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斯文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Y512355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百年校庆举办了一个超级隆重豪华的典礼,这所名校什么时候建成“世界一流”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在我看来,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或许就可以称得上“世界一流”,至少是离“世界一流”很近。在历数清华灿若群星的人物时,有一个人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他就是服务清华近四十年、执掌清华和西南联大十七年的梅贻琦先生。
  梅贻琦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但在大陆,他的一生行为并不被太多人了解,这或许是和他晚年的选择有关——他不像蔡元培这位资深的同盟会员,抗战时在香港辞世,国共两党领袖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近日,我阅读了黄延复和钟秀斌合著的《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才对梅贻琦的生平和思想有所了解,知道梅先生除了那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还给中国教育留下了太多的遗产,也能解开我曾有过的一点疑问。以前我看钱锺书、曹禺、吴晗、韦君宜、赵俪生、何炳棣、何兆武等人的传记和自传时,很好奇为什么这些大家都出自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要知道,1925年清华才从预备留美学堂改成大学。清华大学短时间内能跻身全国一流乃至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和梅贻琦先生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梅贻琦在清华学堂改大学的第二年即1926年任教务长,在1931年至1937年清华的黄金时期任校长,抗战八年他作为西南联大事实上的校长(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弦歌不辍、斯文不断。
  梅贻琦是一个职业教育家,他是一个最没有“大师范儿”的大师,寡言少语而内心坚毅,初与人相交并无多少人格感染力,看上去没有什么鲜明的领导才能,连他常说的“大概、或许、也许是”也被师生善意地调笑。但正是他办事公道、生活俭朴清廉、尊重人才和教学规律、刻意和政治保持距离的品德和办事风格,才使清华和西南联大的师生敬服,从而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梅贻琦比蔡元培小二十一岁,比梁启超小十六岁,和胡適、蒋梦麟是同龄人。与蔡、梁、胡等人相比,他少了些传奇色彩,是一个纯粹的教育家,一个纯粹的大学校长。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学术地位——现在某些大学的校长在科研项目上“有权者通吃”的状况在当时恐怕是丑闻,他也很少就政治、经济等公共事务发言,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办好清华这件事情上,心无旁骛,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这才是他的最伟大之处,这也是清华的最大幸运。
  我以为,之所以说梅贻琦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斯文”,是他真正把维护“斯文”——尊重文化和学术放在第一位,而自己的名利和政治、人际上的恩怨则在其次。梅氏的办学理念概言之为三句话: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这三句话,可与至今尚立在清华园内一块石碑上镌刻的陈寅恪悼王国维的一段话参看。陈氏在悼文中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若无梅贻琦维护“斯文”的努力,靠庚款乃至更多的钱,是办不好一所大学的。
  1962年梅贻琦在台湾地区病逝,葬在新竹清华的校园内,他的同道蒋梦麟先生为之撰写的碑文称其“一生尽瘁学术,垂五十年,对于国家服务之久,贡献之多,于此可见。其学养毅力,尤足为后生学子楷模”,不为过誉。而今,其墓地所在的“梅园”花木成林,成为校园一景,正合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说。
  在百年盛典的清华校园里,冠盖如云,繁花似锦,不知道会有几个人想起梅贻琦。能否问一句:斯人已去斯文尚在否?
  链接
  梅贻琦巧对宝塔诗
  抗战初期的一天,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一行来到冰心家。闲谈中,冰心当场创作了一首宝塔诗。这是女诗人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首谐趣诗。诗曰:
  马
  香丁
  羽毛纱
  样样都差
  傻姑爷到家
  说起真是笑话
  教育原来在清华
  梅校长看罢不知何意。冰心作了解释。原来,这是冰心丈夫吴文藻先生的笑话集锦。“马”是说小孩子们把点心萨其马简称为“马”,一次,冰心让吴文藻上街买萨其马,吴文藻到点心铺里说要买“马”,结果闹了笑话。“香丁”是指有一天冰心在树下观赏丁香花,吴文藻从书房来到丁香树下,应酬性地问妻子:“这是什么花?”冰心答:“丁香花。”吴文藻点头说:“噢,是香丁花。”惹得众人大笑。“羽毛纱”是说一次,冰心让吴文藻为岳父买件双丝葛的夹袍面子,吴文藻到了布店说要买多羽毛纱。店员听不懂,电话打到冰心家里,才知道吴文藻又闹了个大笑话。“傻姑爷”因此得名。最后一句则是冰心同梅校长开了玩笑——吴文藻这个书呆子是清华大学培养出来的。
  梅校长一听也笑得前仰后合。最后校长先生以进为退,当场续诗两句。梅校长的诗是这样的:
  马
  香丁
  羽毛纱
  样样都差
  傻姑爷到家
  说起真是笑话
  教育原来在清华
  冰心女士眼力不佳
  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
其他文献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艺术之一。辽南皮影戏从明末兴起,到清代鼎盛,继而流传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从明末初创至清中晚期鼎盛之时,辽南皮影戏在长期的表演实践过程中,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个过程大致经过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音乐及唱腔风格近乎诵经。这一时期的辽南皮影戏既无影卷(一种连本大字体墨抄卷本,演出时置于影窗下桌子正中,以便所有演唱者观看
期刊
每当春天来到雅鲁藏布江畔的时候,无论在城镇庭院或农家小屋周围,人们都会听到一种颇为奇异的花名:张大人。“张大人”花瓣似小型蝴蝶,分红、粉、白三色,花茎细长挺直,叶成齿轮状,它的学名为“波斯菊”,内地人称“扫帚梅”,惟独西藏人给它起了一个颇为费解的名字“张大人”。  关于“张大人”这个花名的来历,有一段饶有趣味的历史。据称,1906年,清廷任命张荫棠为副都统,以驻藏帮办大臣的身份,到西藏办事,借以挽
期刊
汉代“纯文人”中,我最喜欢与最不喜欢的,都是司马相如。他的文才,自不用说;他的性格,大有可爱之处。最有意思的是“当垆卖酒”这一出,几近无赖,然而无赖得有风度。顺便说一句,当初他勾引卓文君,是看上了卓老太爷的家产,不过结尾圆满,历代不以为乱。  司马相如是成都人,卓家在临邛。他把卓文君拐到成都,等了些日子,不见被迫做了老丈人的卓王孙送来一个大子儿。京剧里有几句词,“老爹爹百般施辣手,他那里皱双眉借酒
期刊
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后,要封赏那些在流亡年代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但“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子推没有向晋文公邀功请赏,晋文公也就真的把人家给忘了。  介子推是什么人?在重耳四处流亡的岁月里,他一直对这位落难公子忠心耿耿,甚至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来给重耳吃。但介子推是乱世里的高人,品格高洁,他看到众人自我吹嘘、争相邀功的嘴脸,感觉非常厌恶。于是,他决定带着老母亲退隐山林,安静地走开。在决定退隐
期刊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有一个人赶夜路,不小心碰见一个鬼。这样的桥段若放在国外的恐怖片里,鬼多半是个索命鬼,人也一定很倒霉
期刊
京城第一个电话局诞生  1900年8月16日,八国联军攻到了北京城,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北京城可就乱开了。第二年,有一个叫璞尔生的丹麦商人,趁“庚子之乱”擅自把自己在天津租界里经营的电话业务延伸到了北京,在城里的东交民巷架设电话线路,并在东城船板胡同设立了“电铃公司”。这就是北京最早出现的电话公司,是由外国人经营的。  丹麦商人的电话业务对当时清廷已经开办的电报局业务冲击很大,激起了以李鸿
期刊
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大学,抗战时期都到了昆明,房舍紧张,地皮难觅,干脆三校合一,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人称西南联大。今天去看联大的旧址,大抵是些废弃的庙宇和草房子,比今天任何一所最烂的学校都要差上一百倍。但是,这所大学却大大地有名,要论教学质量,今天还真没有哪所大学超过了它,从这所大学走出来的几位赫赫有名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说,他们到了美国,就学业而言,没有什么课再值得上了。  但是,即使这样一所大学
期刊
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认为,“父母官”是一种错误的说法,老百姓才是所有人的“父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在“坐稳了奴隶”或“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旧时代,等级森严,地方官员呼风唤雨,权力不小。老百姓遇到恶的地方官,只能自认倒霉;遇到好的,算是幸事了,自然便有百姓感恩戴德地称其“父母官”,甚至“青天大老爷”。那些为民办好事的官员,听着“父母官”这样的词也挺受用。在他们看来,那是一种尊重
期刊
吴三桂空酒坛装石灰伏击李自成  吴三桂在山海关下联手清军击败李自成后,尾追李自成到北京。吴三桂得悉农民军要向西撤退,先在西山设下疑兵,找了几千个空酒坛子,里边装满石灰,秘密地埋在西去的必经之路上,上边盖上浮土,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万马齐驰到此,马足踏到坛子上,马匹受惊跌倒,后边的骑兵压在前边人马之上,石灰腾起,迷住人眼,吴三桂的疑兵趁机鼓噪,农民军阵脚大乱。吴三桂率兵追击,农民军把辎重、妇女全部抛弃
期刊
1934年8月,卢作孚在《建设中国的困难及其必循的道路》中,第一次把自己主持的各项主要事业称为创造现代社会生活的试验。这“试验”的概念和方法是卢作孚将中国历史文化中注重“践行”的传统与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杜威实验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知道,蔡元培和黄炎培是最早向中国学术界、教育界介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先驱。早在1912年和1913年,蔡元培和黄炎培就先后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学校教育采用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