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政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时事、政治方面的新闻。各级党和政府通过时政新闻报道,使政策、政令得以有效地贯彻,人民群众则可以从时政报道中了解到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发展以及与其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但不少地方电视台由于没有发挥出电视媒体的优势,报道形式单调枯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政新闻的传播。下面,笔者结合几篇时政报道,就如何提高时政新闻的吸引力谈几点认识。
要知道观众想看什么
时政新闻的服务对象不仅是领导,更主要的还是群众,记者在做一条新闻时,要把报道群众需要的内容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最贴近群众的角度入手传递信息与观点。只有符合了群众的需要,才能达到传播者的意图,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2000年夏粮丰收,小麦市场价跌至每公斤不足一元钱,许多农民认为种粮食不划算。当年夏天,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商丘农村调研。在拍摄朱镕基调研的新闻时,笔者想,总理来到商丘,商丘的人民一定想知道总理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所以一直开机拍摄。朱镕基在路河乡青岗寺村与村民赵乐臣交谈后告诉在场的干部群众:“你们放心,种粮食不会吃亏的,粮价不会掉下来的。”总理的表态,无疑是广大农民群众最想看的。当年,国家就对粮食收购实施了保护价。笔者就以总理表态为题,做了一篇题为《朱总理的承诺:种粮食是不会吃亏的》的长消息,获得了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时政新闻也要学会讲故事
近年来,中国新闻奖的获奖篇目,无论是重大题材还是突发的典型事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有传神的故事和细节表现。由此看来,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写新闻,是把新闻写好看的一种有效手段。号称中国国情晴雨表的《新闻联播》为了让新闻好看,从2005年开始了一项转变,那就是《新闻联播》开始讲故事了。2005年报道三峡工程时,《新闻联播》讲了一个“陈大爷的鱼塘”的故事,折射出工程的综合效益:以前每年发洪水都会冲垮鱼塘,但是三峡蓄水分洪后,陈大爷终于放心挖了鱼塘;而三峡工程的供电也让他放心用电氧气泵给鱼塘输氧。类似的,报道“振兴东北”的专题时,《新闻联播》也通过“姚师傅的小火车”联系到东北林业的发展。讲故事,讲老百姓爱看的新闻故事,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的传播效果。
跳出会议做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在时政新闻中占重头,做好会议新闻对提高时政新闻吸引力意义重大。記者跳出会议做会议新闻,就是要善于发现会议中的新气象、新特点,从会议传递的信息中发现新闻线索,从而写出新的新闻。
会议召开本身具有宣传目的和政治意义,同时,会议中涉及的有关党和政府的重大举措等内容,又是人民群众未知、欲知与须知的,因而又具有新闻价值。对于受众来说,会议报道的新闻价值是他们最主要关心的内容。所以,挖掘会议中最具新闻价值的东西,才能做出受众爱看的新闻。例如,每年年初,商丘市政府都要向老百姓公布要办的十件实事,年中,省政府还要派出巡查组对十件实事的进展情况进行巡视、总结。今年,省政府督察组来商丘督察时记者没有做会上领导怎么说、怎么强调之类的程式化报道,而是将会议中最实质的内容,商丘市十件实事的进展情况一一作了详尽的报道,使观众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商丘市十件实事的进展情况,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等等,凸现出了会议的新闻价值。
让画面富有动感
时政新闻的画面相对其他新闻来讲,往往比较单调,尤其是会议,不是领导一个个的特写,就是出席会议人员的中景、全景,要不就是对会场不同角度的“扫描”,单调枯燥的形象往往缺乏动感,更吸引不了观众。因此,时政新闻更要注重画面的处理和运用。让时政新闻好看起来,就需要让画面动起来,也就是少用静止的镜头,多用画面中主体运动的镜头,突出时政新闻的现场感,展示领导人的立体形象。例如,同一个活动中,有开会、有考察,就要尽量用领导在外参观考察的镜头,而会议新闻多用与会议主题相关的会外镜头,如农业会议可以插入农业生产的镜头、农民插秧割稻的镜头,这样不但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也使得画面好看一点。
巧用同期声
对于电视来说,同期声运用是其区别于其他媒体的一大特色,同期声运用得到位,往往会增加新闻的感染力和可看性。在时政新闻中使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同期声,同样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生动性,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009年元旦,商丘市市长陶明伦亲临现场向困难群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笔者做了一条《数九寒天传温暖》的新闻特写,其中选用了市长陶明伦和老大娘韩胜利的对话:
陶明伦:现在住房怎么样。住多大房子?
韩胜利:住房都是租的人家的。
陶明伦:韩大娘,给你发1800块钱,你家庭困难一点,一个月150块钱。
韩胜利:谢谢,谢谢。
陶明伦:这是应该的,大娘,祝你日子越来越好,身体健康。
寥寥几句同期声,表现出了市长亲民爱民的作风,市长关心群众、平易近人的形象跃然荧屏,同时也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使得新闻更活泼、更好看。同时,这条时政新闻也获得了2010年度商丘市广电新闻奖短消息类一等奖。
总之,电视时政新闻有其自身的特点,地方电视台在报道时政新闻时要尽量增强其可视性,在内容上要尽量贴近受众,在表现手法与形式上也要灵活多样。增强了时政新闻的可视性与吸引力,时政新闻自然也就变得好看了。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编校:董方晓
要知道观众想看什么
时政新闻的服务对象不仅是领导,更主要的还是群众,记者在做一条新闻时,要把报道群众需要的内容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最贴近群众的角度入手传递信息与观点。只有符合了群众的需要,才能达到传播者的意图,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2000年夏粮丰收,小麦市场价跌至每公斤不足一元钱,许多农民认为种粮食不划算。当年夏天,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商丘农村调研。在拍摄朱镕基调研的新闻时,笔者想,总理来到商丘,商丘的人民一定想知道总理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所以一直开机拍摄。朱镕基在路河乡青岗寺村与村民赵乐臣交谈后告诉在场的干部群众:“你们放心,种粮食不会吃亏的,粮价不会掉下来的。”总理的表态,无疑是广大农民群众最想看的。当年,国家就对粮食收购实施了保护价。笔者就以总理表态为题,做了一篇题为《朱总理的承诺:种粮食是不会吃亏的》的长消息,获得了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时政新闻也要学会讲故事
近年来,中国新闻奖的获奖篇目,无论是重大题材还是突发的典型事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有传神的故事和细节表现。由此看来,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写新闻,是把新闻写好看的一种有效手段。号称中国国情晴雨表的《新闻联播》为了让新闻好看,从2005年开始了一项转变,那就是《新闻联播》开始讲故事了。2005年报道三峡工程时,《新闻联播》讲了一个“陈大爷的鱼塘”的故事,折射出工程的综合效益:以前每年发洪水都会冲垮鱼塘,但是三峡蓄水分洪后,陈大爷终于放心挖了鱼塘;而三峡工程的供电也让他放心用电氧气泵给鱼塘输氧。类似的,报道“振兴东北”的专题时,《新闻联播》也通过“姚师傅的小火车”联系到东北林业的发展。讲故事,讲老百姓爱看的新闻故事,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的传播效果。
跳出会议做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在时政新闻中占重头,做好会议新闻对提高时政新闻吸引力意义重大。記者跳出会议做会议新闻,就是要善于发现会议中的新气象、新特点,从会议传递的信息中发现新闻线索,从而写出新的新闻。
会议召开本身具有宣传目的和政治意义,同时,会议中涉及的有关党和政府的重大举措等内容,又是人民群众未知、欲知与须知的,因而又具有新闻价值。对于受众来说,会议报道的新闻价值是他们最主要关心的内容。所以,挖掘会议中最具新闻价值的东西,才能做出受众爱看的新闻。例如,每年年初,商丘市政府都要向老百姓公布要办的十件实事,年中,省政府还要派出巡查组对十件实事的进展情况进行巡视、总结。今年,省政府督察组来商丘督察时记者没有做会上领导怎么说、怎么强调之类的程式化报道,而是将会议中最实质的内容,商丘市十件实事的进展情况一一作了详尽的报道,使观众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商丘市十件实事的进展情况,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等等,凸现出了会议的新闻价值。
让画面富有动感
时政新闻的画面相对其他新闻来讲,往往比较单调,尤其是会议,不是领导一个个的特写,就是出席会议人员的中景、全景,要不就是对会场不同角度的“扫描”,单调枯燥的形象往往缺乏动感,更吸引不了观众。因此,时政新闻更要注重画面的处理和运用。让时政新闻好看起来,就需要让画面动起来,也就是少用静止的镜头,多用画面中主体运动的镜头,突出时政新闻的现场感,展示领导人的立体形象。例如,同一个活动中,有开会、有考察,就要尽量用领导在外参观考察的镜头,而会议新闻多用与会议主题相关的会外镜头,如农业会议可以插入农业生产的镜头、农民插秧割稻的镜头,这样不但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也使得画面好看一点。
巧用同期声
对于电视来说,同期声运用是其区别于其他媒体的一大特色,同期声运用得到位,往往会增加新闻的感染力和可看性。在时政新闻中使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同期声,同样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生动性,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009年元旦,商丘市市长陶明伦亲临现场向困难群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笔者做了一条《数九寒天传温暖》的新闻特写,其中选用了市长陶明伦和老大娘韩胜利的对话:
陶明伦:现在住房怎么样。住多大房子?
韩胜利:住房都是租的人家的。
陶明伦:韩大娘,给你发1800块钱,你家庭困难一点,一个月150块钱。
韩胜利:谢谢,谢谢。
陶明伦:这是应该的,大娘,祝你日子越来越好,身体健康。
寥寥几句同期声,表现出了市长亲民爱民的作风,市长关心群众、平易近人的形象跃然荧屏,同时也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使得新闻更活泼、更好看。同时,这条时政新闻也获得了2010年度商丘市广电新闻奖短消息类一等奖。
总之,电视时政新闻有其自身的特点,地方电视台在报道时政新闻时要尽量增强其可视性,在内容上要尽量贴近受众,在表现手法与形式上也要灵活多样。增强了时政新闻的可视性与吸引力,时政新闻自然也就变得好看了。
(作者单位:商丘电视台)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