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与学术规范笔谈(四篇)——尊师重道及学术尊严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rui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师之道,是中国两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并影响东亚各国。当前教育界、学术界相继出现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失落,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我们以忧患的心情,从各个层面阐发了学术自由与规范、创新与抄袭、道德与腐败、责任与义务等的关系,并从中国现代学术规范的省思中,反思中国儒、佛两家的学术规范。这种不良行为的根源,是因为师不尊、道不重的缘故。尊师重道,一为尊师之道;一是自尊之道。前者为为学之道,后者为为师之道。教育界、学术界教师只有自尊,才能获得社会、他人、学生的尊敬。教师的为师之道包括师德、师才、师法,教师为人师表、为人模范,是人们所敬仰的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这就要求教师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才能肩负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在学术研究中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禁学术腐败。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要勤学、勤思、勤练,学问渊博,掌握新知,又要精心备课,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严以律己,才能净化学术生态环境。学生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老师,向老师学习。学生一方面要勤学苦练,虚心好学,学以致用,成为国家的栋梁;另一方面“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平等讨论,教学相长。尊师的为学之道和师自尊的为师之道都应以“诚”为根本精神,尊师要诚,为师也是诚,以化解学与道的分离,使道与学合而不二,推进中国学术的发展。
其他文献
文章在对河南人文社会科学网站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七方面问题,提出了加强河南人文社会科学网站建设的九方面对策与建议.
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要有新思路,要有可持续性的战略眼光却认识和指导新型工业化的建设与发展。可持续性应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新型工业化重在低能耗、少污染,生产经营方式应由依赖于“末端治理”转向清洁生产。通过大力支持、引导和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工业生态技术,通过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调整原有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新兴工业,实现中国可持续性的新型工业化。
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和“廖案”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作为国民党新领袖和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与军事实力人物蒋介石尚能够密切配合,各扬其长。国民党“二大”之后,随着蒋介石在党内地位的升迁,其与汪精卫及苏联顾问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加之国民党右派分子的从中挑拨和造谣,蒋在十分被动而又羽翼未丰的情况下,贸然制造了排挤汪精卫和打击共产党的“三·二0”事件。倘若苏联和共产国际能够采取正确的策略,给蒋介石以有力的回击,胜利者一定是左派。然而苏联使团和顾问对蒋采取妥协的方针。左派领袖汪精卫既不满蒋介石的飞扬跋扈,又缺乏
北宋著名画家郭忠恕,在继承前代绘画传统风格和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在总结出了轻描淡写的山水画画法的同时,将唐以来专意描绘楼台殿阁的“界画”技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达到了准确无误的地步。此外,他对白描与淡墨晕染的形体和对比关系的处理,也给宋以后的绘画艺术以重大的影响。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涉及到执政党建设的方方面面,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执政党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才能明确方向,抓住重点,辩证地处理好执政党能力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把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在文学意义生成过程中,不仅存在着文学文本与读者之间的横向交流,而且还存在着读者与读者之间(包括当代读者之间,当代读者与以往历代读者之间)的纵向交流。正是由于后者中出现的历史阐释与当代解读共聚当下的对话交流景象,才使得文学意义始终处于一种流动的、不断发生变异的“效果历史”状态之中。这种在变动中实现的意义变异及增殖恰恰就标志着意义阐释,走向了一个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的领域。
忽视自然的作用是造成人与自然失调不谐的重要原因。保护自然是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把保护自然排斥在生产力之外是造成人与自然失调不谐的理论原因。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006年10月28日至10月31日,由中共河南省修武县委、修武县人民政府主办,《寻根》杂志社和《中州学刊》杂志社协办的首届中国·修武云台山竹林七贤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修武县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台湾政治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美中经济文化交流会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50余人进行了为期3天的学术研讨活动。会议共收到论文20余篇,报告发言40余人次。
在当今这个消费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不断被篡改,被戏说,从而出现了所谓的“大话文化”。2004年底,《Q版语文》在书店和网上的火爆更是引起了教育界、文化界等各方面的关注,这一文化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热烈讨论,同时也促使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上认真反思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经典命运问题:“戏说经典”现象为什么这样火爆?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价值态度?金庸作品进入传统经典的语文教材体现了怎样的文化价值倾向?等等。陶东风从分析“大话文化”的语体特征入手,揭示出文学经典的快餐化命运及造成这种命运的深层次原因;张淳从四大名著“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