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重感冒”

来源 :地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l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的地球不平静。地震、火山喷发、旱灾、洪水、暴雪各种自然灾害,从年初一直持续到年尾。地球仿佛是一个得了重感冒的病人,一直不停地咳嗽,忽冷忽热。地球不舒服,人类就跟着遭殃。据报道,2010年近26万人因各种灾害失去生命,比过去40年来所有恐怖攻击罹难者总和还多
  
  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接二连三地肆虐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其次数之频繁、破坏规模之大,可谓触目惊心。中国从2010年年初的西南五省太早、长江洪水、东北水患,甘肃省舟曲县突降暴雨引起的泥石流将县城淹没,造成上千人死亡的国难到2011年的南方冻雨和雨雪天气……
  在国外,巴基斯坦大洪水,俄罗斯持续高温引起的森林大火……而今,极端天气可谓是一波接一波,让人目不暇接,以致我们不禁惊悚地问:全球气候怎么了?我们的地球怎么了?地球发怒了吗?
  “百年不遇年年遇,历史罕见月月见。”如今的天气频走“极端”不可捉摸。专家称,极端天气趋强趋多或将“常态化”。据气象专家秦大河院上介绍,极端大气候事件,一般是指超过或严重偏离平均状态,造成较大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天气气候异常。温度、降水、干旱、冰雹、雷击、洪涝、沙尘暴等常规气象灾害超过平均状态,都可能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人类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似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是突然的、急剧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公共健康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人类社会必须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极端天气频发究竟是什么惹的祸?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谈到,千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在不断地变化着,但地质年代的气候变化总体匕是缓慢的,而现代气候变化是快速的,它比地质年代的气候变化速率一般要快1000~10000倍。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驱动力。近百年的现代气候变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而近50年的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给全世界政府拉响的警钟——必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要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更要逐步摆脱煤炭、石汕等化石燃料,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介绍,气温升高剑一定程度,大气环流模式可能改变。全球变暖,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均升高了,而海洋温度升高,更多水汽蒸发到大气中,而大气温度升高,就会容纳更多水蒸气,如果空气保持正常流通,广大地区平均分布降雨量增加的可能性微乎共微,可是一旦发生阻塞,陡增的降雨落在一地,另一地就会出现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
  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地球气候变化在近代的一个新的驱动力。秦人河院士介绍,1750年工业化以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明显增加,人类社会工业化蒸汽时代把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木头烧掉了。目前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了42万年来的最大值,而20世纪也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100年。发布于2007年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称,全球温度普遍升高,最近100年(1906-2005年)的温度线性趋势为0.74℃,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可能性)。有三方面的证据,让躲在工业化后二氧化碳增加背后的“真凶”显露原形,它就是化石燃料的燃烧:首先,南极和格林兰冰芯记录表明,在工业革命前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开始迅速增加,从那以后,共浓度变化大致与化石燃料消耗的增长率相近;其次,北半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比南半球的要高一些,因为大多数强排放源位于北半球;第三,大气中氧含量每年减少3ppmV,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是相对应的,因为二氧化碳是燃烧的产物。
  而由于全球变暖,未来将有更多更严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秦大河院士2007年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御极端气候灾害》 一文里写道:“未来20年全球气温增高的趋势仍将持续。尽管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但实际上全球变暖和局部严寒并不矛盾。全球变暖只是指全球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并不排除局部地方发生严寒。”
  
  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全球气候变暖如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工程院丁一汇院士详细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危害。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地区旱者愈旱、涝者愈涝。气候变暖和其他因素综合作用对全球生态系统将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若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至2.5℃,约20%至30%的物种有可能会灭绝。它还将导致农业和林业生产自然风险加大,大范围严重饥荒出现概率增大。若全球地表气温增加1℃至3℃,将造成全球降水分布失衡,极端气候灾害增多、影响加重,导致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加大,多数地区农作物产量下降。
  气候变暖还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咸潮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频率加大,严重影响沿海及低洼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更严重的是气候变暖会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增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全球地表气温升高致使热带常见流行病发生范围向高纬度地区扩展,鸟类迁徙路径和动物生活习性的变化导致应对人禽、人畜共患疾病的难度加大,高温热浪、雾、霾等极端气候事件以及大气臭氧浓度降低、光化学烟雾等极端环境事件增多、增强,威胁老人、儿童、病患等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
  
  应对气候变化该出手时就出手
  
  对于气候变化,越早采取有效的减缓措施,经济成本越低,减缓效果越好——这是英国经济学家斯特恩给人们的忠告,若不采取进一步措施,未来几卜年温室气体排放最仍会持续增长。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适应气候变化同样重要。
  气象学家李崇银院士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中国来说,首先要适应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和应急保障系统,把由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抵御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能力较低,脆弱性偏高。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来说,一旦灾害来临,及时、有效的应急系统可保持社会稳定,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发展低碳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用低碳或零能源新技术代替高碳化石能源,使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达到保护气候与环境的目标。我国气候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应扩大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等的利用规模,提高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益。坚持“发展、适应、减缓”并举的理念,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要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提高能效、改善利转变能源结构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调整经济结构为先导,以改善消费结构和生产生活习惯为着力点,合理控制全社会能源消耗。采取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综合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地球伤痕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我们来自自然,我们要敬畏自然。我们要树立牢固的保护气候与环境的科学意识,积极节约能源,改变个人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其他文献
Abstract:In Japan,soft alluvial clay ground has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on land and marine constructionsThe ground is so soft and compressible large settlement and failure can occurSandy soil has re
期刊
Abstract:Earthquake resistance of temporary structures is inferior to that of permanent structuresA tower crane supported by a pile foundation,which is one of the temporary structures,is often used wh
期刊
Abstract: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March 11,2011,it appeared that Japan was extremely vulnerable to natural disasters and was lacked of adequate social systems for mitigating n
期刊
摘要:利用云南测震台网提供的波形数据及观测报告,采用LOC3D速度模型对2014年5月30日云南盈江MS6.1地震主震进行了精定位,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5月24日至6月30日期间的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序列分布显示出较为精细的几何结构,5月24日盈江MS5.6地震序列与5月30日MS6.1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差异,反映为震群型地震,且MS5.6地震序列后期的余震存在向未来的M
期刊
我曾经这样算过一笔账:  首先在“纯实验室环境”下设定一些条件,我们的面前有100个家庭,每个家庭只是小夫妻二人,小夫妻们都是独生子女。人口数量是200人。  这200人的上一辈是多少人呢?很简单,400人。  那奸,排除这100对儿夫妻生双胞胎或者生育二胎和超生,他们将养育的孩子数量是多少呢?100人。  接着往下算,假定这100人男女比例完美,并且只在这100人的范围内自由结合,也仍然遵循不生
期刊
2月2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线与网民交流。  一位名为“背朝黄上”的网民,向总理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总理,我是一个农民,从电视上听说,国家将投资4万亿大兴水利,打心里高兴。可我想到前些年中央扶贫款都有被截留的事,又有点担心,4万亿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这么多钱怎么花,都能真正用到水利上吗?会不会又被挪用、被腐败蚕食呢?老百姓担心啊!  温家宝坦诚相告,他答复这位网民:老百姓担心的问题是可能发生的。
期刊
“书中自有黄金屋”“一寸光阴一寸金”……仔细品味类似诗句中有关对黄金的联想,可以看出,黄金代表了很多人的美好愿景和期待    千年来,黄金作为世界性的重要交易媒介和财富计量标准,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一个国家的黄金储备,在稳定国民经济、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国际资信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  近期公布的中国黄金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2007年我国产金量达到270.491吨,取代曾连续百年占据全球产金第一位
期刊
2011年1月29日,中央发布了新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直指水利建设。一时间,水利成为热门词汇。然而,人们一提到水利,就往往想到水库、大坝或是三峡、红旗渠等著名水利工程,事实上,水利并没有这么简单,尤其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现代水利的内涵已经非常丰富,涉及到众多领域。    什么是水利?    水利的专业定义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防治水旱灾害,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
期刊
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副主任、水利部原副部长张春园    “好啊,水利建设终于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候!”一谈起年初发布的以大兴水利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水利部原副部长张春园的精神一下子振奋起来,在《地球》记者眼中,这位年过七旬的老水利专家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  19觔年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到如今已逾半个世纪,浸淫水利工作数十年的这位“老水利”对中国水利事业怀有深厚情结,一直热忱关
期刊
2010年10月份以来,我国华北、黄淮等地降水持续偏少,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江苏等冬小麦主产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山东、安徽、河北等部分地区达到特级大旱标准。  北方大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今年1月亲赴河南指导抗旱工作,随后亲自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当前的旱情和抗旱工作。会议指出,据预测,今后一段时期,部分地区气象干旱仍将持续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