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与《多》的辩证关系谈小学数学中的集台思想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j8332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合思想创建者是德国数学家G·康托尔于1874年提出的,我国在1978年以后编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渗透了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很多,通常我们更强调知识的联系性或是连续性,即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含糊不清,会影响后续的学习,形成知识系统中的“断层”。而忽视了了某些知识之间不是前后连结的关系,而是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即如果学生对这类知识分不清主次先后,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容易出现错误或混淆。大多数关于集合思想的研究集中于小学数学中集合思想中子集、交集、并集、差集、空集等在数学教学中的单个应用。而笔者主要从“一”与“多”的辩证关系谈小学数学中的集合思想。
  在数学中,集合是一个原始的概念,这如同几何学中的“点”、“线”一样,不能用别的概念加以定义。集合一般的描述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个体事物的全体,当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时,我们把这个整体称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个个体事物叫做该集合的元素。例如:一个班级的学生组成一个集合,其中该班级中的每个学生是该集合的一个元素;直线上所有的点构成一个集合,其中的每个点是该集合的一个元素;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一般用N表示。一个集合可以通过列举其元素a,b,c…来表示,并记为{a,b,c…}
  
  “一”这个数量单位,看似简单,儿童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知道了,尤其是现在的学前教育之后的孩子知道的数更可以达到数以百千。而我们的小学一年级教育应该着眼的重点不应该仅仅是1的读、写、认、数,而应该更多的考虑1与多之间的关系。首先“一”包含于“多”,聚“一”为“多”。
  “1”是整个正负数系统中的基数,它自身继续向加,可以得到任何其他的自然数。例如:1 1=2,2 1=3,3 1=4……这样继续下去可以得到无穷的自然数列。1属于自
  然数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一般在低年级结合认数教学进行,如,一个小队有8个同学,8个同学是8个1。在认识O—lO这11个数的时候还可以结合集合圈来进行。如:2{1,l},3{l,1,1},4{1,1,1,l }……学生会发现一个集合中有几个元素就用“几”来表示,形象的将集合中的元素和基数概念有机的联系起来了。或者3{1,2}……。在教授10以内数的认识的时候,用集合的思想,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些数,还认识了这些数可以有相同的几个数组成,或者不同的几个数组成,还附带接触到“等分”“不等分”“余数”等概念。其次“多”包含于“一”。
  在引入分数之后,“1”是分子和分母相等的一切分数的值。例如:1/1=1,2/2=l,3/3=l……。在这里像这样的值为“1”的分数组成了一个集合,而这些分数就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一”作为集合整体还体现在应用题教学中。例如,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是几分之几的时候。用下图表示有6个正方形,3个圆,正方形的个数是圆的几倍?
  这时候把3个圆看作一个集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l份,那么正方形的个数就是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正方形的个数是圆的2倍。很显然,在这里圆被看作1份的“1”,不是个数1,而是圆的总量是个集合。这里的1份包含了3个,也可以说3个包含于“1”份当中。
  然而如果我们把上面这题改为圆的个数是正方形个数的几分之一。这时候就要将正方形的个数看作“1”,当作一个集合整体,将改整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与圆的只数相等,所以说圆的个数是正方形个数的二分之一。这里的“l”不是包含3个,而是6个,也就是说6包含于“1”之中。
  像这样把“多”当作“1”,“1”里面包含“多”,将“1”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的情况还有很多,诸如在学习分数时,分“1”为“多”,如将一个饼平均分,每一份都是“l”的元素。而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这样的关系就更加明显了。当然在小学数学知识中不仅仅只有这些方面可以从“1”与“多”,集合与元素的关系来分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应用集合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获得对集合思想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运用集合思想的观念。
  集合思想,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不直接出现集合的概念、名称、符号和运算,而是结合数学基础知识内容,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集合图画来渗透集合的思想。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我们教师应首先感知到这些内容中存在集合的思想,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在适当的时候有意点拨,让集合思想在小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扎根。
其他文献
怀着对大学无知的幻想,背负着家人沉重的期望,跟随着现实中“倾文凭学位”之主流,一路跌跌撞撞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当疲惫的双腿支撑自己站在大学校门口时,很多年轻人,未来的大学生,百感交集……有经历高考磨练后的淡定,甚至麻木,又有被重点高校录取的释怀,甚至兴奋;有感慨,感慨在曾今的挣扎中流下的汗水和泪水;还有迷茫甚至恐惧,迷茫在新环境中自己的定位,害怕连目标方向都没有的自己如何以大学生的身份生存下去,更何
我是一个小书迷。每次从超市回来,我的袋子里都会有好几套书。超市里也有书卖。  妈妈给不给我买零食、文具,我都没有意见。不过,如果不给我买书,那我就会生气。在我心里,书是一片湛(zhàn)蓝的大海,而我就是一条小鱼,每天都在这片大海里自由快乐地游来游去。  每天我都要看书,常常连吃饭都顾不上。不信你看:中午,要吃饭了,可我还是舍不得放下手中百看不厌的《数学世界历险记》。过了几个小时,我终于把这本书看
一大朵白云,飄在草丛的上空,风很轻很轻,白云移动得很慢很慢。  白云啊,你在想些什么呢?你是不是想把草移栽到自己的身上,让自己变成一朵“草丛云”?你是不是想把小蝈(guō)蝈、小螳(táng)螂(láng)、小蚂蚁、小青蛙、小田鼠、小刺猬也请来,到自己的身上居住?  要是真有这样一朵“草丛云”,随着风儿飘呀飘,会不会飘到外星人住的星球上空?  要是有外星人,要是他们见了这样的“草丛云”,会很高兴吧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是吸收,从外到内;写作是表达,从内到外。持读写沟通、唇齿相依观点的前有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后有来者“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读写结合,也可称作“随文练笔”,旨在通过练笔活动促进言语形式和写作方法的迁移,加深对课文内容与思想意蕴的了解,从而达到以读促
“绘本”,它区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人书”、卡通图书或其他有图有字的低幼读物,它对语言、图画及其两者的构成形式有着特定的规范和要求。绘本的主要特点就是故事情节富有儿童性,绘画具有艺术性,文字饱含文学性,读来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图文并茂,内涵丰富。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对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一、绘本,燃起孩子阅读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全国宋庆龄青少年发明创造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摇篮奖……近年来,远离市区,地处无锡、苏州、常熟三地交界之处的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收获了一项又一项闪亮的科技荣誉,学校也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科技教育特色之路。  翻开荡小的历史,大气与厚重迎面扑来。始创于1905年的一所乡村小学,从办学伊始,就有了浓郁的传统文化
胖鸭子,真有趣,  总想组织小乐队;  没有乐器又没人,  你说这是咋回事……  胖鸭子早就想组织一支乐队,由于人手和乐器的问题一直耽搁着。这天,他找来大耳朵兔子和馋嘴巴猫咪商量组建乐队的事情。  “组建乐队好是好,”馋嘴巴猫咪知道了这件事之后说,“可我们连一件乐器都没有,怎么组织乐队呢?”  “没有乐器,我们可以自己想办法呀。”胖鸭子笑了笑,很有信心地说,“谁家没有空易拉罐和空啤酒瓶呀!”  “
学习书法是培养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这首先是由书法的特点决定的。当今研修临习书法及收藏字帖,除了能彰显其固有的社会地位与兼得风雅之名外,书法仍然以艺术形象的形质美和神采美,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底蕴,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凡的作用。    一、陶冶自身情操    书法可陶冶情操。情操是感情和思维的综合,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其美感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与其他
摘要:数学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数学的奥妙与乐趣,就需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本文阐述了优化目标,诱发个性张扬欲望;优化教学手段,插上想象的翅膀;优化教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全面提高教学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教学情境;提高;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课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注意表扬、鼓励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它是一门艺术。  关键词:表扬;艺术;关注;得当;及时;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的班主任来说,要想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激发学生自我追求,善于表扬学生,适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