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认知装置:年轻的谜或雨的途中

来源 :清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来,90后诗歌群体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然成为文坛新的持续增长点。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认知装置,像一场雨正在途中。这既与其整体性的写作面貌有关,又离不开各种平台的大力推介。此次《清明》杂志推出的“安徽90后诗人专辑”让我们继续感受这一代人正处于进行时的写作状态。
  对于正在生成、分蘖的“90后”诗歌,我们能做到的也许就是群体性“展示”。与此同时,我们又应该持有审慎和开放并存的阅读期待。文学并不存在什么可供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们谈资的进化论。对于前景和问题,对于优劣短长,对于及时性的赞扬或者否定,都需要我们耐下心来先读读他们已经写出的或者将要写出的作品有没有不同以往之处。阅读司晓飞、彭杰、闫今、星芽、韩子、许无咎、向晚的诗作,我强烈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无论生活方式、精神态度还是诗歌技巧和修辞上,这种差异都体现得非常突出。显而易见,即使是在90后这一群体内部来谈论和考量个体写作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不仅在于90后写作人口的庞大和可观,也在于很多写作者的个性和面目还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质言之,无论是个体风格还是整体景观,我们对90后诗歌并没有获得足够完备的认识。在整体写作水平提升的年代评价所谓的“好诗”并不难,关键是缺乏具有修辞难度和精神深度的重要性诗作。在滚烫的中国诗歌新浪潮中,我越来越倾心于那些真正用“生命体验”所淬炼出来的诗句。他们类似于某种语言“结石”,在夏日的黑夜中硌疼了我们。这是燃烧的诗,也是冰冷的诗。应该找到一个标志性的文本,它更像是一个神经元,能够让围绕一个个刺激点来谈谈诗人的个人经验、语言能力、诗歌的结构和层次、空间的离乱以及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
  个体、碎片、偶发、实感、即时、生长,这是包括90后在内的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一些特征。每个人都是偶然性的碎片,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区别于其他人,但是当你和其他人一同出现在地铁、公交和电子屏幕前的时候就成了集体复制品。这在一个技术化的时代更为显豁。也许诗歌能够在真正意义上维护一个人的特殊性和完整性。对于这一代刚刚开始成长的写作者来说,更为可靠的还是个案解读。一定程度上,验证年轻诗人写作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自觉度,闫今的《长山路桥》和许无咎的《麋鹿记》都体现了较为自觉的形式感和诗歌构造方式,二者也都接近一种融合的诗歌样式,文本的形式感都非常突出,这对于年轻作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和提升手段,存在的问题则是繁密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诗性”,形式感也限制了一首诗的生成度。星芽体现在组诗《喜鹊词令》中的自觉意识则让人欣喜。很多写作者对“组诗”尤其是“主题性组诗”存在着非常大的误解,往往就是几首完全不相关的诗堆在一起了事,真正意义上的组诗一定是每一首诗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结构的各个侧面。《喜鹊词令》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组诗”,每一首诗都紧密围绕着核心意象“喜鹊”展开、深化、拓殖和围聚,实有的、虚化的、现实的、精神的、经验的、超验的都共生在一起,这就使得“喜鹊”得以最大化的深度揭示。这种写作方式非常有效,经典如史蒂文斯的《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再如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我希望年轻的诗人们能够多多注意这一点。
  当年24岁的青年诗人穆旦给我们呈现和打开的年轻世界是“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这是年轻人与外界、与时间、与自我的对话。诗歌往往是一个我与另一个我之间的协商、盘诘甚至龃龉,这样必然会产生“困惑的诗”“无解的诗”。在他们的文本中,困惑、否定、犹疑、无解的白日梦状态显然又一次得到了印证:“但别处是否仅是此地的幻象?”(司晓飞《在候车室》)“这一切让我想到万物的困境”(司晓飞《困境》)“在多重楼层的寄居中,疏散困顿的宽度”(彭杰《交谈》)“很难相信有这么多的东西跟随着我”(韩子《旧物》)“你感到这雨像九十年代的人流 / 让你浑身是刺”(向晚《雨的途中》)。正是这种困惑、紧张产生了“真实的诗”。
  一个诗人总会怀有写作“纯诗”的冲动,或者抱有介入现实的巨大热情,在诗学的层面,二者的危险性几乎是均等的。诗人有必要通过甄别、判断、调节、校正、指明和见证来完成涵括了生命经验、时间经验以及社会经验的“诗性正义”。由此需要强调诗人处理的公共生活和焦点现实的前提只能是语言、修辞、技艺和想象力的。语言需要刷新,诗歌中的现实感也需要刷新。司晓飞的《在候车室》的开端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为重要而又日常化的空间——小镇上老旧的候车室。候车室,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日常的景观和流动性的个体生活缩影,而新旧两种时间的摩擦力并并没有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而消解,诗中体现的正是快速流动的现代性时间给个体带来的普遍感受。彭杰的組诗《风景》则体现了写作者对“纯诗”的追附,他的超现实的幻象、细微的感受力和略显神经质的精敏都使得他具备了诗歌写作能力。当然,语言和诗义上的晦涩与“夹生感”可以看到他对某类诗人的学习经验。一个诗人最终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话语方式和发声装置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这正是当下的90后诗人群体所要面对的一个写作难题或巨大瓶颈。
  最后我想提醒90后乃至更为年轻的写作者的是,诗歌是一种精神生活,但是精神生活的获得显然并不容易, “诗人”是诗与人的高度结合体,是诗品和人格的相互见证,也就是说“诗人”完全不等同于“写诗的人”。一起来听听三十多年前诗人骆一禾的严正提醒吧——“现在的诗人在精神生活上极不严肃,有如一些风云人物,花花绿绿的猴子,拼命地发诗,争取参加这个那个协会,及早地盼望豢养起声名,邀呼嬉戏,出卖风度,听说译诗就两眼放光,完全倾覆于一个物质与作伪并存的文人世界。”
  责任编辑 木 叶
其他文献
2006年全国高考数学卷I紧扣考试大纲,整个试卷有效贯彻实施了“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
重拾信心  我妈的手包里一直放着一张我的照片,没有其他兄弟姐妹的,只有我。  她说每当她遇到困难,只要看看我的照片,就能让她重拾信心。  我很感动,直到有一天我妈在打开手包看照片时说:“毕竟没有什么问题比这个更大了。”爱如陨石  哥们暗恋一个女生很久了,这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在网上精心挑选了一块陨石,对女生表白:“我对你的爱坚如陨石!它们在太空经历了无数次的磨砺,最后还是坚定不移地来到了地球。” 
1  春天,一个大雾茫茫的早上,我拎着小小的包下了火车。那天的雾真大,辨不清方向,我就随便找了条马路,一直走下去。四个多小时后,我实在走不动了,就在一家叫万福的小旅馆前停下来。  当时,我的情绪特别不好,神情也有些恍惚,但是我清楚地感觉到前面有个微小的声音在喊,往这里来!他在这里!我相信冥冥之中是有定数的,从河东镇出来,没有任何目标,我便坐上汽车,又倒了火车,来到这座叫云阳的城市。我也相信你一定在
立体几何中动态轨迹问题是立体几何中重要的知识点和常见考点,主要考查学生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平面几何的图形识别判断能力.以立体几何为背景的圆锥曲线轨迹问题,因其知识的包容与交汇,展现出全面考查學生能力立意,成为热点的探究性问题.本文从五个角度探究立体几何中曼妙的动态轨迹问题,以供读者参考.
引子  我们这里的男孩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当背夫。  1  我的哥哥是背夫。  背夫不是我哥哥的名字,而是我哥哥的职业。我的哥哥名叫石头,是一个专门为客人背行李的人,在我们这里,做这个职业的人有一个统一的名字——背夫。  我们这里很穷。穷到什么地步呢?以吃食为例,我们常年吃的食物只有两种,大米和土豆。偶尔吃点鸡肉,得是重大节日。杀一只鸡,熬一大锅,全村人一起来喝鸡汤。杀了鸡的人家,就可以留下锅底熬化
伦敦的四月,最后的残忍,被两个酷爱文学女子的见面驱散而尽,到处是鲜花,到处是灿烂的阳光。那天在伦敦西南的寓所,虹影和恺蒂调了好久的镜头,才对坐下来。二楼窗外是各家红砖老屋的房顶,鸽子在烟囱上栖息。俯视能看到邻里的花园,树影婆娑,绿翠欲滴,满树海棠红艳夺人,黑猫白猫在栅栏上徘徊。虹影的新长篇《月光武士》把她们从这维多利亚的老屋拉回到山城重庆,时光倒流数十年。  那个年代,那个山城  恺蒂:我们俩认识
1背景  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提出了在我国中学要进行“四基”教学,即在原来的“双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基本数学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笔者完全赞同,尤其是对基本活动经验这一提法,觉得非常好.因为许多中学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比较重视的,但往往忽略学生的活动经验.史教授在文[1]中说的很清楚:“讲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是两个经验,一个是孩子们思维的经验,就是会思考问题;还有一个就
【摘 要】 同课异构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文章呈现四位青年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二项式定理》(第1课时)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迥异的风格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加以点评,然后给出自己的见解,彰显了数学文化的融入和学科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同课异构;数学文化;数学素养;教学思考  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了洋县中学开展的《二项式定理》(北师版教材第1课时)教学
再也沒有比铁路更长的等式  在天上飞的叫航线,在地上跑的叫高铁  祖国的两只鞋子  穿上它,就  可以称心如意地  抵达生活,或海角天涯  再也没有比铁路更长的等号  埋首苦干的筑路人  将建筑工地  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考场  一生,认真回答一道题  填写着责任  火急火燎的工期  和数不清的党员突击队的旗语  填写着海内外
吃饭被认为是一种社交行为。一桌美食,可能会加速一段感情升温,也可以促成一单生意。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居住,吃饭也从线下转换到了线上,来化解这一届“空巢青年”的孤独感。  吃播,是一种吃饭类的“真人秀”,2010年在韩国流行起来,随后传到日本和中国,进而风靡全球。吃播结合了吃和播两层含义,在直播中,主播一边吃着超大份的食物,一边跟观众互动。  吃播的流行,源自“空巢青年”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