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h3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对旧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巨大冲击。怎样在新课标背景下上好一堂语文课?这其中有很多艺术。我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新课程理念,学习、探讨、尝试,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首先要以学情为依据分析和处理教材。
  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现状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充分掌握,并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确立及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及突破。充分了解学生,这对上课尤为重要,因为在新课改下的“备课”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生的经验,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了解与新知识有关的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通过同化、类比、迁移等方法而获得新知识,了解这些,可以找准教学的起点;预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准备状况。我们的课堂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备课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等情况。教材的处理能力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生学情清楚了解、牢牢把握的执教者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
  二、要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三个超越。
  在导语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设计、拓展内容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内容过渡等方面,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并流畅过渡,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条有序地进行。新课程所言的三个“超越”是指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让学生不惟上、不惟本、不惟师,解除束缚,能够从学校教育教学中寻找自我,培养个性。超越教材,其目的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素养的过程。超越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课堂教学应该是多样化的组合,不仅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且教学的场景也需要多样化。除了用书本、信息技术等给学生呈现知识外,大自然、社会也是读不完的教科书。实景、实事、实例的教学也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必不可少的。超越教师,从老师的角度讲,实际上是教师自我的一种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的行为表现。从学生的角度,是学生超越了教师的搀扶和点化后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因此,超越教师的理念首先提醒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主体的互动。超越教师最主要的还应让教师明白这样一种理念,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样样都不如自己。事实上我们面对的一个班集体中,有许多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老师更擅长。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对涉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求我们要有学生意识,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善待“差生”,保护学生个性,运用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育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合作、创新、乐学、好学,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哺育与熏陶,进而与教师共享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遵循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原则,教出语文的诗意,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人情味儿”,充满了人性美,在师生的互动中共同去感受唐风宋韵带给我们的情趣与理趣,共同聆听圣人先贤的教诲指导,共同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徜徉欣赏。所以当有的学生不能很快进入文章的情境中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帮助和引导所有学生去体会感悟,最终达到对文章意义的深刻领会。我们很欣喜的看到有很多老师体现了高超的“导”的技巧,她们或启发诱导,或质疑激趣,或寻径探幽,语调和谐,语气温和,言辞婉转,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体会到了作品的美妙之处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不自禁地鼓起掌,叫起好来!这真是一种享受啊!
  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很多,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青年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领异标新二月花”,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履行新课标的指导,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组织设计好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着眼学生的持续发展,承认不同学生间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追求各阶段发展的划一,而追求个体最终发展的最大化。着眼学生持续发展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评价关注的应该是人——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完整的人。评价不应只限在学生的知识、智能领域,还应考虑到学生生命活动的其他方面。以上几点,抛砖引玉,期待与大家商讨!
其他文献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要充满爱心,要尊重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学生才会感到被信任,才会在充分展示自己生命全貌的同时接纳教师的全部,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敞开心扉,把蕴藏在心中的疑问、见解毫无保留地向你倾诉。
期刊
〔教学目标〕1.仔细品味诗人激越深沉的感情,感受本诗怨愤的基调和沉郁的风格。2.领会本诗的结构艺术和运用细节的技巧。3.认识本诗所揭露的当时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培养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对本诗艺术手法的鉴赏。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下自读、分析、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等。  〔课时安排〕1课时  〔
期刊
阅读能力是高考必考的能力之一,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经过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阅读过的文章又何止百篇,理应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最突出的表现是学生在做语文试卷上22分的阅读题时,得分大多集中在12—15分,20分仿佛成了他们难以逾越的标杆。  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何如此低下呢?平时的阅读教学又该如何进行呢?为此,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不倦的摸索和尝试,现将一点心得总结如下
期刊
课堂讨论常常由教师围绕学习的内容确定论题或列出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新的认识,从而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供宽松的环境。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成为讨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转化为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给予学生平等对话权。努力
期刊
暑期的校本课程培训给我感触很深,其中最让我深思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与教研问题。作为一线教师,除教学外,要不要关注教研?该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开学的全校工作会议,让我明确了本学期的一个目标,那就是:处理好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做到教学不误教研,教研促进教学。  说实话,学校里平时考评的时候,更多注重的是教学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而在评职称的时候,注重的却是教研的成绩。教学是硬杠子,有来自方
期刊
辨析病句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很多同学在辨析病句过程中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病句题做多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标志性的东西。记住这些标志,对我们做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顿号  1.语序不当  例: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  析:根据事物的逻辑顺序这个句子应改为:公益林管理者所发生的营造、抚育、管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孩子缺乏父母的合理管教,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严重滞后,留守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留守学生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在当前形势下,我认为学校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优势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就语文学科来讲,要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1.我认为德是
期刊
当前文言文教学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大多数语文教师认识到诵读教学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诵读教学的方法,有的教师以播放录音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范读;有的教师能够亲自为学生范读,却没有安排在最佳时机;还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自读的重要性,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读时间。我们认为,按照“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再读”的方式进行,诵读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学生自读  
期刊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三维目标,其中之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明确指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在所有科目中,最能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当数语文了。语文是情感的载体,语文就是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在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也确实不会忽视体会
期刊
著名媒体人杨澜曾说过,“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由此可见,成长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其中心灵的成长尤为重要。  在人生中,内在的心灵的成长,“是一个一直在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也许一时在某种场合和时期达到了一种平衡,但这种平衡是短暂的,可能瞬间即逝,不断被打破”,心灵成长的核心应是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心灵的成长是一个人不断地对世界认知的过程,是主动学习,或被教育,接着有醒悟,提高成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