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且耕”在永嘉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嘉的耕读文化,历史悠久,也极其发达,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其既耕又读,且读且耕,集生态文化、隐逸文化、道德文化与礼乐教化等于一体,是永嘉亮丽的人文景观,也是中国农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永嘉耕读文化的骄人历史


  耕读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的特色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耕读文化形成的亦耕亦读的文化模式,“耕”为生存之本,而“读”蕴含升迁之路。孔子云: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
  历史上永嘉先贤以“半耕半读”的生活形式,将朴实的劳作和娴静的读书相结合,形成了乡村读书人走向仕途、建功立业的有效途径,也形成了别具永嘉特色的耕读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永嘉先贤为改变命运,通过“读”来获得了荣升和发展,从而有力的影响和推动了当地耕读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宋代扩大了科举录取名额,改善了考试方法,这些科举制度的推行有力推动了永嘉耕读文化的发展,深深影响了永嘉先民们的耕读之风,使永嘉耕读文化在两宋之时逐步成熟。《永嘉县志》说:
  永嘉于宋,名贤辈出,登洛闽之堂者,后先相望,郁郁相望,郁郁彬彬,至称为小邹鲁,何其盛哉!
  历史上的永嘉,科名之盛遐迩闻名,被誉为“东南邹鲁”。清末著名学者孙衣言亦有“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之谓。永嘉前贤们勤勉好学,形成了永嘉人自古就有的守望文化家园、传承历史文脉的自觉。“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楹联,极具代表性,非常精准地反映了耕读文化的内核与重心,它所蕴含的耕读理念,生动地反映了永嘉乡贤士子高超的生存智慧,体现了他们爱国爱乡、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勤劳俭朴、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
  永嘉风光秀美,温山柔水、奇崖秀林、多姿多彩,永嘉独特的山水生态系统形成的耕读文化,成为中国古代耕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自从谢灵运在永嘉任职写下大量山水诗作而成就了他“山水诗鼻祖”地位之后,永嘉这个“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也引得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沓来,而古代诗人墨客在永嘉的活动与吟咏,使永嘉文化资源也变得日渐丰厚。千百年来,与永嘉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就有谢灵运、王羲之、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朱熹、叶适与“永嘉四灵”等。而现永嘉县区域的历史名人也有徐定超、叶适、戴蒙、郑伯雄、戴溪、戴侗、陈虞之、金贯真、谢文锦等。永嘉诞生了在中国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享有盛名的“永嘉学派”“永嘉四灵”和“永嘉杂剧”等。总括起来讲,谢灵运、陶弘景等六朝高士启蒙于前,而叶适、戴蒙、王十朋等历代文人代成于后,旧、新两种耕读思想在永嘉楠溪江流域日渐深入人心。
  永嘉的古书院与其他等文化研学场所,为永嘉耕读文化提供了活动载体,促进了耕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永嘉耕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则是现存永嘉特别是楠溪江流域星罗棋布的古村落群。或言之,永嘉耕读文化延续,主要体现在古村落文化的延续和保护上。这些点缀于永嘉山水间的众多古村落,以及村落里的宗祠、书院、学堂等文化传播场所,让永嘉秀美山水田园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其萦绕的书墨香气滋润了一代代永嘉先民,也使永嘉的人文底蕴日渐丰厚了起来。

永嘉耕读文化的活化石


  永嘉仅楠溪江流域就散落着200余座历史文化村落,这些古村落就是耕读文化的活化石,是永嘉千年耕读文化的结晶,是不可复制的文化瑰宝、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永嘉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每一个古村落就像是一座文化宝库,蕴藏着农村历史遗存的精神资源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記忆与沉淀。
  永嘉县传统村落分布较广,有国家级6个、省级23个,共2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芙蓉村、苍坡村、屿北村、张溪林坑村、黄南林坑村、岩龙村。而这些古村落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近400处,芙蓉村古建筑群、红十三军军部旧址、金昭牌坊和宪台牌坊、楠溪江宗祠建筑群、坦头窑遗址等5处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含建筑群)。这里的不少古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相关文献与保存下来的各村宗谱记载,永嘉屿北村始建于唐朝中叶,芙蓉村、茗岙村、下园村初建于晚唐,建于五代的有枫林、苍坡、周宅等村,建于北宋的有廊下、鹤阳、渠口等村,而岩头、蓬溪、豫章、塘湾等村则建于南宋。这些传统村落,目前尚存留有较完整的宋式村貌、明清建筑及文化习俗,是永嘉丰富的人文资源中最具有特色的景观之一,尤以屿北村、芙蓉村、苍坡村、丽水街为代表。这些村落的规划和建筑设计齐全,其中融合了实用、审美、文化、信仰等多重功能,拥有民居、宗祠、亭台、池榭、书院和寨墙等。通过这些景观遗产,可以了解到久远的永嘉传承,以及依然活态的耕读文化的特色,其中也包含了宗族文化、风水文化、建筑文化、长寿文化与价值独特的乡土建筑文化,而被称为“中国乡土文化史书库”。
  永嘉古村的选址与布局,均带有浓厚的耕读祈愿,寄托着耕读理想,永嘉先辈们希望子孙后代认真践行“教子孙两行正路克勤克俭,继祖宗一脉真传惟读惟耕”,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至高理想。他们对古村落的规划新颖,布局各具特色,有以“文房四宝”为格局的苍坡村,有以“七星北斗”作构思的芙蓉村,还有“箭镗镇蟒”岩头村、“出水芙蓉”屿北村、“文笔蘸砚”豫章村、“铁弓射虎”梅坦村等,这些以风水为主布局的村庄,让永嘉俨然成为了一个巨型的“中国风水规划博物馆”。
  永嘉鹤盛镇的鹤阳村,是谢灵运后裔的聚居地,后人继承先祖的诗钵,鹤阳村里诗人辈出,从宋至清六百年的时间里,有名有姓的诗人就有38位,有“温州第一诗村”美名。根据温州大学教授张如元《永嘉鹤阳谢氏家集考实》记载,鹤阳村从宋至清的诗词达417首,这些诗词再现了当地山水田园原生态,反映了永嘉耕读文化的风采。鹤阳村依山傍水,处三面环水的“三阳高照”之地,村中“叙伦堂”中尚存有一副绝妙的谢氏祠堂联:“三鹤平分烟火盛,一池春梦子孙多。”村中先贤谢廷循生于明洪武十年(1377),当属温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位写入中国绘画史的人物。他以绘画才能闻名被征召入京,供事内庭,景泰年间升锦衣卫指挥佥事,历事五朝,备受恩荣。谢廷循诗画俱佳,擅长绘画的明宣宗朱瞻基曾赐“笔精入神”图章以示嘉许。谢廷循曾在老家鹤阳村北建临流亭,并绘成图献给宣宗御览,获得宣宗赠诗《题谢廷循临流亭图》,此后又获宣宗赠诗《乐静诗赐谢廷循》和《瑞香花诗赐内直锦衣谢廷循》,获得宣宗三首赠诗的荣耀。   始建于五代的永嘉苍坡村,是一个山水与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共存、生产与生活互动的美丽乡村。苍坡村位于永嘉县岩头镇,虽历经风雨蚀,但依旧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宋代建筑,亭榭、祠庙、古柏、古道,使苍坡韵味十足,耐人寻味。村内建有“中国农村改革馆、昆曲博物馆、民俗馆和宋时苍坡长卷美术馆等,于此可见永嘉“古村文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宗祠文化、昆曲文化”之一斑。
  永嘉先民们建村选址,充分体现了对好山好水的诗意追求。似乎是山水护佑,永嘉耕读风气日渐鼎盛,走出了不少耕读名士,南宋理宗年间,永嘉芙蓉村就有18人同朝为官,史称“十八金带”。从唐至清,永嘉一共考取过711位进士,其中宋咸淳元年乙丑(1265年)榜进士中,永嘉籍有36位之多。屿北村一门三进士、父子两尚书,枫林村一门叔侄三进士,永嘉也被誉为“进士之乡”。南宋龙图阁大学士王十朋在《送叶秀才序》里面说永嘉:
  谊礼之学甲于东南,笔横渠口伊洛者纷如也,取科弟,登仕籍,多自此途出。
  然而,耕读而在科场得意,仕途扬眉的毕竟少数,成名成家的更寥寥无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在村子里,有的隐居读书,有的推行教化,也有著书立说的,这对涵养永嘉古村落的文化气息发挥了极大作用。如永嘉榴湾村传承“读书田助孝悌和睦”的家训,村中虽少有入仕者,然耕读风气长盛至今。
  永嘉古书院,是耕读文化重要的传播场所。为了让本族子弟读书入仕,楠溪江畔各村纷纷兴学,于是永嘉书院兴起。永嘉书院可以追溯到唐代,而真正蔚然成风的则在南宋时期,书院延续北宋所开创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规模,较为有名的芙蓉书院、琴山书院、戴蒙书院等,而各类私塾更是星罗棋布,遍及各村落。溪口村的明文书院是楠溪江最早的书院之一,由于书院成绩斐然,宋光宗御赐“明文”一匾。明文书院为南宋进士、曾任太子讲读的著名理学家戴蒙辞官之后所创办。戴蒙、戴侗与塘湾村的郑伯熊、郑伯英、郑伯海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著作宏富。书院既是读书习业的地方,又是学术研究的场所。永嘉通过书院以传授学说,活跃思想,为培养真才实学之士作出了积极贡献。
  永嘉现存的古村落与书院等文化场所和基地,依托永嘉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秉承“寓文化于山水、融奢华于自然、引高端于大众”的建设理念,将楠溪江山水与永嘉地方文化完美结合起来,有机地融入楠溪江耕读文化,成为永嘉耕读特色文化的标志性基地,也使楠溪江畔耕读文化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身上兼具了儒、道双重思想。加之,永嘉学派的推动,永嘉四灵的影响,及戏剧文化永嘉昆曲、永嘉乱弹、溪下马灯戏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统戏剧的传承演绎,每逢过年过节,永嘉乡村依然戏曲纷呈,特别是许多戏台楹联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体现了浓浓的耕读文化气息,也使永嘉耕读文风尤盛,影响深远。
  永嘉的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与书院,是永嘉耕读文化最重要的见证与内容,是永嘉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国家级文化景观遗产范畴,具有中国特色鲜明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社会、规划和美学价值,已经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永嘉耕读文化的文化缘起


  永嘉耕读文化的文化缘起,也就是梳理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元素和发展特征。
  其一,耕读文化起源于隐逸文化。永嘉的耕读文化,体现了儒释道合流的思想,是儒家“退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组合結构,也符合中国隐文化的特色,成为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隐文化的主要内容。种几亩薄田,养花植草,畅游山水,吟诗题赋、抒发性情,在崇尚自然、追求虚静中享受一种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这种耕读的耕,是陶潜式的耕,耕似是象征性的,而主要寄情山水,修身养性,以读为本。耕读文化,且耕且读,因读使得农耕富有了文化涵养,也赋予了耕读文化以新的内涵。
  其二,耕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密切。耕读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古代颇富地域性的一种特殊模式,主要发生于村落聚落,这些聚落又往往是单姓的宗族血缘村落,永嘉众多古村落,大多在唐、五代,或宋代移居至此,而后形成血缘村落。特别是晋、宋两次人口大迁移,使许多文化水平很高的仕宦迁居永嘉,在此建村落户,择地定居,且耕且读,让读而有根。永嘉的茗岙梯田开发始于晚唐,一万多亩梯田范围涉及茗岙乡的茗岙、外徐、乾口、南山、岩山等村和桥下镇的郑山村,还有永嘉岩坦镇和云岭乡等连绵的山村梯田,都是产生耕读文化的土壤和重要载体,也形成了古代永嘉人独到的环境意识与审美观念。
  其三,耕读文化受官场科举制度的激发。“读可荣身,耕可致富”,耕读生活,使农家子弟看到了读书入仕、光耀门楣的希望。“朝为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于是牛角挂书、柳枝为笔、沙地练字、田头秀才代不乏人,进士状元也屡见不鲜。如溪口村戴氏家族,在南宋时曾出过“一门四代六进士”的戴氏世家,其中戴述、戴迅、戴栩、戴溪、戴蒙、戴侗等,戴氏大宗祠里有一副楹联写道:“入程朱门迭奏埙箎理学渊源双接绪;历南北宋并称邹鲁春宫第甲六登墀。”永嘉宗族的家训、族谱的祠堂楹联里,多以光宗耀祖为目标追求,把耕读上升到建功立业报效家国的高度。
  其四,耕读文化与地方激励也有关。永嘉兴学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聘请老师主持义学或义塾,由宗族出面利用房族祠产,资助家境贫寒子弟读书入学。永嘉岩头村《金氏宗谱·家规》明文规定:
  每岁延敦厚博学之士,以教子弟,须重以学俸,隆以礼文,无失故家轨度。子弟有质士堪上进而无力从学者,众当资以祠租曲成之。
  永嘉各村各族祠都订有一些类似规定,凡进县、府学读书和赴府、省应试,费用由祠下公出等,这种耕读的“激励机制”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永嘉耕读文化的沃土,极其深厚,山水与人文在永嘉这方水土上高度融合。近年来,永嘉积极整合耕读文化的优质资源,不断提升耕读场所载体,恢复修缮的文化书院有芙蓉书院、琴山书院、明文书院等。而耕读文化的延续与保护,也有效提升了永嘉人的整体文化素质,成为永嘉现代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今日之永嘉人,正在将耕读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与现代经济发展接轨,让古老的耕读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系永嘉县社科联主席。)
其他文献
完全是在一个不期然的情况下,看到了贺嘉佳编导的舞剧《妇好》。因为看之前完全不知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因此在观看过程中,一边看一边快速地思索着一些事情。  首先,这个名叫贺嘉佳的编导让我很是惊奇,我没有意识到一个之前从未进入过我视野的编导能够这么深入地对中国舞蹈的传统性回望有着这么真切的渴望。这一点委实不易。中国自上世纪初以降,西方的舞蹈价值观全方位地覆盖了我们的舞蹈领域,唯西舞是瞻的观念及其方法,都
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齐国政坛上的管仲,因卓越的政治才华和名垂千古的政治功业,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家以及思想家所效仿和倾慕。主要记载管仲思想的文献经典《管子》,则以丰富的施政思想和优异的治民理念,长期被后人学习研究。可以说,管仲和《管子》,是诸子百家中少数几个集政治实践与思想精华于一身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辉煌历程中,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主要领导人在带领中国人民从事革命斗争和经济文化建
从诞生之日开始,互联网就注定如同魅惑的魔术师,以改变一切的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深刻变革。林登实验室推出的“第二人生”凭借成熟和先进的3D建模技术给全球带来了震撼。在这块虚拟“新大陆”上,除了大批“居民”和全球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国外高等教育界也迅速意识到这块新兴领域潜在的教育价值,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世界顶级知名学府争先购买电脑空间里的数字空间“岛屿”,提供全天
“中国近代美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比如,中国近代“美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哪里?“美学”的周边概念是怎样从西方传入东方的?这些概念是如何被翻译过来的?翻译的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态势?这些概念被译介到中国之后是怎样完成本体建构的?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源流与体系研究》回答了上述问题。  这部著作以“美学”的概念为逻辑原点和理论支点,以美学理论中具有支撑性意义的基本范畴,如崇高、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批判性思维首次进入新课标,这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几千年来,奴性思维和奴性人格已经深入部分国人的骨髓,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打破这种沉痼了几千年的思维定势,帮助人们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提升思维品质,创新思维发展。   对于中学生来
连环画《琴》?作者:刘秉江  1979年3月出版的彩色连环画《琴》,虽然出版发行的时间是1979年年初,但是组稿绘画和印制肯定在上一年,甚至更早些时候。所以,它依旧可以归类到那个特殊年代数量众多的连环画品种中去。  不过它是彩色的,而且是48开不是64开,加上封面上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拉小提琴的形象,所以至少在形式上它已经具有了某种面貌一新的新时期的文化产品的特征,或者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
苏轼为王朝云写下如许多的文字,在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人中是十分罕见的。王朝云、苏东坡,都因为有了对方而成为幸运的人——尽管生途维艰、沟坎密布——因为这些文字就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而他们化在生命中的相知相爱,以及用爱的双楫划过漫长险恶的风雨等,对于当下或挣扎或迷茫的男女人生,无疑有着热切地映照与启迪。  苏轼一生有过三位夫人,都姓王:王弗、王闰芝、王朝云。王弗逝后,接替的是她的堂妹、比苏轼小11岁
刘叔新(1934—2016),著名语言学家,一生在南开大学从事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涉猎广泛,著述丰硕,在现代汉语词汇学研究领域尤多创获,自成体系。刘叔新先生生平  刘叔新先生,祖籍广东惠州,1934年3月23日生于广州,1952年辞亲北上,目的就是投考时在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失利后,由表兄介绍曾短期执教于天津某小学,教授音乐课程,此或是先生投身教育事业之肇端。翌年,先生改考南开大学中文系并被录
记得《金瓶梅》里卜卦的老婆子对李瓶儿说过:“奶奶尽好匹红罗,只可惜尺头短些。”这样婉转风流的文字其实是暗喻瓶儿寿命之短,可又转念一想,红罗尺头短些才好看,无休无止拖沓,未免惹人嫌。而作者伊北居然斗胆写张爱玲的后半生,想来张爱玲的前半生是匹绝好的红罗,可到了后半生,却如繁弦急管转急管哀弦,那么地仓促疲软,好端端的红罗因为无休无止地拖沓硬是陷于生活的泥沼之中,被蚤子一寸一寸地咬啮掉,不复有令人惊羡的天
短评:丰富精彩的白话小说是明清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热闹又混杂的市民生活让人沉醉,清晰而灵动的众生相让人深思。在一篇著名的公案小说中,惩恶扬善主题之外,本文用细致的演绎解读出了女性话语权这一另类主旨,思考深入、笔端有情。悲剧性的公案故事中生长出侠义机智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这是冯梦龙对时代的信心,更是引领人永恒向上的力量。  ——孙宗英(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出自明冯梦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