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藏明清石砚举要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a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砚是中国古代书写绘画的重要工具。由于使用者大多是历代知识阶层,砚自汉以后就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是承载着文化信息,逐渐成为了材质丰富,形式多样,集书画、雕刻、诗文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南京博物院收藏有自汉至民国历代砚台数百方,材质多样,造型各异。其中明清石砚质地优良,造型美观,品种多样,雕刻精湛,尤显奇姿多彩。现择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略作介紹。
  1.明刻兰亭端石砚(图1)
  长29、宽18、边厚8厘米。端石,表面色黑微紫。正面除砚堂磨墨处光滑外,采用阴刻、浅浮雕等技法,满雕图案。砚正面雕刻树荫掩荫的亭台园林,亭台中一人坐于案前,奋笔疾书,旁观者两人,一坐一立。砚壁四周均刻亭阁、人物、树木及题字等,人物众多,行止坐卧,形神各异,生动别致。整体图景表现的是兰亭雅集情景。砚背面向内凹,内刻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叙》一文。此砚雕刻丰富,接近绘画的表现形式,雕工细腻,雕工和砚形具有典型的明代中后期风格。此砚式称兰亭砚,是宋代开始出现的一种端砚款式,从明代中期开始盛行,清代中期以后不再流行。兰亭砚的主要特点就是砚面雕饰兰亭修禊图景,砚背临刻兰亭序。
  2.明末清初蔡玉卿石砚(图2)
  长13.8、宽9。3、高2.2厘米。此砚长方形,四角略圆。砚面有起边,砚堂平展,淌池稍大,无纹饰,曾用一红木匣盛放。木匣盖面有文字记载此砚的来历,说明此砚是明漳浦黄忠端公夫人蔡氏遗砚。砚侧面刻行书“玉卿自用写孝经研第五”。蔡玉卿(1612~1694),名润石,字玉卿,福建漳州人,明末清初著名女性书法家,明末名臣黄道周的夫人。崇祯三年(1630)黄道周被削籍为民,蔡玉卿随夫还乡后,或日夜伏案为致力著书的丈夫研墨抄书,或孜孜研读经史。黄道周抗清兵败殉节后,蔡玉卿偕子及孙居深山,教诲儿孙,咏诗书,守礼仪。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蔡玉卿去世,终年83岁。蔡玉卿的传世书法作品以《孝经》著名。此砚为蔡玉卿写孝经的自用砚,质朴清雅,折射出蔡玉卿高洁的操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实为一件难得的砚台珍品。
  3.明末清初圭形石端砚(图3)
  砚长15.5、宽6.5、厚1.4厘米。体扁长形。上端尖锐,下端齐平,呈圭形。东汉许慎《说文》称圭是“剡上为圭”。“剡”有削、锐利和锋之意,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即为圭。圭是上古礼器,《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战国以后玉圭逐渐式微,但圭形作为古瑞之形流传后世,出现各种圭形器形甚至圭形墓志。明代恢复用玉礼制,玉圭复又成为重要的玉礼器,圭形器形、纹饰就更多了。圭形砚在此期间也大量出现。但大多数圭形砚都有装饰或变形,而此砚直接以光素圭形出现,比较罕见。砚侧有印刻款识:“品高桐叶,小香居士识。”小香居士为明末清初江都(今属扬州)人宗元鼎的号。宗元鼎(1620~1698)字定九,一字鼎九,号梅岑,又号小香居士等,康熙十八年贡太学,部考第一。工诗善画,与兄元观、弟元豫、侄之瑾、之瑜时称“广陵五宗”。他的诗词文集有《小香词》《芙蓉集》《新柳堂集》等。其老师王士祯在《分甘馀话》中云:“余门人广陵宗梅岑,名元鼎,居东原,其诗本《才调集》,风华婉媚,自成一家。”
  4清初顾二娘莲叶砚(图4)
  纵14、横14、高1.9厘米。砚整体呈莲叶状,石质细腻。整块椭圆端石雕琢而成,石质细腻。四周沿边琢出微卷荷边,反面雕刻叶脉纹,并在自然凹处落作者款,阳刻篆书“二娘”二字。
  “二娘”即清代著名制砚名家顾二娘。
  此砚制作十分精美,造型上属宋以后常见的花式写实砚。作者以大自然的风物入砚,撷取历代文人所钟爱的莲叶为摹刻对象,砚石四周沿边琢出微卷莲叶边,反面雕刻叶脉纹,整体摹刻自然逼真。看得出,制作者对所挑选的石料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包括石料的质地,石上花纹的形状,纹理的走向等等,才构思出莲叶造型。并且此砚并非单纯的写生摹刻,而是结合砚的特点来构思布局,把砚池、砚堂有机地融入砚中。此砚状物写生巧中守拙,婀娜苍润,是匠作砚的典范之作,堪称精品。
  5清初鱼形石端砚(图5)
  砚长34.8、宽22、高3.8厘米。取天然石形稍作雕饰而成。用天然端石眼作鱼眼,寥寥数刀简单雕出鱼嘴、鱼鳍、鱼尾以及鱼鳃线。制作者别具匠心,根据砚石造型和石眼位置构思出鱼造型,并且并非单纯的写生摹刻,而是结合砚的特点未制作,然后根据主题略作雕刻。可以说是外观准确,形体完整,是难得的仿生形端砚。据宋代叶樾的《端溪砚谱》记载,这种瓜果鱼乌仿生形的端砚形制宋代就开始少量出现了。而随形雕饰的工艺手法最早发轫于明代的濮仲谦的竹雕上,应用于砚台的制作上,反映了明末清初工艺雕刻中另一种简式美学的兴起。
  6.清初刻骏马歙砚(图6)
  长17、宽10.5、厚1.5厘米。此砚长方形,砚底刻一飞奔的骏马,雕刻细腻,栩栩如生。歙砚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最优,自古就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但歙砚石与端砚质地不同,属粘板岩,因此歙砚多以平板砚为主,而不适于象端石那样镂空圆雕。此砚清末归于望族翁家收藏。侧刻一圆一方两印,分别为:“南州翁氏”“鼎臣珍藏”。鼎臣是翁奎孙的字。翁奎孙(1856~?)字鼎臣,号柏园,又号南沙翁子。清末名臣翁同毹的二哥翁同爵之孙。光绪八年(1882)以监生特赐举人,工部任职20年,后改官湖北,宣统三年(1911)退隐归乡。
  7.清中期端石鸽砚(图7)
  纵18.5、横10.3厘米。砚整体呈鸽形。砚顶端雕头、颈,天然端石眼作鸽眼,周边为两翼,下端雕有鸽尾。左翼上雕一条鱼。羽毛纹、鱼鳞纹均雕刻一丝不苟。形象生动,整体感强。在制砚史上,这种仿生形砚是宋代开始出现,明代到清初还相对比较简练,到清代中期已十分成熟,其题材之丰富,雕刻之生动远远超过前代。此砚布局上比例尺度合理,充分考虑实用功能和艺术性的统一,整件作品造型饱满,刻画细腻,颇具仙灵活脱之气韵。是清代中期仿生形砚的代表作品。
  8.清中期东坡断碑研端石砚(图8)
  长16.7、宽11.4、厚2.8厘米。长方形,断碑所制。砚首砚池右边刻“殿宝”2字,左边刻“东坡断碑研”5字。砚左侧及上侧有蠡湖老渔铭。砚池和砚堂均为方形,中有水道相连。砚背刻苏东坡所书三行残存碑文。《金石索》云:“古者方日碑,圆日碣,就其山而凿之摩崖,亦日石刻。”《说文》云:“碑,竖石也。”断碑砚与清代金石考据之学的兴盛是密不可分的,以断碑作砚也反映了文人的雅好。古代碑刻,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更重要的是,古代碑刻,即使是残碑碎碣,其中也往往凝聚着前辈文人的风操德业。用断碑为砚,正好满足了古代文人尚友古人的精神追求。
  上述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几方砚台,明代砚台继承了宋代端庄秀雅的风格,雕刻上以简洁的浅浮雕和线刻为主,图案纹饰立意高洁而不落俗套;雕工浑朴大方,不见繁琐的立体镂空雕,偶在局部出现的深刀雕刻,也是出于和池、堂相呼应的目的,因而显得十分协调。清代砚台造型丰富,工艺精致华丽,在装饰上采用绘画技法的现象已经较普遍,雕刻细节处理上讲求精益求精。这几方砚台是明清制砚的缩影,从造型上看,包括了圆形、长方形、象生形等,从装饰上看集中了书画、文学、雕塑等文化艺术,内涵非常丰富。
其他文献
北京诚轩2019年秋季拍卖会将于11月中旬在昆仑饭店拉开帷幕,推出中国书画、现当代艺术、瓷器工艺品、钱币四个项目,共计七个专场。  中国书画共约5D0件拍品,傅抱石、黄宾虹、张大干、溥心畲、李可染、石鲁等皆有精品亮相,其余名家佳作亦多,值得瞩目。  傅抱石1964年所绘山水Ⅸ树杪百重泉》尺幅宏阔,气势磅礴,以抱石皴表现的巨嶂重峦直入云霄,飞瀑、流泉、长松、云雾穿插其间,山脚下高士策杖,笔触苍劲雄浑
期刊
乾隆一朝瓷器种类多样,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大量的创新品种,于釉彩、造型、装饰上都独具风采,工艺技术独步天下,御制诗瓷器在众多的作品中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其制作精美华贵、不计成本,更由于以皇帝御制诗文为装饰的缘故,而显示出其不同的地位和独特性,在诸多乾隆瓷器中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品种。  乾隆御制诗在瓷器上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刻,一种是写。刻,指的是旧器新刻;写,指的是新器新燒。旧器新刻都
期刊
谢稚柳(1910-1997),著名书画家、美术理论家和书画鉴定家。生于常州,年少时随江南知名学者钱名山学习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后来得到家藏书画作品的启发,开始着手于笔墨丹青,以画自娱。初时效法清代名家陈老莲(洪绶)手迹,汲其温婉,去其倔强,直逼其神理,钟情花鸟,并探究老莲的身世与性情,著有《陈老莲》书稿。27岁以后,谢稚柳立足于两宋,追跋“宣和体”,工整细笔,婉丽幽闲,在风神上直压两宋院体画人。谢
期刊
樊圻(1616-1694),字会公,江宁南京人,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金陵八家”之一,善画山水,兼能花卉、人物。樊圻与其兄樊沂有“双丁二陸”之称,明亡后缅怀故国,不事新朝,隐遁山林,以画寄情,抒清高孤寂的情怀与志趣。  樊圻作为职业画家,技巧纯熟,远超业余的文人画家,其绘画面貌相当多元,广泛吸收融合了各家技法,不忌古今、“南北”之分,并会根据画面想要表现的重心、气氛活用它们。《云山仙居图》为小青绿
期刊
器物的仿古之风始于宋代,当时的文人热衷于通过古器物来考证古代的典章制度,好古之风应运而生。仿古瓷,即“后朝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或“后朝仿前朝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而烧制的瓷器”。由此可知,仿古瓷的概念包括“仿前朝”或“仿工艺”两个方面,仿前朝体现的是仿古瓷的基本特征,而仿工艺则是指仿古瓷的特定对象,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仿古瓷萌芽于两宋,如龙泉窑曾刻意仿造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
期刊
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荛圃,又作绍甫、荛夫,号复翁、复初氏、宋廛一翁、求古居士、佞宋主人等(图1)。先世居福建莆田,十世祖黄秀陆迁居江宁,有祖坟在焉。至曾祖黄琅移居苏州。黄氏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数上春闱不利,加捐户部主事。一生以藏书、刻书为志业,63岁时曾在苏州玄妙观西设滂喜园书籍铺。编刻有《士礼居丛书》。关于黄丕烈的藏书情况,从江标《黄荛圃先生年谱》、王大隆《黄荛圃先
期刊
清代茶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以往各个朝代,品种众多,制作精美,造型高雅,质料丰富,主要质地有瓷、陶、银、铜、漆等,贵重的还有金、玉等材质制作的茶壶;这些精致的茶壶,具有考究的做工,比较费时费工费料,更加奢华,其风格也更倾向于富贵浓艳、纤细繁缛。  一、雍正之前的茶壶  清初有一些具有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生活特征的茶壶为金属制品可做为供器。瓷壶喜用斗彩、饰花乌,多用提梁造型。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初
期刊
2019年9月7曰,香港苏富比2019年秋季拍卖会巡展登录北京。现场呈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现代亚洲艺术、当代亚洲艺术、中国瓷器、珠宝、钟表等珍品。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不乏大家精品,一部分是属于老藏家且从来没有进入市场或者鲜少露面的“生货”。  亚洲区中国古代书画部主管左昕阳表示:“本季秋拍,中国古代书画部呈献过百幅明清名家珍贵墨宝。当中焦点要数八大山人的《蕨瓜图》及石涛的《墨竹》,两者皆
期刊
清代以来碑学盛行,以振兴帖学书风的萎靡,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学术传统之一。陆维钊的书学思想和实践,即彰显出书学从清末民国到现代转变的语境中,知识精英不懈求索的精神典范。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平湖人,书法家,书法学教育的开创者。他承接碑学思想,精研篆隶,心慕魏晋风流,遍临帖学经典。他不囿于一家一派,数体兼修,互相参研,融会贯通成一家面目,成为近代碑帖
期刊
徐悲鸿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上注定是要浓墨重彩进行书写的。他所提倡的中国画改良与油画的中国化问题,至今仍是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其美术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写实主义美术教学体系的基础,影响了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他视作“悲鸿生命”的画作收藏,以及通过收藏建立国家美术馆的宏愿,也应一并写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一、徐悲鸿收藏述略  徐悲鸿生活的年代,正是国家积贫积弱之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