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硝氮酒厂废水生物反硝化体系的构建及细菌群落特征

来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anla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酒生产过程中伴随高氮废水的产生,其中包含氨氮(NH4+-N)、硝氮(NO3--N)和亚硝氮(NO2--N),企业基于现有的曝气等工艺可以去除NH4+-N,但却难以有效去除NO3--N和NO2--N,导致总氮(TN)含量无法达到新标准(TN<20 mg/L),因此高效去除废水中的NO3--N和NO2--N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UASB)生物反应器驯养活性污泥,形成稳定的微生物群系;筛选得到最佳碳源,构建了生物厌氧反硝化脱氮体系,并通过三代全长16S rRNA测序分析了体系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在甲醇、乙酸钠、丁二酸钠、葡萄糖、酒厂原水、柠檬酸钠和MicroC多种碳源中,MicroC效果最佳,在处理高硝氮废水(NO3--N=531 mg/L)时,添加量为C/N=1.0,出水的NO3--N含量小于1 mg/L,NO3--N去除率达98%,COD去除率超过90%.该体系中,反硝化前期斯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和硫杆菌(Thioclava sp.)是优势种,还原大量的NO3--N,而细菌多样性较低;反硝化后期微嗜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变成优势种,还原残留的NO3--N.本研究表明以MicroC为碳源的厌氧反硝化体系可实现酒厂高硝氮废水低成本且高效率的脱氮处理,物种Pseudomonas stuvtzeri发挥主要的反硝化作用,结果对反硝化工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林下植被是人工林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高通量技术分析,研究林下植被保留(UP)、林下植被去除(UR)、林下套种楠木(IP)3种处理措施对杉木大径材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真菌群落结构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相比于UR模式,IP模式与UP模式土壤真菌群落Chao Ⅰ指数、Shannon指数和Ace指数较高;本研究区域杉木人工林土壤主要优势真菌为座囊菌纲与木霉属;在纲分类水平下,与其他两种模式相比,IP模式土壤中座囊菌纲相对丰度较高(23.2%),粪壳菌纲相对丰度较低
针对一类典型的化工乳液聚合过程,研究其同时存在执行器饱和以及外部干扰情况下的抗干扰形状分布控制问题.首先,结合乳液聚合过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建模得到目标粒径分布函数,再利用样条函数逼近目标的粒径分布,建立输出粒径分布函数和权系数间的动态关系,并分析存在外部干扰和执行器饱和限制下的系统动态性能;其次,引入凸包表示法对执行器饱和进行处理,利用干扰观测器观测未知干扰,设计PI控制输入实现对权重的动态跟踪;最后,基于Lyapunov方法计算控制增益和扰动观测器增益,验证系统的稳定性,使其动态跟踪误差趋于零.通过对一
番茄NAC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INAC1受假单胞菌、盐、干旱和低温等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但其转录调控机制仍不清楚.为研究SINAC1的盐应答转录调控机制,分离SINAC1基因的启动子并分析其盐应答功能.构建4个5\'-缺失的SINAC1启动子(起始密码子上游2 039 bp、1 508 bp、1 373 bp和777 bp)驱动的GUS基因表达载体,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分别转化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随后对转基因植株进行NaCl处理和GUS染色分析.结果显示,未经Na
水孔蛋白(AQP)是生物调控水跨膜运输的重要通道.为了解龙眼AQP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利用本实验室的龙眼基因组数据库,结合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进行龙眼全基因组范围内AQP家族成员的鉴定,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共线性、选择压力、基因结构、保守基序、蛋白质保守结构域、顺式作用元件、蛋白质互作和体细胞胚早期不同阶段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龙眼AQP基因家族共有35个成员,蛋白分子量在17.77×103-44.30×103 kD之间,分布在14条染色体上;经系统发育树分析,可将其分为5个
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贫瘠,加上化肥施用不合理,极易导致地力下降;为培肥土壤,麦后引入苜蓿压青还田,探寻合理还田方式.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播种量(7.5、15和22.5 kg/hm2);副区为还田时间(后作小麦播种前30 d、20 d和10 d);以当地农户模式(麦后复种夏玉米秸秆还田)为对照,研究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变化.结果显示,苜蓿还田相比夏玉米还田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苜蓿播种量22.5 kg/hm2、小麦播种前20 d还田处理的土壤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和碱性磷酸酶
β-葡萄糖苷酶是纤维素分解酶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从嗜热微生物中挖掘酶学性质优良的新型β-葡萄糖苷酶,解决β-葡萄糖苷酶在工业应用方面普遍存在的活力偏低、稳定性不足、易受产物抑制等问题,通过密码子优化、基因合成和分子克隆技术,从热解糖高温厌氧杆菌(Thermoanaerobacter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基因组中挖掘新型β-葡萄糖苷酶基因bglY,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2b-bglY,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获得可溶性表达,采用Ni-NTA亲和层
为降低汽车四缸发动机高速运动时产生的振动,设计一种弹性齿轮并运用到发动机平衡系统中.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弹性齿轮平衡系统模型,对弹性齿轮平衡系统和金属齿轮平衡系统进行模态分析与瞬态分析,对比了两种平衡系统中平衡轴轴心的加速度.结果表明,弹性齿轮平衡系统低阶固有频率远小于齿轮的啮合频率,可避免共振现象的产生,并且弹性齿轮平衡系统在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
非线性密封激振力是影响水轮机振动的附加外力之一,为深入研究水轮机振动问题,将Muszynska非线性密封力作为附加外力纳入水轮机振动微分方程,得到水轮机非线性密封力模型.采用Runge-Kutta法数值模拟解耦前后稳态工况和密封故障下转轮的振幅与形心轨迹,分析密封长度与密封半径对水轮机转轮振幅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近似解耦方法对水轮机非线性密封力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解耦方法可行;密封长度对转轮振幅影响较大,密封设计时应合理选取密封长度与密封半径.
异胡豆苷合成酶(STR)是植物萜类吲哚生物碱(TIAs)生物合成的中心酶,它所催化的PS反应生成的异胡豆苷是TIAs的合成前体物.从喜树基因数据库中挖掘筛选到14条注释为STR的候选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以及RT-qPCR方法,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关系以及在喜树无菌幼苗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的基因表达情况.序列结构特征分析表明,CaSTR1、CaSTR2、CaSTR3、CaSTR7、CaSTR8、CaSTR11、CaSTR12、CaSTR13和CaSTR14含有5个典型的XXX#§保守
克隆香蕉含VQ基序蛋白基因MaVQ1,研究其序列特征及其在不同激素处理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采用RT-PCR技术从\'天宝蕉\'中克隆了该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qRT-PCR)研究它在不同组织部位和不同激素、不同逆境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MaVQ1编码序列(CDS)长为459 bp,可编码一个分子式为C732H1164N210O207S3、分子量为16 314.76、等电点为10.19的不稳定亲水性蛋白.MaVQ1含有保守的VQ结构域,不含跨膜结构和信