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卓越的成就,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与此同时,在一些偏重工科类的高职院校中暴露出对学生美育方面的培养特别薄弱的现象,为了能为社会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美育教育的加强迫在眉睫。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美育 高校
“美育”这个概念和术语,一般认为最早是由德国的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最早提出来的,而我国的美育研究是从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引进西方的美育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教育现状,发表了一些关于美育的论著。总体上认为美育是培养人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能够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美育工作,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缺失的现状
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综合性大学多样的美育手段与相应的比较健全的美育教育机制,使得一些高职学生不知道什么事真正的美,更加谈不上表现美和创造美。校园里充斥着一种格调不高的艺术氛围和艺术表现:沉迷于网络的玄幻爱情小说之中,对于经典著作却知之甚少;关于情与爱的流行音乐成为校园音乐的主旋律,对于颂歌赞歌不能体味其中深厚情感;陶醉在网络游戏的厮杀之中,无心参加校园里凤毛麟角的艺术巡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二、高职院校美育缺乏的原因
现实中高职院校对于美育的教育有所懈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美育本身的特质是分布开的。很多学校都知道美育要实施,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因为美育不像智育、德育、体育那样有量化的标准,操作起来也很难具体化,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就被虚化了;美育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教育,不能很快看见成效,并做出准确的评估标准,因此美育在落实过程中就慢慢被淡化掉了。
当然还有外部原因,如高职院校本身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特别重视,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是实际的,大多数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行业或某类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并取得相应的技能资格认证,完成进入某具体行业的能力与资格,而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十分缺乏,校园里人文艺术气氛相对薄弱。课程设置单一,高职院校中设立的必修课中没有美育课程,有些开设的只是一些影视鉴赏,音乐技巧之类的课程,虽有相通之处但却不能完全包含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内容,不能完整地向学生传授美育的真谛,且这些课程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许多学生是为了拿学分才去选修,并没有真正融入教育中。
三、改进高职院校美育现状的思考
美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来创造完善美育系统。
(一)进一步理解美育的意义,提高对美育的认识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美育是一种心灵净化的教育,它与艺术教育有相通之处,但是又有异于艺术教育,它还包含了自然美和社会美,除了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之外,美育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美化心灵的作用,在人的情感与行为上有指导作用。学校是向社会输出人才的地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健全人格的,这样学校本身就承担了重要的责任,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具有重大的意义。学校作为美育的基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作用,只有认识的充分,才能够深入的落实美育,使之在校园里发挥作用。
(二)课程设置的优化,美育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
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于美育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设置一些艺术类的欣赏课程外,还应该更为广泛的设置一些人文气息浓郁的课程,例如《大学语文》等。在一些理工科的专业中,机械本身的零件组合就是一种美丽的图案;建筑专业的学科里,建筑自外观美到建设过程中构造本身也是很美丽的,要努力挖掘课程本身存在的美,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对于设置课程外,其实每一节课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授课中,学生吸收知识,在一种愉快的环境里接受教育,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和谐之美。老师的语言美,学生的认真听课的样子本身就很美,因为有健康的情感在其中,所以过程就变得很美。导课的艺术性、授课过程的精心设计,都有美渗透着,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着美育的教育。
(三)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生活,在活动中升华美育
大学校园应该是一个学生课余活动非常丰富的场所,且校园生活形式应该是形式多种多样的,各类的文艺演出、技能比赛、讲座、展览、交流会等活动,不仅使高职学生的特长在此发挥的淋漓尽致,更是在活动中提升了对审美的理解。提高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除此之外,应该组织高职学生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会服务,在服务中提升自己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这种心灵的升华更是美育的高境界的体现,对社会的责任感、道德情操的培养,都加深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立志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
普及美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传播真与善,真善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应当利用各种方式呼唤全社会的响应,重视美育,对美的鉴赏力的提升的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标志。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美育 高校
“美育”这个概念和术语,一般认为最早是由德国的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最早提出来的,而我国的美育研究是从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引进西方的美育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教育现状,发表了一些关于美育的论著。总体上认为美育是培养人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能够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美育工作,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缺失的现状
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综合性大学多样的美育手段与相应的比较健全的美育教育机制,使得一些高职学生不知道什么事真正的美,更加谈不上表现美和创造美。校园里充斥着一种格调不高的艺术氛围和艺术表现:沉迷于网络的玄幻爱情小说之中,对于经典著作却知之甚少;关于情与爱的流行音乐成为校园音乐的主旋律,对于颂歌赞歌不能体味其中深厚情感;陶醉在网络游戏的厮杀之中,无心参加校园里凤毛麟角的艺术巡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二、高职院校美育缺乏的原因
现实中高职院校对于美育的教育有所懈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美育本身的特质是分布开的。很多学校都知道美育要实施,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因为美育不像智育、德育、体育那样有量化的标准,操作起来也很难具体化,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就被虚化了;美育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教育,不能很快看见成效,并做出准确的评估标准,因此美育在落实过程中就慢慢被淡化掉了。
当然还有外部原因,如高职院校本身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特别重视,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是实际的,大多数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行业或某类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并取得相应的技能资格认证,完成进入某具体行业的能力与资格,而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十分缺乏,校园里人文艺术气氛相对薄弱。课程设置单一,高职院校中设立的必修课中没有美育课程,有些开设的只是一些影视鉴赏,音乐技巧之类的课程,虽有相通之处但却不能完全包含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内容,不能完整地向学生传授美育的真谛,且这些课程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许多学生是为了拿学分才去选修,并没有真正融入教育中。
三、改进高职院校美育现状的思考
美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来创造完善美育系统。
(一)进一步理解美育的意义,提高对美育的认识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美育是一种心灵净化的教育,它与艺术教育有相通之处,但是又有异于艺术教育,它还包含了自然美和社会美,除了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之外,美育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美化心灵的作用,在人的情感与行为上有指导作用。学校是向社会输出人才的地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健全人格的,这样学校本身就承担了重要的责任,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具有重大的意义。学校作为美育的基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作用,只有认识的充分,才能够深入的落实美育,使之在校园里发挥作用。
(二)课程设置的优化,美育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
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于美育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设置一些艺术类的欣赏课程外,还应该更为广泛的设置一些人文气息浓郁的课程,例如《大学语文》等。在一些理工科的专业中,机械本身的零件组合就是一种美丽的图案;建筑专业的学科里,建筑自外观美到建设过程中构造本身也是很美丽的,要努力挖掘课程本身存在的美,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对于设置课程外,其实每一节课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授课中,学生吸收知识,在一种愉快的环境里接受教育,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和谐之美。老师的语言美,学生的认真听课的样子本身就很美,因为有健康的情感在其中,所以过程就变得很美。导课的艺术性、授课过程的精心设计,都有美渗透着,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着美育的教育。
(三)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生活,在活动中升华美育
大学校园应该是一个学生课余活动非常丰富的场所,且校园生活形式应该是形式多种多样的,各类的文艺演出、技能比赛、讲座、展览、交流会等活动,不仅使高职学生的特长在此发挥的淋漓尽致,更是在活动中提升了对审美的理解。提高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除此之外,应该组织高职学生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会服务,在服务中提升自己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这种心灵的升华更是美育的高境界的体现,对社会的责任感、道德情操的培养,都加深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立志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
普及美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传播真与善,真善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应当利用各种方式呼唤全社会的响应,重视美育,对美的鉴赏力的提升的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标志。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