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文本导读 误区 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41-01
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学生有效的自主阅读与个性化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导读就成了当前阅读教学的热门话题。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本导读时,却存在偏离文本、偏离学生、偏离时机的“三偏离”现象,导致了阅读课堂的低效。
一、偏离文本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有效的导读应该紧扣文本的内容与主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而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但是,现在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存在误解,在导读时偏离了文本内容。
【案例】《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段
师:“我”是在真劳动吗?
生:她就是在瞎胡闹,帮倒忙。
师:哦,她是瞎胡闹,请你读一读第四至第十四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她是在瞎胡闹?
生:祖父种小白菜时,她把菜种踢飞了。
生:她在铲地的时候,把野菜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锄掉。
生:她浇菜的时候,把水往天空扬。
……
师:这些事中,闹得最厉害的是哪一次?
生:浇菜。
师:多么快乐的事啊!我们现在也来个“人工降雨”。
(师读句子,生演示)
师:平时你有没有像“我”一样瞎胡闹过?感觉怎么样?
生:我把同桌的凳子一拉,同桌一屁股坐在地上。那时我肚子都笑痛了。
生:我骗妹妹,把家里的辣椒酱说成是番茄酱给妹妹吃,结果她被辣哭了。
……
【分析】本堂课所定的情感目标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从片段看,学生在课堂上虽然也表现得很快乐,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这份快乐是来自于学生自身平时的瞎胡闹,而不是文本。
二、偏离学生
对于所学课文内容,学生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接受;接受了,才能在头脑中进行归纳,进而认识和掌握学习语言文字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人,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才能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本导读时,却存在偏离学生实际的现象,这样的导读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两只鸟蛋》教学片段
师:“鸡蛋凉凉的”还可以反过来说“凉凉的鸡蛋”。
(出示课件:鸡蛋凉凉的 凉凉的鸡蛋)
师:读一读,你觉得它们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对,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鸡蛋”是名词,“凉凉的”的是形容词,“凉凉的”是用来形容鸡蛋,所以无论放在什么位置,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
生:老师,什么叫名词,什么叫形容词?
师:喔,这一些知识以后我们还会学到的,你们理解了吗?
(学生不知所云。)
【分析】《两只鸟蛋》是一年级的课文。一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学习经验都不足,而在本案例中,教师却给他们讲名词、动词与形容词,显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跟他们说词性,孩子根本听不懂,这样的引导是无效的。
三、偏离时机
教学时机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最难把握的因素,如果教学时机把握得好,那么,学生就能够进行高效的学习。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导读时,却不能很好地把握导读的时机,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低效。
【案例】《冬阳·童年·骆驼》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如果现在你是林海音,假如你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现在老师来读一读这一段话,请你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你们在听的时候要想象骆驼的样子。(教师读课文第三段)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到骆驼上牙和下牙磨来磨去,很有趣!
生:我看见骆驼的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感觉很恶心。
师:是啊!你看多丑陋的骆驼,长长的牙齿,咀嚼时又把白沫子沾在胡须上。让人看了恶心,可为什么林海音还会看呆了呢?
(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生:因为作者喜欢骆驼。
师:没错,你可真聪明,那就让我们带着喜爱的感情读句子。
【分析】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试图以骆驼的丑陋来反衬出作者对骆驼的喜爱,让学生从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于是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说出“那是因为作者喜爱骆驼”时,教师当即就给予肯定,而对引导却“避而不谈”。究其原因,是在“以学定教”中,教师忽视了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现在,各科教学都强调“以学定教”,所谓以学定教,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情况,确定或及时调整自己组织学习、指导点拨的策略。学生学什么,教师就导什么,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导,“教”为“学”而存,“教”为“学”服务。
(责编 黄鸿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41-01
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学生有效的自主阅读与个性化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导读就成了当前阅读教学的热门话题。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本导读时,却存在偏离文本、偏离学生、偏离时机的“三偏离”现象,导致了阅读课堂的低效。
一、偏离文本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有效的导读应该紧扣文本的内容与主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而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但是,现在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存在误解,在导读时偏离了文本内容。
【案例】《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段
师:“我”是在真劳动吗?
生:她就是在瞎胡闹,帮倒忙。
师:哦,她是瞎胡闹,请你读一读第四至第十四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她是在瞎胡闹?
生:祖父种小白菜时,她把菜种踢飞了。
生:她在铲地的时候,把野菜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锄掉。
生:她浇菜的时候,把水往天空扬。
……
师:这些事中,闹得最厉害的是哪一次?
生:浇菜。
师:多么快乐的事啊!我们现在也来个“人工降雨”。
(师读句子,生演示)
师:平时你有没有像“我”一样瞎胡闹过?感觉怎么样?
生:我把同桌的凳子一拉,同桌一屁股坐在地上。那时我肚子都笑痛了。
生:我骗妹妹,把家里的辣椒酱说成是番茄酱给妹妹吃,结果她被辣哭了。
……
【分析】本堂课所定的情感目标是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从片段看,学生在课堂上虽然也表现得很快乐,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这份快乐是来自于学生自身平时的瞎胡闹,而不是文本。
二、偏离学生
对于所学课文内容,学生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接受;接受了,才能在头脑中进行归纳,进而认识和掌握学习语言文字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人,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才能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本导读时,却存在偏离学生实际的现象,这样的导读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两只鸟蛋》教学片段
师:“鸡蛋凉凉的”还可以反过来说“凉凉的鸡蛋”。
(出示课件:鸡蛋凉凉的 凉凉的鸡蛋)
师:读一读,你觉得它们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对,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鸡蛋”是名词,“凉凉的”的是形容词,“凉凉的”是用来形容鸡蛋,所以无论放在什么位置,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
生:老师,什么叫名词,什么叫形容词?
师:喔,这一些知识以后我们还会学到的,你们理解了吗?
(学生不知所云。)
【分析】《两只鸟蛋》是一年级的课文。一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学习经验都不足,而在本案例中,教师却给他们讲名词、动词与形容词,显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跟他们说词性,孩子根本听不懂,这样的引导是无效的。
三、偏离时机
教学时机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最难把握的因素,如果教学时机把握得好,那么,学生就能够进行高效的学习。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导读时,却不能很好地把握导读的时机,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低效。
【案例】《冬阳·童年·骆驼》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如果现在你是林海音,假如你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现在老师来读一读这一段话,请你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你们在听的时候要想象骆驼的样子。(教师读课文第三段)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到骆驼上牙和下牙磨来磨去,很有趣!
生:我看见骆驼的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感觉很恶心。
师:是啊!你看多丑陋的骆驼,长长的牙齿,咀嚼时又把白沫子沾在胡须上。让人看了恶心,可为什么林海音还会看呆了呢?
(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生:因为作者喜欢骆驼。
师:没错,你可真聪明,那就让我们带着喜爱的感情读句子。
【分析】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试图以骆驼的丑陋来反衬出作者对骆驼的喜爱,让学生从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于是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说出“那是因为作者喜爱骆驼”时,教师当即就给予肯定,而对引导却“避而不谈”。究其原因,是在“以学定教”中,教师忽视了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现在,各科教学都强调“以学定教”,所谓以学定教,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学习情况,确定或及时调整自己组织学习、指导点拨的策略。学生学什么,教师就导什么,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导,“教”为“学”而存,“教”为“学”服务。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