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课改步伐逐步加大,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被放在了课改的中心位置。问题情境探究法是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设计探究性问题,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溶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但是,假如一些细节处理不好,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众多名师在课堂中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如沐春风,怡然自得,为什么?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教学中对“细节”的处理。
现象一:情境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理论如“空中楼阁”
如何创设情境、如何提出问题是探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情境是指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缺乏真实性、情感性,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学生的生活经历较远,课前又没有进行调查了解,所以,学生就无话可说。有的则是胡编乱造,为讨论而讨论,效果很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无法形成共鸣。
教师可以将教材抽象的内容还原以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增强探究的效果,激发学生形象思维,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例如,在“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情境:
情境一,一路上涨的肉价让很多消费者“望肉兴叹”,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饲料成本大幅上涨,养猪户越来越少,加上这几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猪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三个情境都是在学生的生活中发生的,他们感受得到,也能听到。探究分析后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一定要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精心设计情境。当有时必须选择学生经验不足的情境时,则在课前先布置学生去进行调查,以弥补经验不足的缺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情境教学主体参与性的优势,做到坚持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这正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的理念:“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生活观的基本理念:“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
现象二:问题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采取“不合作”态度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情境的创设,而不注重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随意性较大,偏难、没有梯度;有些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不相符合。学生对这些问题无从下手,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沉默无语”或回答“不知所云”。
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作为教师一定要换位思考,以一个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为标准来备课、授课。例如,在“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框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探究,让学生到菜市场调查消费者买猪肉、牛肉、鱼、鸡蛋的情况,设问:①猪肉价格上涨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②为什么现在买猪肉的消费者逐步增多,买鱼、牛肉的消费者逐步减少?③猪肉和牛肉有何共同点?这三个问题是逐层深入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有效信息加以提取、整合,实现了教学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过程是在一定注意水平上的感知、编码贮存、检索提取的过程(信息论观点)。情境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上能找到答案的,也可以是高于教材,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求结果、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态势,实现教学目标。
现象三:问题的探究不符合三维目标,浅层教学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设计的问题只注重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不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例如,在“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框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段情境:华晨汽车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重要力量,十多年来,华晨在开发与引進国际先进资源的基础上,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不遗余力地打造出“金杯”和“中华”两个具有高价值的民族品牌,从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提供了两张图片,即该公司新旧汽车的比较,设问:①新旧汽车有何不同?②新汽车是否抛弃了旧汽车的一切?
讲完这两个问题,教师总结说:我们都应该为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而骄傲,我国的汽车工业,有了自己的汽车民族自主品牌。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落实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助于理解辩证否定观,在探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将来致力于为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心和恒心。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体现着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而那些“对不对”“是不是”等随意性的提问在教学中多属浪费时间。在讲授新课中,特别要注意应在对教材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它们与其他知识的衔接点及新旧知识、不同知识点间的相互关联及其疑难处,并在此设问。在这些地方设计问题,有利于引起认知、价值冲突,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象四:探究互动过多,直版式教学
新教材中有许多情境探究,假如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设置问题情境探究,教学平铺直叙,教材上有什么就讲什么,教材上怎么做就怎么做,未对教材进行挖掘和创造。同时学生就探究论探究,未能迅速产生兴趣或者就压根儿感觉不到探究活动的趣味所在。
乌申斯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政治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须寻求一种“左右逢源”的教学程序,要善于驾驭教材,做到胸有成竹,针对新版政治课教材在有些知识安排上没能很好地体现条理性的实际,政治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的思维状况,把握认识发展规律。结构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政治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脉络,结构式的教学板书更形象、更充分地反映了教材内容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政治学的主干,也有助于他们的复习巩固。
现象七:只注重探究结果评价,不注重探究过程评价
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当中,最重要的是过程性目标,因为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对学生在探究中的不良表现不要简单地做出批评,而是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注意理解学生的烦恼与痛苦,提出恰如其分地批评或惩罚,其他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指导教师:湖南武冈二中 呙中波
现象一:情境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理论如“空中楼阁”
如何创设情境、如何提出问题是探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情境是指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缺乏真实性、情感性,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学生的生活经历较远,课前又没有进行调查了解,所以,学生就无话可说。有的则是胡编乱造,为讨论而讨论,效果很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无法形成共鸣。
教师可以将教材抽象的内容还原以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增强探究的效果,激发学生形象思维,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例如,在“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情境:
情境一,一路上涨的肉价让很多消费者“望肉兴叹”,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饲料成本大幅上涨,养猪户越来越少,加上这几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猪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三个情境都是在学生的生活中发生的,他们感受得到,也能听到。探究分析后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一定要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精心设计情境。当有时必须选择学生经验不足的情境时,则在课前先布置学生去进行调查,以弥补经验不足的缺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情境教学主体参与性的优势,做到坚持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这正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的理念:“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生活观的基本理念:“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
现象二:问题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采取“不合作”态度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情境的创设,而不注重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随意性较大,偏难、没有梯度;有些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不相符合。学生对这些问题无从下手,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沉默无语”或回答“不知所云”。
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作为教师一定要换位思考,以一个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为标准来备课、授课。例如,在“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框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探究,让学生到菜市场调查消费者买猪肉、牛肉、鱼、鸡蛋的情况,设问:①猪肉价格上涨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②为什么现在买猪肉的消费者逐步增多,买鱼、牛肉的消费者逐步减少?③猪肉和牛肉有何共同点?这三个问题是逐层深入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有效信息加以提取、整合,实现了教学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过程是在一定注意水平上的感知、编码贮存、检索提取的过程(信息论观点)。情境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上能找到答案的,也可以是高于教材,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求结果、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态势,实现教学目标。
现象三:问题的探究不符合三维目标,浅层教学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设计的问题只注重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不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例如,在“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框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段情境:华晨汽车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重要力量,十多年来,华晨在开发与引進国际先进资源的基础上,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不遗余力地打造出“金杯”和“中华”两个具有高价值的民族品牌,从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提供了两张图片,即该公司新旧汽车的比较,设问:①新旧汽车有何不同?②新汽车是否抛弃了旧汽车的一切?
讲完这两个问题,教师总结说:我们都应该为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而骄傲,我国的汽车工业,有了自己的汽车民族自主品牌。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落实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助于理解辩证否定观,在探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将来致力于为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心和恒心。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体现着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而那些“对不对”“是不是”等随意性的提问在教学中多属浪费时间。在讲授新课中,特别要注意应在对教材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它们与其他知识的衔接点及新旧知识、不同知识点间的相互关联及其疑难处,并在此设问。在这些地方设计问题,有利于引起认知、价值冲突,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象四:探究互动过多,直版式教学
新教材中有许多情境探究,假如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设置问题情境探究,教学平铺直叙,教材上有什么就讲什么,教材上怎么做就怎么做,未对教材进行挖掘和创造。同时学生就探究论探究,未能迅速产生兴趣或者就压根儿感觉不到探究活动的趣味所在。
乌申斯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政治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须寻求一种“左右逢源”的教学程序,要善于驾驭教材,做到胸有成竹,针对新版政治课教材在有些知识安排上没能很好地体现条理性的实际,政治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的思维状况,把握认识发展规律。结构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政治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脉络,结构式的教学板书更形象、更充分地反映了教材内容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政治学的主干,也有助于他们的复习巩固。
现象七:只注重探究结果评价,不注重探究过程评价
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当中,最重要的是过程性目标,因为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有了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对学生在探究中的不良表现不要简单地做出批评,而是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注意理解学生的烦恼与痛苦,提出恰如其分地批评或惩罚,其他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指导教师:湖南武冈二中 呙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