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hecha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对现代农业的含义做了明确阐述,即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践中各地在都在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本文仅就沈阳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做法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现代农业 推进 新农村建设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modern agriculture advances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the effective way——Shenyang agroeconomics zone construction to practice
  Fang Tiankun
  Abstract: In 2007 the central committee “the first document” proposed explicitly the development 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important content,and has made the explicit elaboration to the modern agriculture meaning,namely with the modern physical conditions equipment agriculture,with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agriculture,with the modern industry system promotion agriculture,with the modern management form advancement agriculture,eagerly anticipates the agriculture with the modern development idea,develops the agriculture with the trained new peasant,enhances the farmland irrigation,the mechaniz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enhances land yield rate,resources use factor and the agriculture labor productivity,improves the farmer quality,the benefit and the competitive power.In the practice each place is realizing th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way in all the exploration,this article only on the Shenyang development modern agriculture,the advancement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procedure carries on the summary and the analysis.
  Keywords: Modern agricultureAdvancement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0085-03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对现代农业的含义做了明确阐述,即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践中各地在都在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本文仅就沈阳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做法进行总结和分析。
  
  1.沈阳农业和农村经济概况
  
  沈阳市是辽宁省会,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城市人口比重高。1992年行政区化调整,将原隶属于铁岭市的康平、法库两县划归沈阳市以后,区域面积扩大,农业人口比重增加,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任务也在加重。现区域总面积为12980平方公里,下辖5个城区,4个郊区,3个县和1个县级市;总人口700万,其中农业人口247.7万,占总人口35.5%;县区农村耕地面积67万公顷,平均每一农业人口占有耕地2.7公顷。200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82.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712元,比上年增长13.1%。
  近年来,沈阳市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依托富民小区建设,开拓农民增收渠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在此基础上,2006年,沈阳市委、市政府又提出积极打造农业经济区,从而推进全市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已形成专业村284个、专业乡45个、主导产业区33个。其中,新民大民屯蔬菜产业、辽中刘二堡绿色农产品及特种养殖业、苏家屯葡萄酒产业、东陵树莓产业等十三个农业经济经济区已初具雏形。
  
  2.沈阳市建设农业经济区基本做法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沈阳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农村各县(市)、区也都设立相应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抓新农村建设工作,促进了此项工作的协调落实;2006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以及若干政策措施,并具体提出,结合沈阳市实际,通过农业经济区建设,促进农业区域分工和专业化,加快实现沈阳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到2010年“一乡一业、多乡一业”乃至“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经济区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实现规模集约发展,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农产品加工率达80%以上;农业经济区内村屯实现“绿、静、美、安”,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环村林网全部形成,村内道路全部实现硬覆盖,新型能源广泛应用,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综合治理。
  一年多来,沈阳市在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方面,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精心制定规划,确保实施项目有序进行。沈阳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组建以后,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从产业发展定位、基础设施配套、加工企业摆放、公共设施服务、核心区城镇发展等方面,指导各区县(市)制定经济区发展规划,经过多次论证、修改,完成了13个农业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农业经济区均明确了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在组织各区县(市)实施农业经济区规划过程中,注意突出三个主要环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分步实施;政策引导,群众参与。
  2.2 突出结构调整,推动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建设农业经济区核心是把主导产业培育起来,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按照沈阳市委提出的“一乡一业、多乡一业”乃至“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突出抓农业经济区内优稻米、果蔬、葡萄、树莓、万寿菊、蛋禽、白鹅、貂貉、水产等产业发展,用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当地主导产业。在推进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广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引进一批有较强拉动力的龙头企业,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提升“多乡一业”发展水平。
  2.3 完善城乡统筹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市场一体、经济互动。在全市总结推广了于洪区城乡一体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近年来,于洪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城市空间拓展、外部资金转移等发展趋势,走出了一条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全区共有3个近郊街道的7个村与远郊街道的9个村进行合作,直接投资达3.5亿元,建立了11个现代农业园区、养殖园区和农产品深加工园区,新发展高标准设施农业面积近万亩,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不是某一个部门和农民自己的事,需要社会广泛参与。沈阳市发改委、建委和市委组织部等有关部门积极努力,共同筹措资金3500万元,在三县一市建立了105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创建了农民文化活动载体,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沈阳市民政部门积极组织驻沈部队100家团级单位与100个村屯签订了军民携手共建新农村协议,全面开展了“百团帮百村”军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在电话“村村通工程”基础上,市政府拿出3000万元,支持网通公司实施了“村村通宽带”工程,年内行政村都可以实现宽带接入;市妇联也积极发挥农村妇女“半边天”的积极作用,开展了“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2007年计划在全市范围创建20个示范村;驻沈各高校也积极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开展了“教授下乡、农民上学”活动,有21所高校40多个科研项目直接服务于沈阳市新农村建设,全社会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体现,对新阶段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同时,加强工农联合,为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基地,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2007年,农业行政部门组织全市20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农业”面积50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0%。促进了城乡资源共享,拓宽了农民增收空间。
  2.4 注重农村环境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实现“村容整洁”。
  2.4.1 抓绿色村庄建设。去冬今春,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绿色村庄活动,完成植树近3000余万株,平均每个村植树超过1万株。通过“绿色村庄”建设,加强了村内绿化,特别注意了环村周围500米可视范围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绿化,把荒山荒地造林、废弃地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以及村与村相连的公路、河流、渠埂绿化作为重点,使生态防护体系进一步完备,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2.4.2 抓村内道路硬化。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紧迫、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力度。2007年全市计划投资3亿元用于1200公里的村庄道路建设,其中建设经济区内村庄道路和经济区与公路连接道路等600公里,建设其他村庄道路600公里。覆盖全市305个行政村的2278条村庄道路年底可按计划全面完成。
  2.4.3 抓了农村新能源的普及。2007年,沈阳市把推广普及“沼气”、秸秆气化等新能源作为治理农村环境的重要内容,纳入了新农村建设计划。从4月份开始,在推广普及农村新能源的工作中,全市实行了“四统一”,即:统一编报年度计划,落实到各户。首批新能源建设共涉及60个乡镇、160个村、6000余户;统一技能培训,确保施工安全。围绕“沼气”施工队伍建设,全市集中培训了80人,取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证书;统一建设标准,形成建设规范化。对各农户建造的“一池三改、四位一体”沼气模式的畜舍、厕所、大棚的布局及朝向进行了统一设计,满足建设模式要求;统一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在组织检查“沼气”工程建设验收时,除确保工程符合建设标准要求外,还实行了统一购置沼气用具,为操作员统一办理了保险。截止7月底全市已经完成沼气建设项目5100个,占计划的85%。
  2.4.4 抓了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分别在东陵树莓经济区、苏家屯永乐葡萄经济区、新民大民屯蔬菜经济区和辽中刘二堡特种养殖经济区分别设计建设了垃圾处理场,确保核心经济区垃圾集中排放。同时还要求对完成村内道路建设和新能源建设的村,要组建一支村保洁队伍,确保村容整洁。
  2.5 强化对外开放,加快多元化投资体系建设。建设农业经济区是沈阳市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创举,各区、县(市)运用市场开放理念发展农业经济区,取得了新突破。于洪区在短短一年时间,就吸引各类社会资本8.17亿元,在昔日传统农业乡镇建起了19个现代农业组团项目,为全市探索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样板;东陵区紧紧抓住树莓等特色林果产业,出台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引进龙头加工企业,促进了特色林果产业的稳定发展,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工厂”;新民市大民屯蔬菜经济区,以加快建设蔬菜批发市场为切入点,已同省内一家民营企业达成合作建设蔬菜市场的协议,计划由该企业投资1.2亿元,建设大型保鲜库和市场二期项目,目前,工程已经全面开工;辽中县刘二堡特种养殖经济区,在推进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注意龙头拉动作用,通过招商引资,同美国其仕集团签订合同,在经济区建一座大型种貂繁育场,计划投资8000万美元,占地500亩,目前,已完成征地150亩,一期工程项目已经开工。
  财政资金向农村倾斜,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年初沈阳市本级安排了3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其中1.2亿元用于农村路网、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1.8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实际执行过程中,又进一步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目前,市本级实际安排了5.25亿元,用于农村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区县配套完成投资1.09亿元,农民投入6.24亿元,吸引社会各类资金近50亿元,一个千军万马建设新农村的氛围正在形成。上半年,市财政投入农村资金总额达36.6亿元。
  
  3.初步成效
  
  目前,沈阳市现代农业发展正在有序推进。预计2007年农业经济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7000元以上。2007年上半年,全市农业经济区范围内已吸引投资28.4亿元,新上农业龙头项目27个。在规划建设的13个经济区中,已经新上龙头加工企业27家,投资规模达28.4亿元,带动14.9万户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已新发展主导产业面积45.81万亩,貂貉、蛋鸡、肉牛、肉鹅养殖达到1630万只(头),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势头越来越明显,“多乡一业”产业发展新格局日益凸显。通过建设“绿色村庄”,全市农村森林覆盖率比去年提高1百分点,村内适宜绿化的街道、过境路、广场以及村外进村公路等绿化率接近100%,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以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建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农业经济区的建设有效带动了沈阳市农村经济的发展。2007年以来,沈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主要经济指标高位增长,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上半年,全市农村区、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8.4亿元,同比增长23.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45.1亿元,增长55.8%;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5.2亿元,增长1.1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亿元,增长63.7%,远远高于全市各项指标的总体增长水平。
  
  4.问题和建议
  
  沈阳市农业经济区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4.1 区域差距明显。没有纳入农业经济区建设的广大区域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个别乡镇根本没有公共投入能力,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自我投入能力差。同时,部分地区缺乏市场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进展。经济条件落后地区如何实现专业化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还是一个难点。
  4.2 体制创新上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经济区内原有的行政管理依然强势运行,乡自为战的局面未有根本改观,区域内合理分工协作的局面尚未稳定形成,“多乡一业”产业格局不够清晰。
  4.3 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尚须进一步调动,一些农民虽然热切盼望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但还是没有焕发出建设新农村所必备的自主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下大气力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3.1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用土地使用的适度集中。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扩大经营规模,也是沈阳农业经济区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目前沈阳市的农业仍然是规模狭小“超小型”农户经济,全市约80万农户,每户平均经营0.84公顷土地,经营规模略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农户平均水平。尽管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生产化经营,能够增加一定的效益,但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种植业为主的专业农户,特别是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户,如果经营规模在2公顷以下,也就很难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依法有序地促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形成适度的经营规模,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十分必要与紧迫的任务,也是沈阳农业经济区发展中必然面临的重要问题。当然,要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关键问题是给放弃农地经营的人找到更好的出路,使其生活水准起码不低于原来的水平。
  4.3.2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管理经验的精华同现代先进农业技术与管理经验融为一体,创造出有沈阳地区特色的新型现代农业。
  4.3.3 继续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应强调投资主体多元化,特别应强化各级政府的投资主体作用,因为现代农业的投入属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全市农民切身利益的准公共建设,具有公益性质,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也是对“取大于予”欠债的必要补偿。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以及根据WTO的“绿箱”政策为农业提供必要补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任务。
  4.3.4 结合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精简机构人员、强化公共服务的原则,探索沈阳农业经济区管理的新体制。发展农业经济区,不是简单的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更直接和深远的目的,是找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换言之,农业经济区的建设,担负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农业经济区是现代农业的基地,也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桥梁。通过确立各地的主导产业区,可以推进沈阳市农村一村一业、一乡一业乃至多乡一业的发展;通过加强农业区建设,既能保证沈阳市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又可促进本市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促进沈阳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区打破乡村地域界限,以农民土地承包权等要素资源资本化和多渠道融资为手段,依托当地现有的产业基础,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从而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富裕农民;农业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生产要素和公共设施集聚,最终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新城镇。农业经济区是以产业放大和聚集为特色的,这种放大和聚集,必将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奠定经济基础,进而拉动城镇化进程。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一项政策,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取得了社会效果,但由于制度设计方面的诸多缺陷和缺乏法律约束,对农民健康权的保护力度较弱。文章从新农合保护农民健康权的权利主体不全面、权利义务不明确,政府职能部门角色冲突、职能不清,法律责任缺失、监管制度不完善等方面分析了新农合制度的缺陷,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法律制度的完善途径。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权;法律责任    On Impr
期刊
摘要:1949~2009年新中国60年的经济发展史,从经济体制运行看,可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前30年实行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30年则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两种体制的选择和变迁都是适合各个时期中国国情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新中国  60年经济体制  变迁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
期刊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形成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均衡价格理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均衡价格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区别和联系的比较分析,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吸收马歇尔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析中的合理成分,实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融合,形成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均衡价格理论,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核素在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进行核素甲状腺显像、甲状腺摄131I率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对甲状腺激素血清学测定。结果: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明显增高,摄131I率明显降低,有典型“分离现象”。甲状腺显像图像不清,放射性分布不均匀或呈局部稀疏、缺损表现。结论:核素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有诊断价值,甲
期刊
摘要:员工流失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员工流失风险管理提供依据。评估体系模型的构建是员工流失风险评估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在分析员工流失风险评估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多层次员工流失风险评估体系模型以及基于多环境因素的评估体系模型构建过程,并将改进的QFD方法应用于评估体系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评估体系模型 风险评估 员工
期刊
摘要:中国入世后至今,海运市场已经全面开放,世界各大航运企业竞相进入中国市场,集装箱制造业也随着世界航运市场而波动,文章以中集集团的并购过程为例介绍该公司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为我国的物流装备业的国际化设立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关键词:企业多元化 中集集团 并购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26—03    1 中集并购
期刊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必须以创新为核心,在新农村建设思路、战略措施和产业模式,新农村建设的科技需求与科技支撑战略,经营体制完善和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走出一条新的路子。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极度紧缺的农业大国,农业的长期发展面临的不光是技术突破、资源节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战略和理念上的革命。可持续的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前人研究成果,构建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感知质量概念模型:由网站系统管理(可进入性、导航性能、网站外观)、信息服务(准确性、适用性、易懂性)、商务交流(信任感、互动性、交易性)三个维度九个因子层面组成,借鉴国外成熟的wEBQuAL量表,设计新的调查量表(WEBQuAL on Tourlsm E—commerce),以携程旅行网为例,提出3个假设:假设期望一实际感知间差异性显著(H1);
期刊
摘要:对参加第15届世界篮球锦标赛的中国队与竞赛对手6场比赛各位置主力人数、得分、助攻、篮板、罚球、失误等技术指标,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对比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队后卫得分、助攻、篮板、罚球、失误等进攻技术指标相比竞赛对手有相当差距;前锋队员只在3分球投篮及命中率、罚球次数及命中率的技术指标高于对手,其它技术数据统计都比竞赛对手差;中锋队员得分、罚球、篮板指标优于对
期刊
摘要:实现生态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不能实现生态和谐,需要政策和制度推动,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整体利益观。通过思想的力量,形成共建生态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要真正树立起整体利益的观念,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的对待利益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存竞争意识。  关键词:价值导向 整体观念 生态和谐    The full d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