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杠杆重建理论对长骨干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新认识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长骨干生理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的研究得出长骨干在骨折内固定后形成杠杆系统,即骨折线和内固定交点为杠杆支点,施加外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为动力臂,支点到内固定尾端与骨质接触点的距离为阻力臂,内固定所需长度应尽量使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此为杠杆重建理论。治疗长骨干骨折常用钢板及髓内钉固定。髓内钉主要是依靠主钉与髓腔内壁的接触,以及远端锁钉与骨质接触的牢固程度发挥作用。根据杠杆重建理论,髓内钉固定后动力臂为施加外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臂为支点到髓内钉尾端与骨质接触点的距离;术中置入髓内钉前应予以充分扩髓,并使用较大直径的主钉,使之与内壁紧密贴合,并通过远端锁钉增加骨质接触把持,延长有效工作距离。钢板固定是依靠远端螺钉与骨质的把持力,可增加固定的可靠性,其动力臂为施加外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臂为支点到对侧钢板末端的距离。骨折位置不同,形成的杠杆种类不同,如动力臂小于或等于阻力臂,可形成费力杠杆或平衡杠杆,结构稳定;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为省力杠杆,任何内固定都无法实现绝对稳定,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此时应尽可能延长阻力臂的有效工作距离,并针对不同骨折类型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指导。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长骨干骨折术后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原因,为长骨干骨折的治疗指明了新方向。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基因突变谱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GS)行基因突变检测的141例初治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基因突变谱及其对ALL患儿预后的影响。结果141例患儿中,83例(58.9%)检出体细胞突变,包括37个Ⅰ类及123个Ⅱ类突变位点。单核苷酸变异(SNV)为最常见的突变类型。KRAS(20/160,12.5%)为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其次为NOTCH1(11.9%)及NRAS(10.6%)。RA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