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个制造行业产业集聚发展趋势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E1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现象,它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愈来愈热烈,不少学者通过各种测量指标对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从2003—2011年中国20个制造行业的艾莉森和格莱赛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来看,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总体上没有增长趋势,高技术含量行业集聚程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低集聚程度的行业则显示出产业转移现象。
  关键词:产业集聚;集聚水平;EG指数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35-03
  一、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
  早期的产业集聚理论可以从韦伯说起,1909年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明确提出了集聚和集聚效应的概念,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对集聚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研究。韦伯认为集聚是在某一地点集中产业而带来的成本降低或节约,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从分工的角度描述集聚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为群体。最早对产业集聚问题进行直接研究的是马歇尔,在1920年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产业集聚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主要提出的是集聚的好处,并没有指出导致产业集聚的过程。俄林(1933)认为生产集中的作用甚至可以大过运输条件,佩鲁(1955)指出可以靠国家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建立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增长极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现代的产业集聚理论可以从新产业区理论说起。新产业区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劳动分工具有外部性,而社会文化支持了区内企业间的互动。后来又针对工业化后期和信息社会提出了柔性生产方式。1995年保罗·克鲁格曼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市场潜力都可能是集聚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偶然因素导致了集聚之后,又会产生“路径依赖”。迈克尔·波特(1998)用钻石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他认为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是产业集聚的核心内容,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也在产业集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国外关于企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企业集群的关系、基于企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中国对产业集聚的大量研究主要在2000年以后,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朱英明、梁琦、罗勇等。学者们分析了中国产业集聚的经验数据,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并运用各种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基本上都证明了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实证分析偏少,近几年才逐渐增多。
  二、指标选取
  纵观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赫芬达尔指数、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艾莉森和格莱赛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EG指数)。这几种指标各有优缺,相比较来说EG指数具有较高的优越性,但由于数据的难采集,使用者并不是很多。本文选取EG指数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集聚进行测量,其公式如下:
  γEG=
  指数越大,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其中,si表示i区域某产业就业人数占该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xi表示i区域全部就业人员数占经济体就业总数的比重。赫芬达尔指数H=z2j表示该产业中以就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业规模分布。其中zj=Xj/X,X代表市场总规模,Xj代表第j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代表该产业内部的企业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并没有发布企业员工人数分布的详细统计数据,本文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各省历年统计年鉴提供的从业人员数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了大致测算,并于罗勇计算的2003年制造业集聚指数进行对比,其结果相差极微小,因此笔者认为该计算结果不妨碍对产业集聚程度的评估和比较。
  三、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根据上述EG指数说明,笔者运用Excel计算了2003—2011年中国20个制造行业EG指数,篇幅所限截取部分年份数据如下:
  EG指数分为三个区间:第一个区间为γ<0.02,表示该产业没有地方化现象;第二个区间为0.02≤γ≤0.05,表示该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较平均;第三个区间为γ>0.05,表示该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聚集程度最高。
  1.从上表可以看出,2011年集聚程度最高的行业有5个,从高到低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与2003年相比,少了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该行业从2003—2011年的EG指数逐年下降,从原来的第三个区间降至第二区间。2003年该产业主要集中在山西、山东、辽宁、黑龙江,至2011年,河南、河北、陕西、新疆等省份该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均有较大提升。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EG指数在2004年后逐年下降,但仍排在第一名。2011年该行业40.36%的从业人员集中在广东,22.6%集中在江苏。
  化学纤维制造业2005年后集聚程度逐年上升,至2011年EG指数为0.1512,比2003年上涨了123.26%,排名第二。该行业2003年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山东,后山东省从业人员数量和占比渐趋下降,至2011年主要集中在江苏和浙江两个省份。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的EG指数变化不太大,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广东三个省份。
  2. 2011年处于第二区间的有8个行业,EG指数从高到低有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2003年相比,多了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强烈的集聚性和规模经济性,该行业EG指数2003年后逐年提高,2009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之后两年又有提高。其中江苏、广东从业人员占比有较大提高,吉林有所下降。   纺织业的集聚程度是较高的,EG指数是0.0491,略低于0.05,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四省。2004—2006年有下降趋势,2006—2008年上升,2009年后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2004—2010年一直处于第三区间,2011年由于成本持续走高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江苏、浙江纺织业从业人员数量及占比下降,同时河南、福建等省份从业人员数量及占比增加,EG指数降至第二区间。
  烟草制品业由于其垄断性,EG指数一直比较稳定,主要集中在河南、云南、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份。2011年由于安徽省该行业从业人员大幅下降,EG指数突然提高,但一直处于第二区间。
  通用设备制造业的EG指数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广东、上海、河南等省市,其中辽宁、广东两省的从业人员占比比2003年有相对较大的提高。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EG指数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河北、辽宁、江苏、四川、山东、山西等省份,其中江苏省从业人员占比比2003年上升较为明显。
  中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空间集中度在2005年前是不断上升的,并在2005达到最大;2005年后开始逐步回落。2011年EG指数比2003年下降了37.16%。除了山东始终占据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第一的位置,其他各省产值比重的名次都在发生变化,中国农副产品加工业正逐步从东南沿海省份向东北和中部地区转移。
  造纸及纸制品业EG指数变化不大,2011年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浙江、江苏、河南、福建几省,比2003年多了福建少了河北。
  3. 2011年处于第一区间的有7个行业,EG指数由高到低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河南、浙江、湖南、辽宁等,比2003年多了湖南和辽宁,但由于2003年其他省份分布平均,因此EG指数提高了28.8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11年从业人员最多的是江苏、山东两省,浙江、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的从业人员占比均达到5%以上。从业人员占比比起2003年来说,四川有所提高而河北下降了。
  饮料制造业2011年从业人员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四川,其余达到5%的省份有山东、河南、福建、广东、湖南。而2003年占比最多的是山东,达到5%的省份有四川、河南、江苏、安徽、河北。虽然EG指数变化不大,但集聚省份改变较大,出现了明显的产业转移。
  食品制造业2011年EG指数比2003年下降了37.27%,其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广东、福建、四川、湖南,与2003年相比,上海、江苏、浙江从业人员占比有所下降,河南、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有所提高,也呈现出产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EG指数处于逐年下降的态势,2011年比2003年下降了38.24%。甘肃、山西从业人员占比出现了明显下降,而河南、山东、江西、广东出现了增长。
  医药制造业的EG指数变化不大,其中吉林、四川的从业人员占比有增长,河北、湖北有下降。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2007年前有增长趋势,之后下降,2011年比2003年EG指数下降了20.11%。从业人员占比达到10%的有山东、河南、广东,其余达到5%的有江苏、福建、四川。与2003年相比河北下降较为明显,福建河南有所提高。
  四、结论
  从EG指数三个分区来看,2011年比2003年的变化并不是很大,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从第三区间和第一区间移至第二区间。有9个行业的EG指数在上升,11个下降。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上涨幅度最明显,比2003年上涨了123.26%。处于第一区间的7个行业虽然集聚程度低,但其省份分布变化较大,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产业转移。
  EG指数的平均值从2005年后逐年下降,而中位数2008年后逐年下降,这一时期的集聚和地方化并没有呈现增长趋势。但技术含量较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集聚程度都较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聚程度异常突出,反映了现实中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情况,其EG指数略有下降,其他三个均有所上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参考文献:
  [1] 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罗勇.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基于中国的实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王业强,魏后凯.产业地理集中的时空特征分析——以中国28个两位数制造业为例[J].统计研究,2006,(6).
  [4] 范剑勇.中国产业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估计[C].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2005.
  [5] 赵婉莹,卢林.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6] 乔彬,李国,杨妮妮.产业聚集测度方法的演变和新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4).
其他文献
摘 要:公立医院经历了外部扩展的发展道路后,青年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也提上了议程。做好青年员工的培养,可从做好培训,创建成长平台;依托科室,搭建人才梯队;注重落实,抓好住院医生的培养;优化环境,提高培养效能;公平考核,健全人才激励措施等途径实施。  关键词:公立医院;青年;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15-02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
期刊
摘 要:移动互联网成了新兴媒体发展的载体,每一个普通人不但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这就给有价值信息分拣和再度深层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人们注意力的分散,想要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并保持稳定的受众群体,媒体人在浅阅读里要不停挖掘新深度。  关键词:速读时代;传统媒体变革;编辑方向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27-
期刊
摘 要:加强社区管理是当前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关键。乐山市从制度安排、人员配置、设施完善、功能健全等方面不断创新社区管理模式。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凸显亟待解决。应从理顺体制、增加投入、完善功能、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不断增强社区管理工作实效,构建和谐社区。  关键词: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功能完善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
期刊
摘 要: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其价值之所在。走职前职后教育培训一体化之路,是提高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庆职业学院的办学实践,诠释了一体化建设的优势和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一体化;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73-02  职业院校通过为社会和企业提
期刊
摘 要:随着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发展,中国乡村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趋势。以江苏南通光卫村为例,从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状态、社区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乡村建设现状分析,以期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环境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19-02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北
期刊
摘 要:外商直接投资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东道国带来资金、技术的同时,会对东道国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利用29个省,2004—2011年度的面板数据,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二氧化硫排放的关系。结果证实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并进一步证实,这种影响在东部地区小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然后就实证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污染;污染避难所假说  中图分类号:F74
期刊
摘 要:近些年高中弃考人数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引起社会关注。基于罗尔斯正义两原则,即公平原则和差别原则来探究农村高中生弃考的原因,进一步破除制度藩篱,发挥补偿机制和机会平等机制的作用,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为处于底层的人畅通上升渠道,有利于实现阶层垂直流动和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关键词:公平原则;差别原则;顶层设计;农村;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农村生活方式深受经济收入、住房及周边环境、交通及通讯等因素影响,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些因素不断推动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对江苏省常州、盐城两地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调研并借助于实证研究发现,经济收入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住房与周边环境,而交通与通讯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影响相对较小。  关键词:农村;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中,胡锦涛同志提到积极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创全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迸发。以十八大精神中文化建设思想为指导,在新疆地区高校的少数民族人才素质培养中,应该积极贯彻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和理念,将多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贯穿到课程中和校园文化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传承母体文化的同时,了解
期刊
摘 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新形势下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中国农业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进一步了解湘西州农业发展状况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对于在新形势下推动湘西州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