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FV诱导的小鼠免疫抑制因子的初步探讨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t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改进的MTT法观察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感染BALB/c小鼠的脾细胞冻融及培养上清对ConA诱导同系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和产生IL-2能力的影响。感染后20天,16只鼠中有15只显示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9%~79%和47%~69%,表明感染鼠脾细胞可产生和释放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对其理化性质的初步分析表明,它是不可透析的物质,对胰酶敏感,对热相对敏感:能耐56℃30分钟,而80℃ 30分钟则失活,初步认为是一分子量≥10kD的蛋白质类活性物质。经排除试验显示,此因子不是IFN-γ、阿片肽、皮质醇及前列腺素等类物质。初步观察到只有脾粘附细胞与非粘附细胞共育才释放该因子。此因子可能是EHFV感染后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抑制形成的环节之一。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即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该法利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Vero细胞上繁殖时可引起细胞病变的特性,将32~100CCID50病毒液与等量待检血清混合,37℃中和1.5小时后种入微量培养板孔中的细胞悬液中,培养6~8天后即可判定结果。用该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血清和灭活疫苗免疫机体后的中和抗体,获得了与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法基本一致或者更加敏感的结果。该法简单
期刊
将线扫伏安法(LSV)应用于ELISA法,可极大地提高ELISA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用高效价抗兔肝MT单克隆抗体采用直接法测定MT量,可达0.5ng,测定小鼠在不同金属诱导下肝MT相对含量变化结果与镉饱和法一致,ELISA-LSV可发展为体液中痕量MT的分析。此外,应用抗MT单抗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相结合,研究大鼠经重金属诱导后不同组织中MT的分布特征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大鼠经重金属诱导后,肝细胞与
期刊
期刊
将克隆的人免疫缺陷病毒gag基因片段(P20基因)用EcoRI和BamHI双酶切位点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BV220,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CY6。为获得高效表达,用豆芽核酸酶消去EcoRI位点,使其SD-ATG间距缩短至7个核苷酸,从而得到改建表达质粒pCY7。将pCY6和pCY7转化表达宿主菌DH5α,采用温度诱导法观察其表达。结果表明,DH5α(pCY6)无可见表达产物,DH5α(pCY7)在2
期刊
期刊
本实验观察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免疫血清在沙鼠腹腔巨噬细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小鼠巨噬细胞P388D1系体外培养中对出血热病毒A9株或76-118株的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作用,结果表明抗血清稀释至亚中和水平时对出血热病毒在以上3种细胞培养中均有增强病毒感染的作用,病毒滴度增加约10至100倍,其中血清与病毒的作用温度:沙鼠巨噬细胞仅在4℃时表现有增强作用,而人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在4℃和3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