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道德密码

来源 :伦理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sd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的党,发展为领导人民取得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在其百年辉煌的伟大历程中,道德"精气神"的"密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正是有了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引领道德追求,有了科学的道德规范体系的价值指导,依靠担当奋斗磨砺了道德品格,通过推进道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才使得其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始终持守着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饱经忧患而愈加壮大,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其他文献
监狱工作案例库是司法部司法行政案例库的子库,库中案例具有真实、权威、典型、数量大、定期更新等特点,这样优质的案例库用于刑事执行专业课程教学,能够弥补监狱工作案例采集难、教师和学生到监狱实践难、专业课程教学与监狱工作脱节等诸多缺憾。但由于监狱工作案例库中案例与教学案例在使用目的、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能完全直接照搬监狱工作案例库中的案例用于教学,要按照教学案例的要求对监狱工作案例进行加工设计。监狱工作案例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有课堂讲授、练习评价、情境模拟、实习借鉴四种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法学院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不断地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剖析法律职业视角下法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困境:其一,法学教学质量建设制度设计乏力,教学模式落后。其二,法学教学与其他院系如与工科、财经类学科间配合默契度低。其三,教师主动将法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学实践应用能力积极性不高。对法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新构建进行思考,通过完善教师评价系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社会评价,跨界融合培养法学类创新型人才,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强化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改革考核模式等重新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事关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许多重要论述。他深刻指出:“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并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即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铁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政工干部队伍。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政治伦理建设,紧紧围绕执掌国家权力"何以必要""何以可能"这一政治伦理建设的主题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把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的理论逻辑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现实逻辑统一起来,不断丰富政治伦理价值理念,不断推进政治伦理制度化,不断强化政治正当性,不断提升政治主体德性,为新发展阶段开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新征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如何推动铁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全面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激发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为“交通
期刊
从当代中国实际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执政实践出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面对的政治伦理关系主要有党群关系、党政关系和政党关系,其中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首要政治伦理关系,这一首要政治伦理关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即党群关系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伦理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必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后逐步成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救国富国强国的科学理论,党校图书馆是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理论学习的重要场所,应当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办学思路全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党校发挥干部培训主渠道和思想理论主阵地作用作出贡献。
西方学者往往倾向于对《墨经》中说明"利"这个重要概念的文本"利,所得而喜也"作快乐主义式的解读,认为墨家在此是把"喜"或"快乐"等同于"利",或者作为"利"以及道德正当性的标准.但实际上,墨家在此处只是对"利"进行了语义和元伦理学层面的说明,并非在表达快乐主义的规范性立场,甚至不是在表达任何一种道德上的规范性立场.快乐主义式的解读对《墨经》甚至整个《墨子》文本包含的对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层面加以区分的意图认识不足,与《墨子》其他地方明确表达的规范性立场不一致,其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将西方规范伦理学的框架套
习近平同志5月9日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中国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底蕴极为深厚,而中国道德精神是其基石和实质,弘扬中国精神尤其要弘扬中国道德精神.
期刊
道义论(义务论)伦理学虽然受到了美德伦理学的不合情理的无辜批判,但作为经典的伦理学类型,依然要对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论证时刻保持哲学的反省能力,对各种"批评"具有开放性对话的能力,从而让其理论与思想更加切合伦理生活世界,继续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详细梳理道义论伦理学的思想谱系,考察它为何不在古希腊而在斯多亚主义中才兴起的原因,它在西塞罗伦理学思想中的内涵以及义务和德性的关系、行为和行为者的关系,德国伦理学为何要采取义务论的形态以及康德义务论与德性论各自承担着怎样的使命与课题,可以发现,对人性的洞察、对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