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来源 :现代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b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并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实践,教师只扮演设疑、提问、总结、评价的角色,从而教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改变观念;创设情景;能力转化1999年6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十五大后,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于是,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新课程体系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创新与突破。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突破旧教育观念的束缚,确立起体现新课程的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角色、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新课程改革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新课程改革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冲击旧观念下,广大教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角色转变面临的挑战
  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新课程,并不仅仅是指以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静态的“文本课程”,而是更注重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动态课程;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也不只是转化课程内容以达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尊重学生本位、学生主体、学生个性;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解释者,而是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不再“以本为本”,视教材为“圣经”,而是回归生活、回归儿童。因此,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适,真正保持与新世纪新课程的同步成长。那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究竟该如何转化呢?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地涌现,教师要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同时,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已多样化了,教师作为学生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
  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面临的挑战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本位—智力本位—学生本位”为发展,注重知识传授的“教教材”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新课程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因此,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包办代替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2、从教学“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接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的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只注重知识的结论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新课程要求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三、教师的教学观念面临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旧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断重复以听讲-背诵-记忆-练习-再现等,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循环死板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是教学过程的客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的角色,教师的权威性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了学生失去理想和激情,失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失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变成了一种痛苦和折磨。
  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以学论教”。因此,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转变旧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必须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开展学生研究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和创新,从而使学生变的敏感、灵活、积极、轻松、学习有激情,使学生能够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变得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从而把学习的任务真正交到主人手中。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教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然而,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是十分的艰巨困难。“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1]当前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而在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形下,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改革也因此变得缺乏成效或事倍功半。在课程改革中,只有“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2]
  四、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面临的挑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特征。“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3]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4],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1]
  五、掌握现代教学技术面临的挑战
  新课程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对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过分依赖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自由支配。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懂得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将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不懂计算机不会用多媒体教学用具将是教育界的新文盲。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掌握一些新的技能,比如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疑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学习平台—网上交流与学习。网络阅读将成为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但是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信息素养欠缺,难以促自身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P112 . 朱慕菊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P112 . 朱慕菊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P130 . 朱慕菊
  [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P130 . 朱慕菊
  [5]《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P131 . 朱慕菊
其他文献
【摘要】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被打入冷宫,不被重视,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对课堂教学普遍不满意,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死气沉沉,而且内容繁琐。学生把历史课看作是加在他们身上的“徭役负担”,他们不愿意承当这种徭役,在课堂上学习起来自然就很被动,没精打采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材内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加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那么,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
期刊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整体和全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世界、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学生“会学”为目标,注重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媒介,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上升为情感,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课的后面都有关于读后感的相关写作练习。读后感的写作练习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笔,或者写的肤浅,架空分析,或者不能联系实际。其实,写好读后感也不是无章可循。在我多年的教学中,我总结了读后感写作的"四字诀",在实际的写作训练中,感觉效果还不错。  一、“引”  即围绕要感悟或感想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之文学性),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此,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教之无‘文’,行而不远”。枯燥乏味的教学,学生不愿听,又有多少效果可言呢?让文学性回归语文教学吧!  【关键词】语文文学性 ;文学素养; 教学创造性; 教学新法语文,是指语言文字,还是指语言文学,历来是人
期刊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数列的通项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它经常以解答题第一小题形式出现,而且是解答题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学生比较容易得分的类型题。在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在类型题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本节课渗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培养观察、归纳的思维品质,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并通过本节课是一节小结课
期刊
在创新教育已深人人心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但是,从今天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对历史的感受确实存在着一些障碍:  (1)教科书的局限性。其实很多学生都爱看历史读物,却不爱读历史教科书,爱听历史故事,却不爱知其前因后果。原因就出在教科书上: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太枯燥太乏味,也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
期刊
在我心里深深埋藏着一个巨大的痛苦,每当想起亲爱的爸爸,我心里就像刀割一样,泪如泉涌。  两年前,癌症恶魔无情地夺去了我爸爸的生命,当时我哭得死去活来,嗓子都哭哑了,真不知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在爸爸刚刚去世的几天里,我和妈妈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整天以泪洗面,看见妈妈憔悴不堪的样子,我心里更是难受。  每当我看到同学们在爸爸的带领下赶集买东西的时候,我就十分羡慕他们:要是我也能跟爸爸一起赶集那该多好啊
期刊
【摘要】激发学生物理兴趣,才能学好物理。  【关键词】激发; 物理; 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初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是短暂的,遇到较为抽象的物理知识时,他们
期刊
【摘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同样,小学的学生如果不重视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在国内,提起“超前教育”或许有人不知其解,其实我国目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在总结我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国的“超前教育”与日本的“正规教育”而形成了比较适合国情的教育理论。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实际
期刊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语文教研人员和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努力实践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这样一来的观念:人人应当学习语文,人人应该学好语文。因为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我们既不能把语文教学单纯地为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妨碍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