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字 识中国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有一个人赶夜路,不小心碰见一个鬼。这样的桥段若放在国外的恐怖片里,鬼多半是个索命鬼,人也一定很倒霉,不是被吓死害死,就是面临一场血腥恶斗。倘若类似故事发生在中国,结局可就难料得多。
  1700年前的晋人干宝硬生生把这个故事讲成了一个喜剧:一个鬼赶夜路,不小心碰见一个人,人问鬼是干吗的,鬼说,我是鬼。人说,我也是鬼。结果,老老实实的鬼就被这个叫宋定伯的人给骗了捉去,变成羊卖掉了。这个鬼真是个倒霉鬼。
  中国何时有鬼,或是谈鬼?实物不可考,那么从概念的源头去找。甲骨文里的“鬼”字,是人型上面有个可怕的脑袋。为什么说这个脑袋的形状是可怕的呢?《说文解字》上说,“人所归为鬼”,与“鬼”字有相同部分的“畏”字,是引人厌恶、惧怕的意思,“禺”字是母猴样的怪兽,从字形上来说,三个字都是有怪异之象的物体。而其他与鬼有关的字,没有一个是可爱的,长得难看的话是“醜”(丑),山高而不平整的话是“嵬”,川泽山林中跑出的山精鬼怪是“魑魅魍魉”,这些怪物修炼出道行来就成了“魔”……
  将逝者与这些丑陋或可怕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古人对人死后不知去向的畏惧。古人的见识有限,想象力却极丰富,人们习惯把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往怪物与鬼神方面猜想,《庄子》里就说“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山川河岳无不存在神兽。故去的人既然不在此世界,必然到了一个未可知的彼世界,成为使人敬畏的存在。因此,“鬼”与自然界的“神”往往连用,一起成为人们崇拜与祭祀的对象。
  殷商时候,关于殷王鬼梦的记载有很多,那时人们认为做梦是得到祖先的预示。殷王多鬼梦,认为是祖先告诫变故或灾难,因此用占卜与祭祀来化解这些梦中异象。而春秋时候,这种梦被称为“厉梦”,厉就是恶鬼。最曲折的是《左传·成公十年》记载的一段:
  晋景公梦见一个长发披散的大鬼对自己说:“你杀了我的子孙后代,这是不义,我已经请求上帝,现在得到它的允许可以报仇了!”景公醒来后,召见桑田地方的巫人来占卜,巫人说:“君王吃不上今年的新麦了。”景公因此忧惧而得了重病,到秦国去请来一个名叫缓的医生。缓还没有到达,景公又梦见了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儿童,一个说:“他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怎么逃避他?”另—个说:“我们躲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能拿我们怎么办?”缓来诊断后,说:“病不能治了,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艾灸不可能,针刺达不到,药力也到不了。”六月丙午这天,景公派人煮了新麦,把先前占卜的巫人叫来,将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然而,在将要吃新麦的时候,景公肚子发胀起来,走到厕所,跌入厕所里死去了。
  类似的史载还有很多。究竟有没有鬼神?人们总围绕这个话题争论不休。难点在于,鬼神的存在,既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只好作为文化史上“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幻梦,一直存在下去。这其实给了实用主义者很大的机会利用鬼神。
  墨子也曾在《明鬼》中讲过周宣王杀了无辜之臣杜伯的故事,杜伯死前说:“如果我死了还能有魂,三年之内肯定会让你知道的。”三年后,周宣王与诸侯在田野狩猎,遇到杜伯驾马车追杀而来,一剑射死了宣王。墨子在诸多类似的故事中确认山鬼、天鬼、人鬼的存在,其用意是要使人慎独,基本上等于“顶头三尺有神明”的意思,劝戒人勿做亏心事。
  孔子则“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说,其实回避的是“有”或“无”这样的终极问题,但在“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上,他是有自己的选择的。《孔子家语》里曾说,子贡有一次问孔子,死者有知还是无知?孔子说:“我要是说死后还有知,那么就怕孝子贤孙们弃生送死,我要是说死后无知,又怕不孝之人弃亲不葬,所以你问的这个问题,不是当务之急,以后会慢慢明白的。”可见,孔子关注的是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因此,虽然孔子不语,但可以看出,鬼神之事的确是被孔子加以利用了。
  而战国扰攘之世中的阴阳家,觉得人间的祸福得失、国家的盛衰兴亡、个人的生死荣辱,不可推测,就归之于不可知的鬼神。这大概不仅仅是中国的先例,因为大动乱的时代,祸福生死等一切不可以常情常理测度,只好归之于命运与鬼神。
  不知何时,鬼中有一部分杰出人物升入神的行列,所谓“鬼之灵者曰神也”,神的队伍就成为天神与人神的混合体。剩下的一部分鬼,地位却急剧下降,被认为低贱邪恶,受到神的管束。
  这次分家,使神们高高坐在了庙堂之上,造福于民;鬼们则四处游于乡野,为害于人。于是,人们学会祈神克鬼,鬼从此成为过街老鼠,打鬼驱鬼的仪式四处流传,打鬼英雄的形象也开始深入人心,其中既有威武的捉鬼钟馗,也有那个骗鬼的小子宋定伯。
  鬼是否都很邪恶奸诈,这实在很难说,因为宋定伯捉的就是一枚十分老实的倒霉鬼。但自从神鬼分家之后,鬼的世界变得愈发五彩丰富与无孔不入了。在所有的口传与笔传文学里,鬼也和人一样,有好鬼,有恶鬼,有大鬼、小鬼、男鬼、女鬼、好看的鬼、丑鬼……
  小孩生病,叫“鬼缠身”;夜行迷路,叫“鬼打墙”……鬼为何无处不在,并扮演了各种角色?台湾人王溢嘉在《中国人的心灵图谱:魂魄》中曾对地狱作了注解,他认为在地狱里也有儒释道,佛教是骨,道教是肉,儒家是血。
  逝者在地狱里接受审判与惩罚,然后根据前世的道德积分去转世或沉沦,这个架构,属于佛教,即地狱的“骨”;这个框架之下,则是丰富而庞杂的道教编织的舞台——它将地狱落实在道教圣地四川丰都这个地点,用东狱大帝、冥王、城隍这样的道教职位来构建起地狱的“神僚机构”,而百姓爱戴的包公、钟馗这样的人成为阎王等领导者,这些可算做地狱的“肉”;而地狱里真正上演的故事,则是儒家喜闻乐见的内容了,比如犯了“不忠”之罪的佞臣、犯了“奸淫”之罪的男女、犯了“不孝”之罪的子孙,都会在地狱里受惩罚。这样的罪名,许多来自于儒家的道德谱系。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个小故事:一个湖南书生,喜欢下棋以致成癖,将家产荡尽,他的父亲忧虑不已,把他关在书斋里,他还是翻墙溜出,到僻静的地方找人下棋,最终将父亲气死。阎王认为书生气死父亲是不孝无德,缩减他的阳寿,罚他入恶鬼狱7年。后来东狱新厦落成,这书生被阎王派过去做碑记赎罪,哪知道他半途又开溜,到别处下棋,延误了期限。阎王大怒,派无常将之捉拿,判了个无期,永无出头之日了。这个故事虽小,却是儒释道的内容俱全,几乎成为中国式鬼故事的楷模了。可见,用鬼来说事,着实好用,正符合了孔子的心思。
  鬼这种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将信将疑则若有若无。但经过年复一年的建构和口耳相传流播,鬼界的样貌与秩序俨然完整丰富起来。
  鬼会思念家人,因此有望乡台可以去告别阳世;鬼投胎要忘记前世,因此喝孟婆汤辞别记忆;鬼要买东西,因此有鬼市;鬼要复阳间未尽的仇,因此会出来作乱杀人;鬼要报生前未了的恩,因此托梦叮嘱家人……最后甚至“逼得”人不得不推选了一个日子作为鬼节。或许是人对于生的意念太执著,对死后的描绘才会与人间那么相似,几乎是另一个世界里的模拟人生,这使得中国的鬼,有声有色,有情有义。
  清代王械在《秋灯丛话》里讲了个故事,说宁海县一个戏班的班主,深夜被人敲开门,高价邀请去演戏,班主率团而去,发现那个地方屋宇宏伟,庭院宽敞,观众早就坐满了,只是灯光不太明亮。戏子们卖力演出,观众们也秩序俨然。中场休息时,主人请戏班吃面,大家却吃出面条有泥巴味,非常诧异,因此私下商量,一会儿改扮成天神演出。重新开场时,天神扮相的戏子一出场,台下观众竟然大骇,四下逃散,而各种物什也顷刻消失。戏子们昏迷至天亮,醒来见身处一个大墓前的广场,大墓旁罗列无数小墓,地上摆了盛着蚯蚓的瓦钵,原来这就是他们昨夜吃的面条,而主人送的谢礼则是许多冥纸。
  这个群鬼看戏的故事,在鬼故事中实属可爱,既没有恶鬼索命,也没有人鬼斗智,鬼们只是想丰富一下群众文化生活,前后举措也都有礼有节,可惜只因人鬼殊途,所以没有完满结局。
  除了群众生活,鬼的个人生活也能安排得有声有色,最有名的莫过于女鬼与书生的缠绵故事,诸如情深意长的杜丽娘、楚楚可怜的聂小倩、笑语盈盈的婴宁……只是全部是女鬼找男子,不见男鬼找女人。而且这类故事中,女鬼大多善良美丽,深情款款,而男子的形象则含糊与干涩得多。之所以会有这类故事,是因为鬼故事讲述者中出现了一支有力大军:文人。
  文人谈起鬼来,其底蕴和内涵自然不同寻常,清代的纪昀、蒲松龄、袁枚就有不少志怪之作。宋代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里讲苏轼谪居黄州时每天找各种人说闲话,碰上不善言谈的人,苏轼就强迫人家讲鬼故事,人家要是推辞说不会,苏就说“姑妄言之”——随便说就行。
  既然谈鬼可以算“姑妄言之”,那么鬼故事其实早已夹杂了种种人间事,人的嬉笑怒骂无不在其中,成为一个个寓言,譬如民国时期老向的《乡人谈鬼》里就说:“怕不怕鬼,也不能一概而论,有钱的人能使鬼推磨,能教鬼上树,但那是势利鬼听他的;他若遇见穷鬼,便也得抱头鼠窜。再有权有势、高官厚禄的人,一切国鬼都不怕单单惧怕洋鬼。你休看他瞪着一双眼睛比鬼还凶,一遇上洋鬼,立刻就像拔下来的小苗儿,蔫了。”
  这哪里是谈鬼呢,分明是讲这直白而漫长的人生。不说人生而说鬼事,是因为环境使然:因为有些年代不可问苍生,却可以言鬼神;有些年代不可谈国事,却盛行讲鬼话,许多历史的流淌脉络总是大致相同。回头再看古人造的鬼字,或许还可以这样理解:鬼就是人身鬼首。
  链链
  汉字释义
  刘洋
  欢
  “欢”字从又,从欠。
  “欠”为微微起身;“又”是手的象形,代表一种动作,会拱手作揖意,表示欢迎。故“欢”有欢迎之意。欢迎是主人待客的态度,少不了起身沏茶、倒水,而这些都需要用手来完成;同时,客人对端来的茶水也要起身用双手接过来,以示礼貌和感谢。“手”又为欢欣击掌。眼前的情景让人感到高兴,表现出兴奋的情绪,欠身子不停鼓掌。这个动作是被普遍用来传达高兴、赞赏、鼓励等内心活动的肢体语言。“欢”不仅形容温静平和的喜悦,也形容激昂热烈的雀跃。
  “欢”是欢乐,如成语“欢天喜地”、“欢欣鼓舞”等。“欢”又特指情人,如刘禹锡《踏歌词》: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新欢”是新结交的情人;“欢场”指寻欢作乐的场所。
其他文献
伟大者,往往行坚;志高者,常常言谦。司马迁,就是这样一位可敬的人。当年,他在写给被羁押在牢的好友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不仅在信始道“请略陈固陋”,而且在信尾言“故略陈固陋”。这不能仅仅看作是文字的前呼后应,而是大有深意在,大有意味品。  “略陈固陋”者,即简略地陈述自己庸俗浅薄之见也。但通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谈何庸俗,简直如天象;谈何浅薄,简直似地藏。在这篇短短的书信中,他不仅以无比愤激之情
期刊
“政府”一词现在常用。但关于“政府”一词的含义,至今尚未看见有专文予以说明,无论是关于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如英语GOVERNMENT)。本文拟先对中国的“政府”概念做些初步的探讨。  一  在中国,“政府”有以下几点意思。  一、“政府”主要指帝国中央的最高官员,也就是宰相(班子)。  试举几例。  例一: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政治事件。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由翰林学士兼侍
期刊
中医认为气血掌管着人体的生杀大权,气血充足的人抗病能力强,一般很少生病。反之,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那么首先受影响的就是五脏。  中医认为气血掌管着人体的生杀大权,气血充足的人抗病能力强,一般很少生病。反之,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那么首先受影响的就是五脏。  血就像五脏的粮食一样,血不足就会使五脏闹饥荒,五脏不肯正常工作,人体就不能正常运转,各种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假如心脏没吃饱,人就会心慌、气短、
期刊
我有位邻居,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外号叫“万事通”。听人说宋版书值钱,“万事通”说了:“我家里有一套宋版书呢!”人家问啦,您那是真正宋版书吗?“万事通”忙说:“没错!是宋版书!就是《康熙字典》。”(刘宝瑞相声《画扇面》)由于文化的缺失与误读,像刘宝瑞相声中那样“张冠李戴”的笑话,如今在生活中并不鲜见。  穿越历史 错误百出  公元前173年,汉文帝刘恒把当时著名的政论家贾谊从长沙召回长安,君臣相谈甚
期刊
开元十三年(725),宰相张说奏请举全国之力,举办意在彰显综合国力的“大唐泰山封禅大典”,唐玄宗对此予以肯定,并决定成立以张说为组长、各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大唐泰山封禅大典领导小组”,准奏宰相办公室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连夜通知全国各地府署县衙统一行动。  历城令杜丰接到吏部通知后,兴奋得一夜未眠。因为他得知,历城是玄宗此次封禅人马的必经之路!换句话说,他的命运也许就会因为接驾工作干得好而掀开崭新
期刊
它静静地看着时光流转,以自身的遭遇,默默地折射着这片国土的荣辱兴衰,矗立在北京西北的废墟,已烙印进了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对于圆明园一去不返的“绝世美景”,公众一直带着遗憾进行想象,是修复那曾经的华美梦境,还是保存这遭受蹂躏之后留下来的断壁残垣?  坎坷的保护之路  大清帝国的同治皇帝无疑是最早的“原址重建派”的代表。1873年,“亲政”刚刚一年的同治就下达了重修圆明园的上谕,此时距圆明园第一次被烧
期刊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艺术之一。辽南皮影戏从明末兴起,到清代鼎盛,继而流传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从明末初创至清中晚期鼎盛之时,辽南皮影戏在长期的表演实践过程中,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个过程大致经过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音乐及唱腔风格近乎诵经。这一时期的辽南皮影戏既无影卷(一种连本大字体墨抄卷本,演出时置于影窗下桌子正中,以便所有演唱者观看
期刊
每当春天来到雅鲁藏布江畔的时候,无论在城镇庭院或农家小屋周围,人们都会听到一种颇为奇异的花名:张大人。“张大人”花瓣似小型蝴蝶,分红、粉、白三色,花茎细长挺直,叶成齿轮状,它的学名为“波斯菊”,内地人称“扫帚梅”,惟独西藏人给它起了一个颇为费解的名字“张大人”。  关于“张大人”这个花名的来历,有一段饶有趣味的历史。据称,1906年,清廷任命张荫棠为副都统,以驻藏帮办大臣的身份,到西藏办事,借以挽
期刊
汉代“纯文人”中,我最喜欢与最不喜欢的,都是司马相如。他的文才,自不用说;他的性格,大有可爱之处。最有意思的是“当垆卖酒”这一出,几近无赖,然而无赖得有风度。顺便说一句,当初他勾引卓文君,是看上了卓老太爷的家产,不过结尾圆满,历代不以为乱。  司马相如是成都人,卓家在临邛。他把卓文君拐到成都,等了些日子,不见被迫做了老丈人的卓王孙送来一个大子儿。京剧里有几句词,“老爹爹百般施辣手,他那里皱双眉借酒
期刊
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后,要封赏那些在流亡年代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但“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子推没有向晋文公邀功请赏,晋文公也就真的把人家给忘了。  介子推是什么人?在重耳四处流亡的岁月里,他一直对这位落难公子忠心耿耿,甚至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来给重耳吃。但介子推是乱世里的高人,品格高洁,他看到众人自我吹嘘、争相邀功的嘴脸,感觉非常厌恶。于是,他决定带着老母亲退隐山林,安静地走开。在决定退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