从而作出判断和决策的习惯性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教师需要设计学生能够理解、想要解决的真实问题,鼓励、引导学生探究,产生收集和分析数据的需要,进而生成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各种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