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上具有丰富的资源,借助互联网,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而且可以从阅读形式上进行拓展和丰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种背景下,学校针对互联网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习惯方面的应用做了一系列的探索,组织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并且借助“一起阅读”平台,使学生家长也参与到文学阅读中来。本文通过对班级实施基于互联网的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的观察,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儿童文学;阅读活动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是学好任何知识的基础。阅读,则是培养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语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阅读习惯的养成,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人们的很多重要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儿童时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已经失去了阅读的习惯。家长下班回到家以后,很多都是在看韩剧、打游戏或者刷微信;小学生下学回家以后,很多都会使用电脑或者手机打游戏或是在网上看一些视频。这种现象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非常不利。
一、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很多教师和家长都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孩子不喜欢阅读。事实上,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真的不喜欢阅读,而是不喜欢古板单一的阅读方式。
我们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在读书的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除了传统的纸质图书以外,我们还为我班学生准备了各种电子书籍和有声读物。学生回家以后,可以使用电脑、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来阅读这些书籍。与纸质版的书籍相比,多媒体技术赋予了电子书籍更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例如我们给学生准备的电子读物都有多种阅读模式,学生如果想要快速阅读它的内容,可以像翻阅普通书籍一样来阅读它;如果学生对里面讲的内容很感兴趣,还可以看到里面的配图和讲解,不但图文并茂,动态的元素也使它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如果学生感觉眼睛疲劳需要休息,可以选择有声读物,像听故事一样完成对它的阅读。
我班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玩手机游戏,每天放学回家以后就用手机玩游戏,很少读书,认为读书“没意思”,家长对此也没有办法。通过微信群组对我班学生的家长做了简单的调查,发现使用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方式以后,我班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普遍有所提高,这些不爱读书的学生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在课外,经常有学生讨论用哪种阅读方式比较有意思,其他学生受到他们的影响,也会对这些閱读方式产生兴趣。
二、让孩子阅读自己喜欢的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学生“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书的内容不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在给学生安排阅读的内容的时候,教师通常是站在以教育性为主的角度上选择,而忽略了读物的趣味性。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兴趣点也不同,同样的读物也很难使所有的学生都感兴趣。因此,合理地安排学生的阅读内容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喜欢阅读,我们借助互联网上丰富的阅读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个性化地安排阅读的内容,尤其是注意了性别的差异。除了课程要求的必读内容之外,我们安排了一系列的选读内容,内容涵盖散文、小说、诗歌、童话、科学相关的小故事等。很多女生喜欢读优美舒缓的散文和美妙而又充满想象力的童话,大多数男生喜欢阅读情节充满悬念、曲折离奇的故事和小说。
有个学生的家长反映,以前他很不喜欢读书,但是现在用手机看《十万个为什么》,看得非常入迷,叫他吃饭都要叫很多次才会去。后来,家长怕他长时间看手机影响视力,给他买了电纸书。一个学期以后,这个学生的各科成绩都有增长,尤其是数学和科学课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平时在学校,他成了学生中的活百科全书,同学们遇到不懂的问题都去问他,他也会认真解答。
还有一个学生,以前一回到家就上网玩游戏,家长一方面担心影响学习成绩,一方面怕他受到游戏里面的暴力情节影响。现在,他不再沉迷于游戏,转而对科幻以及探险类的读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他已经读完了《王尔德童话》、《昆虫记》、《宝葫芦的秘密》、《爱的教育》等十多本书。实践证明,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对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很重要。
三、让孩子和兴趣相同的人一起阅读
人们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想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但是,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所以在分享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其他人不一定会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学生分成了六个兴趣小组,分别是散文组、诗歌组、童话组、历史组、探险组、科学组。每天放学以后,他们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思考;白天在学校的时候,他们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读书的收获,并且相互推荐自己认为好的读物,并向别人陈述自己认为好的原因。完成了分享之后,我们会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写下来,写成自己的读后感,读后感字数和格式不限。然后我们将学生们的读后感都放在在线的读物后面,我班学生在看这些读物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并且还可以相互交流和评论。
针对我班准备的读物《小飞侠彼得·潘》,有二十三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评论,通过交流和讨论,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沟通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从中得到了成就感,对读书的兴趣也变得更高。
经过一个学期,在我校组织的读书征文比赛中,我班有三名学生的作品获奖,这三部作品分别是《蓝色的海豚岛》《夏洛的网》和《杨柳风》的读后感。在我校组织的朗读大赛中,我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报名;在年级决赛中,我班有两名学生取得名次,其中一名学生朗诵的《沁园春·雪》获得了第二名,另一名学生朗诵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获得了第六名。
四、让父母陪孩子一起读书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现在大多数父母没有阅读的习惯,他们每天下班回家以后,除了吃饭和做家务,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看电视、玩游戏或者一人一个手机刷微信,这些行为对孩子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使孩子热衷于看电视或者玩游戏,无法对阅读产生兴趣。
针对这种现象,我班采用“家校合作,亲子读书”的方式来解决。首先,我班召开了家长会,给家长讲述了家长对孩子阅读习惯形成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每天抽出一个小时陪孩子读书,如果工作较忙,可以父母双方轮流进行;然后,我班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和安排阅读内容的时候,同时也给家长准备了相应的阅读内容。例如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儿童版的《三国演义》,同时给家长提供了完整版的《三国演义》,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家庭中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的读书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互联网的发展虽然会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同时互联网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有效利用互联网,结合线上线下的读书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理论和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6(03).
[2]李维石.互联网对儿童阅读发展的现实意义[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06).
[3]刘婧,刘艳华.儿童网络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
关键词:互联网;儿童文学;阅读活动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是学好任何知识的基础。阅读,则是培养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语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阅读习惯的养成,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人们的很多重要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儿童时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已经失去了阅读的习惯。家长下班回到家以后,很多都是在看韩剧、打游戏或者刷微信;小学生下学回家以后,很多都会使用电脑或者手机打游戏或是在网上看一些视频。这种现象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非常不利。
一、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很多教师和家长都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孩子不喜欢阅读。事实上,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真的不喜欢阅读,而是不喜欢古板单一的阅读方式。
我们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在读书的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除了传统的纸质图书以外,我们还为我班学生准备了各种电子书籍和有声读物。学生回家以后,可以使用电脑、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来阅读这些书籍。与纸质版的书籍相比,多媒体技术赋予了电子书籍更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例如我们给学生准备的电子读物都有多种阅读模式,学生如果想要快速阅读它的内容,可以像翻阅普通书籍一样来阅读它;如果学生对里面讲的内容很感兴趣,还可以看到里面的配图和讲解,不但图文并茂,动态的元素也使它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如果学生感觉眼睛疲劳需要休息,可以选择有声读物,像听故事一样完成对它的阅读。
我班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玩手机游戏,每天放学回家以后就用手机玩游戏,很少读书,认为读书“没意思”,家长对此也没有办法。通过微信群组对我班学生的家长做了简单的调查,发现使用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方式以后,我班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普遍有所提高,这些不爱读书的学生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在课外,经常有学生讨论用哪种阅读方式比较有意思,其他学生受到他们的影响,也会对这些閱读方式产生兴趣。
二、让孩子阅读自己喜欢的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学生“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书的内容不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在给学生安排阅读的内容的时候,教师通常是站在以教育性为主的角度上选择,而忽略了读物的趣味性。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兴趣点也不同,同样的读物也很难使所有的学生都感兴趣。因此,合理地安排学生的阅读内容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喜欢阅读,我们借助互联网上丰富的阅读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个性化地安排阅读的内容,尤其是注意了性别的差异。除了课程要求的必读内容之外,我们安排了一系列的选读内容,内容涵盖散文、小说、诗歌、童话、科学相关的小故事等。很多女生喜欢读优美舒缓的散文和美妙而又充满想象力的童话,大多数男生喜欢阅读情节充满悬念、曲折离奇的故事和小说。
有个学生的家长反映,以前他很不喜欢读书,但是现在用手机看《十万个为什么》,看得非常入迷,叫他吃饭都要叫很多次才会去。后来,家长怕他长时间看手机影响视力,给他买了电纸书。一个学期以后,这个学生的各科成绩都有增长,尤其是数学和科学课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平时在学校,他成了学生中的活百科全书,同学们遇到不懂的问题都去问他,他也会认真解答。
还有一个学生,以前一回到家就上网玩游戏,家长一方面担心影响学习成绩,一方面怕他受到游戏里面的暴力情节影响。现在,他不再沉迷于游戏,转而对科幻以及探险类的读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他已经读完了《王尔德童话》、《昆虫记》、《宝葫芦的秘密》、《爱的教育》等十多本书。实践证明,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对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很重要。
三、让孩子和兴趣相同的人一起阅读
人们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想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但是,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所以在分享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其他人不一定会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学生分成了六个兴趣小组,分别是散文组、诗歌组、童话组、历史组、探险组、科学组。每天放学以后,他们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思考;白天在学校的时候,他们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读书的收获,并且相互推荐自己认为好的读物,并向别人陈述自己认为好的原因。完成了分享之后,我们会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写下来,写成自己的读后感,读后感字数和格式不限。然后我们将学生们的读后感都放在在线的读物后面,我班学生在看这些读物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并且还可以相互交流和评论。
针对我班准备的读物《小飞侠彼得·潘》,有二十三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评论,通过交流和讨论,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沟通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从中得到了成就感,对读书的兴趣也变得更高。
经过一个学期,在我校组织的读书征文比赛中,我班有三名学生的作品获奖,这三部作品分别是《蓝色的海豚岛》《夏洛的网》和《杨柳风》的读后感。在我校组织的朗读大赛中,我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报名;在年级决赛中,我班有两名学生取得名次,其中一名学生朗诵的《沁园春·雪》获得了第二名,另一名学生朗诵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获得了第六名。
四、让父母陪孩子一起读书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现在大多数父母没有阅读的习惯,他们每天下班回家以后,除了吃饭和做家务,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看电视、玩游戏或者一人一个手机刷微信,这些行为对孩子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使孩子热衷于看电视或者玩游戏,无法对阅读产生兴趣。
针对这种现象,我班采用“家校合作,亲子读书”的方式来解决。首先,我班召开了家长会,给家长讲述了家长对孩子阅读习惯形成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每天抽出一个小时陪孩子读书,如果工作较忙,可以父母双方轮流进行;然后,我班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和安排阅读内容的时候,同时也给家长准备了相应的阅读内容。例如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儿童版的《三国演义》,同时给家长提供了完整版的《三国演义》,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家庭中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的读书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互联网的发展虽然会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同时互联网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有效利用互联网,结合线上线下的读书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理论和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6(03).
[2]李维石.互联网对儿童阅读发展的现实意义[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06).
[3]刘婧,刘艳华.儿童网络阅读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