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机制探析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506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机制的建立,是大學生自主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其接受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价值需要)、加工机制(认知结构)、调节机制(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以及导向机制(学校教育),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自身价值标准和共同价值信念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内循环系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接受程度。而大学生只有从心理和行为上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发挥这一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指导作用,因此,自主接受是关键。
  接受机制的内涵
  “接受”是指接受主体根据自身的某种需要而对接受客体的一个反映、择取、整合、内化和外化为实践行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概念的一个分支,反映的是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大学生结合自身需要,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接受中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一系列过程所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机制是指贯穿于整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活动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价值需要为主的动力机制;以认知结构为主的加工机制;以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为主的调节机制;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导向机制。大学生接受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主体、客体、环境和中介,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多维、持续的循环系统。整体而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循环系统包括内外两个循环系统,分别是:内循环即“主体自身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再认识”;外循环即“接受客体—接受中介—接受主体”。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首先经过“信息传递—信息加工—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再认识”,在“选择—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多次循环往复中逐渐将价值信息转化为大学生主体的价值判断。其次,在接受环境、主体自身意识、中介等多维因素作用影响下,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验证,协助接受主体的价值观结构不断趋于完善,保证在强化过程中固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自身价值标准和共同价值信念的最终目标。①
  以价值需要为主的动力机制
  从心理学上看,“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个体追求某种客体,并从客体中得到满足。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价值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核心价值需要是满足内在的成长需要。在这一接受教育中,大学生必须把自身认同的内在价值标准与社会标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程度。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程度,主要有三种形式:兴趣、信念和理想。
  第一,兴趣。兴趣是主体对客体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兴趣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大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但并不成熟,这一阶段是他们对自身价值选择逐渐明晰的阶段,他们对自己认同的价值具有强烈的情感偏向,这种对价值的选择性和兴趣指向性决定了大学生愿意主动接纳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被验证的能指导大学生健康成才的价值观,就意味着其能够成为大学生发展的一种需要,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兴趣。
  第二,信念。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的正确性,进而通过调节自身的需要实现对行为的影响。信念是一种信仰,一种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信念。大学生作为当代的有为青年,理应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意识。
  第三,理想。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与目标相联系,它通过目标来激发和影响人的行为。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逐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层次。
  以认知结构为主的加工机制
  认知指的是对个体自身及所处环境的知识、观念、信念或情感。认知结构指过去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以记忆的形式存在于头脑里的知识和经验组成的结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具有一致性和不一致性之差别。
  从社会心理学上看,认知取向中的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认知间的不一致关系,指认知不对称、不和谐状态。在这种认知关系上产生了不愉快的心理状态,引起了要获得一致关系即一种心理愉快状态的行为。这是把信念、知识、态度、期望、等作为基本因变量来解释行为的认知取向。由于个体自身或个体之间所处的环境、认知水平的变化、观念的差异、文化习俗的不同和过去经验相抵触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认知失调。
  人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接受过程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选择和接受程度受大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经验结构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层次性等特征。大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不同层次、不同成长阶段、不同专业等特点,要根据自身认知经验结构,在“认识—实践—再认识”中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系统化、理论化的信息,并进行正确的归类、抽象、提升和改造,以形成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独有的认识。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过程中,要加强对影响大学生认知结构形成、选择因素的研究,提高对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培养力度,进而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认知水平。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大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教育和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者要主动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创造有利条件,多方面利用教育传播媒介引导大学生改变自身认知结构,提升自身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能力和水平。
  以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为主的调节机制
  个体思想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诸要素均衡发展和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其中,道德认知是理性因素,其余的四个都是非理性因素。
  所谓非理性因素指人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仰、信念、习惯、本能,以及想象、直觉、灵感等因素。非理性因素中的情感、意志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开展,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程度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大学生由于其本身心理特征的特殊性,认识活动更多的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要注重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情感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的情感具有正常的刺激作用,能够对大学生的认识活动提供力量的支撑、提高积极性、激发接受性,为大学生情感赋予寄托。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过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非理性因素尤其是情感因素在认识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和欲望、培养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同时,还要减少消极情感对大学生接受活动的负面影响,减少消极情感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干扰。培育和完善个体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过程的重要主要部分,我们可以对非智力因素加之创造、改变,使之以其正向性来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导向机制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在高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道德准则以及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是其提升自我素质的重要平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过程中,要足够重视学校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觉悟,进而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李忠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机制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241页。
其他文献
【摘要】人文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其概念和含义在不同时代及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马克思人文精神论是马克思关怀现实的人的命运的集中反映,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人文精神,是新时期马克思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体的人为出发点,将实现每个人
【摘要】传统效用主义学说发展到当代,内部逐渐分化为行为效用主义与规则效用主义两种主要理论学说。其中行为效用主义因直接将效用原则应用于特殊的行为而遭受较多的批评。规则效用主义将效用原则运用于检验道德规则的正当性,再以这些道德规则作为判断具体行为的标准,以求对效用主义所面临的各种批评提供更为有力的解释。  【关键词】行为效用主义 规则效用主义 常识道德  传统效用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思想,最早是由边沁和
【摘要】内容型、过程型和行为改造型管理理论是构成激励管理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型激励理论偏重人本主义,过程型激励理论偏重认知过程中期望、目标、结果的作用,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则偏重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强化和归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启示我们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适时地选择合理的管理策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管理 激励理论 比较研究  什么是激励理论  激励(motiva
邓小平社会主义民本观是一种崭新的“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但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而且还最大程度上汲取了西方人
【摘要】经过多年的实践,高校在法治校园的建设中已取得初步成效,并获得了部分经验,但是,在高校教育领域内长期存在的一些纠纷也昭示着高校法治化的目标还远未实现。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治高校的内涵不清,当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法治高校建设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法治高校 内涵 主体行为 法治化    高校内各方主体理念法治化    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的观念、思想、精神、价值等的理性
马克思从明确工资在利益分配体系中的地位出发,系统揭示了工资变化与就业状况的关联,形成"工资—就业"解析框架。以此框架对我国目前工资状况进行观照,可从中发现工资各项现实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和模式的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是要让真实的所有者归位,完善产权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接下来就是走改制上市之路,接着落实科学的决策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最后还要做好风险控制。    当前已有20家商业银行相继在主板上市,仍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上市,我们不难看到中国金融力量的迅速崛起,然而过去的金融危机以及中国银行业“大而不强”等问题,应该让
【摘要】目前制度性腐败的主要形式有各类公务人员职务消费过度、公职世袭及垄断国企高管工薪失控等。制度性腐败的主要成因是部分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高管的思想道德滑坡和缺乏制度约束。为有效遏制制度性腐败,必须创新党内监督体制,推进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健全法律规章,建立以网络监督为基础的全民监督体制。  【关键词】制度性腐败 成因 遏制对策    制度性腐败是指掌握一定权力的利益集团利用现行制度的缺失或者内容的
【摘要】民主既是一种治国理想,也是一种包含制度、程序和技术的治理实践。民主是一个内含多变量的政治函数,民主函数值的最大化取决于变量的多少或大小。一种高质量的民主是需要成本、需要文化、需要参与、需要信息、需要技术、需要法治、需要程序、需要学习、需要妥协、需要共享的。    【关键词】民主制度公民精神政治产品民主技术    真实的民主需要满足的条件  众所周知,民主既是一种治国理想,也是一种包含制度、
筹资机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核心,而筹资难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遍遇到的问题。文章描述少数民族聚居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